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下)

上文中,作者首先討論了疾病與人類社群的關係,不只是提供了想像世界末日切身的經驗、素材,同時也啟發了包括《十日談》(圖1)等激動人心的文藝作品;時至近代,儘管我們已不再將疾病輕易地與世界末日畫上等號,但歷史研究卻發現了過去以來的重大事件往往與引發疾病的元兇-病菌,呈現密切的關聯,如《十日談》背景中奪走許多人生命的黑死病,可能即來自十四世紀蒙古人東征時身上所挾帶的病菌,在歐洲人的身體上造成前所未聞的疾病,死於病菌下的歐洲人入比起蒙古人兇殘的武力征服,為數更多。這一透過微塵泡沫般的病菌所見的歷史視角,同樣刺激了關於史前藝術的新解釋。

左,圖1,19世紀,英國畫家Waterhouse 所繪的《十日談》/ 右,圖2,瑞典鞋匠岩版畫的局部,主題明顯是在描繪一個人獸交的場面。創作年代可能為青銅時代,約公元前1000年。基督教得勢後,人獸教被目為十惡不赦的罪刑,當事人與他的動物情人往往一起被處以極刑

 

 

 

 

 

 

 

 

 

以下將以具體的作品為例,從圖像本身出發,做最大限度的觀察,以揭示潛伏其中的病菌與人類社群互相依存的關係,並嘗試由這一批的作品思考藝術的誕生,說明這些過去被以來視為微塵泡沫的微小事物,如何形塑出早期人類生活中的視覺圖像。

 圖2是著名瑞典鞋匠岩版畫的局部,表現的是一幅人獸交情景,畫中的人物的手腳被誇張地拉長,彷彿興奮地手舞足蹈,根據壁畫本身提供的線索,進行第一步的現場還原,這些狀似狂歡的場合,在賈德的看法裡,人與獸頻繁的接觸,往往將成為疾病滋生的溫床。

在賈德的分類下,人口稀少的史前人類社群,多處於疾病演化的第一步-少數病菌在廣泛、密集接觸下,得以突破人類免疫系統,通過寵物或牲畜身上潛伏的微生物,如跳蚤、寄生蟲等進一步傳染給人類。史前壁畫中的人獸交配或戀獸癖由此一傳播的通道看,顯然點出了接觸病媒的過程。現代仍有少部份停留在史前時代的人類社群(圖3),他們使用極其簡樸的石器,仰賴採集、狩獵維生,這些人口數稀少的人類社群,不僅是科學家研究原始社會的活化石,他們本身由於生業、環境限制相對稀少的人口數,同樣也暗示了這樣的一個現實,經由他們身體能觀察到的生老病死可能也就是我們所能見到最早的模樣,他們罹患的傳染病就是我們所見最原始的傳染病。

但這些經由動物身上的宿主傳染給人類的疾病,為何沒有如同黑死病、或愛滋病般殺死了大部分的史前人類,甚至今天我們還能在史前壁畫中看到他們在高風險的情境中樂此不疲?原因同樣來自史前人類社群較今天而言相對稀少的人口數,大規模流行的傳染病,無法在一小撮以採集、狩獵維生的部落間生存。其後由於社會發展,採行農、牧業,史前人類由原本人口稀疏、流動的群隊發展成定居的村落、城市,疾病才得已由於宿主數量突破性的增加改變原有的型態,成為人類社群中特有的疾病,造成如《十日談》中生死交關的寓言。以同樣觀察史前藝術的眼光再看《十日談》,我們已然可以看到書本背後搭載的大城市,與一個傳染病所綰結的人口數,與人口數背後複雜的人際關係,與在人際關係的脈絡下衍生的藝文活動,總總成就了一本世界名著。

再將討論的焦點拉回史前人類的壁畫,在闡明了病菌與人類社群的關係後,對於其中衍伸的視覺圖像,我們是否能據此回答藝術的起源這一關鍵的問題,本文的結論傾向保留,因為我們無法肯定這些壁畫就是人類最早從事創作的起點,但作為早期的創作表現則是無疑義的,我們仍能據此對藝術本身展開有意義的思索。

藝術作為人類有意識、主動干預的感官交流模式,洞穴中的壁畫顯然只是其中一環,其他可能但至今無法復原的交流模式當還包括舞蹈與音樂(圖4、圖5),壁畫作為視覺交流的一端,它鮮明的形象在在提醒了觀者,儘管我們再也無法綜合史前的舞蹈與音樂完成這一幅失落的藝術拼圖,然這個視覺圖像本身存在的力量仍持續地撼動觀者的心靈,吸引我們探究這股力量意欲達至的目的。如此,我們或可以推測,這股交流力量的發動,正是藝術誕生源最原始的動機,它來自人與人間無時無刻不存在的溝通,歷經數千來的累積,遂成就了藝術作為全人類普世共同的語言。

