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由物自體走向自我本位的符碼轉換—談劉哲榮

 

由物自體走向自我本位的符碼轉換

談劉哲榮作品中的後現代範例

文/黃絲純  圖/黃絲純攝

「假如我是真的」為年輕藝術家劉哲榮正在台中亞米畫廊的展覽標題,探討存在和生存的意義性一直是為劉哲榮創作中的關注焦點。作品中常用動物來作為創作元素,由早期的「鴨子系列」、到近期的「方舟系列」和最新的展出「12生肖-cosplay系列」,劉哲榮均以好玩戲謔的動物造型來傾訴自我在社會和真實/出世和入世之間的批判性思想。

「物」(object)到人的後製

方舟系列是至今還在進行創作且數量最多的實驗性質創作,總數有70餘件;劉哲榮將豬造型塑成行李箱樣,外並連結捆綁行李箱的繩索套,象徵著這樣的作品是可隨身攜帶著走的。動物的造型隱喻本質的自我,繩索象徵社會認可的介入;整個行李箱的概念象徵物這個自體在社會性的自主性意義,即物這個自體自成一器組構成整個社會化的鏈鎖元素,以達到工業化社會的大量生產終極目標—物已取代人的順序邏輯,自成一個自給自足的體系;以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1929-2007)的話語而論是為物自體,然對劉哲榮而言即是他的方舟系列。以玻璃纖維取代銅的媒材實驗,即是他翻轉人性溫度之下價值的實踐。

而「12生肖-cosplay系列」以同樣是物自體的概念延伸,他稱此物自體為本質,在每個物之外都有個表面觀看,便是大眾熟悉的面孔/外貌,劉哲榮討論著:本質與表面,不一定哪一個才是真的,真的未必是本質。他以12生肖為主軸,每個生肖都有本質的肌肉肌理與當下最流行的卡通外貌;鼠與之對應為日本的皮卡丘、牛為美國卡通《雞與牛》、虎為跳跳虎、兔為韓國的賤兔、龍為日本的泡泡龍、馬為美國的彩虹小馬、羊為中國的喜羊羊、猴為日本七龍珠的悟空、雞為美國夢工廠的《四眼田雞》、狗為美國的老皮狗、豬為日