上,圖3,1850年代歐洲學者對對澳洲土著節日所繪製的一幅石版畫,記錄下了這些仍活在史前時代的人類社群,種種活動的形貌 / 中,圖4,位於印度北部的史前壁畫,畫中的人物被解釋為音樂家與舞蹈家,年代未知 / 下,圖5,舞蹈紋彩陶盆,出土於青海同德宗日遺址中的一座馬家窯類型墓葬,約西元前3300年至西元前2050年

 

 

 

 

 

 

 

 

 

 

 

 

 

 

 

 

 

 

 

 

 

 

 

 

 

 

 


其他文章
  • 製作風雅—重訪文徵明《茶事圖》 | 曹志宇
  • 大溪季遊—札記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開春特展 | 曹志宇
  • 詩意與壯麗—林錦濤的繪畫世界 | 曹志宇
  • 現代性之始軔—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二 | 曹志宇
  • 古典之賡續—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展,一 | 曹志宇
  • 作為「國寶」的潔癖形象—《倪瓚像》 | 曹志宇
  • 話‧時代—記大內藝術節,「畫廊產業三部曲」特展 | 曹志宇
  • 從皇宮到美術館—奧賽美術館誕生30年祭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下)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上) | 曹志宇
  • 邂逅台灣玉—記史前館「玉見台灣」特展(上)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下)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上)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中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上 | 曹志宇
  • 美感是文化產業決勝的關鍵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下)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中)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上) | 曹志宇
  • 從《寒食》到《稻禾》—雲門舞集40年祭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2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1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2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1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下)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上) | 曹志宇
  • 消逝或走入生活?關於書店與城市的未來想像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電影工作者侯宗華(下)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影像工作者侯宗華(上)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雙個展」2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 雙個展」1 | 曹志宇
  • 匠心與仙工—先秦時的象牙工藝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2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1 | 曹志宇
  • 中國《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作為文化政策的利弊得失 | 曹志宇
  • 2016文化政策的關捩—《博物館法》 | 曹志宇
  • 探索亞洲,從「聞香」開始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上)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下) | 曹志宇
  • 台灣史前文化與台南考古遺址教育推廣 | 曹志宇
  • 裝裱如何藝術、藝術如何裝裱 | 曹志宇
  • 兩岸《服貿協議》.文化理應搶先 | 曹志宇
  • 以茶之名—記文徵明特展中的二幀「茶畫」 | 曹志宇
  • 巡境五四三.記郭振昌《順風千里》 | 曹志宇
  • 《服貿》對臺灣出版業的衝擊 | 曹志宇
  • 學運中的太陽花 | 曹志宇
  • 吾愛吾貓—記〈沈周特展〉中的一幀冊頁 | 曹志宇
  • 三件拍品—一個對2014中國藝術的冷靜觀察 | 曹志宇
  • 媒體、政治與黃色小鴨 | 曹志宇
  • 邁向金權之路?—從「大都會歌劇院」到「國家歌劇院」 | 曹志宇
  • 普安堂—台灣文資啟示錄 | 曹志宇
  • 修復師、文資法規與文化環境 | 曹志宇
  • 期待一座「以人為本」的城市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下)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上) | 曹志宇
  • 從《飲食男女》到《總鋪師》—小記 第五十屆金馬獎 | 曹志宇
  • 13年秋拍.「紐約」、「香港」雙城記聞 | 曹志宇
  • 紅塵暱語.林株楠的《魚系列》 | 曹志宇
  • 蘇軾《功甫帖》與藝術市場 | 曹志宇
  • 埃及動盪V.S.中國崛起—文物交易通道隱然成形 | 曹志宇
  • 當代周末與藝文產業 | 曹志宇
  • 品味の流轉—記《江戶時代所見中國繪畫展》 | 曹志宇
  • 「暗殺熱」—第八藝術的政治表達 | 曹志宇
  • 絕命政治力—李可染《韶山》 | 曹志宇
  • 《彩筆情辭》的感官新世界 | 曹志宇
  • 祝允明法書鑑藏的當代視野 | 曹志宇
  • 細讀大師—記《毫端萬象—祝允明書法特展》 | 曹志宇
  • 金錢與消費—關於藝術的另類思考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下)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上)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下)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上)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下)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上)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下)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上)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下)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上)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下)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上)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藏文化中的戀物情結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下)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上)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下)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上)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下)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上)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下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上) | 曹志宇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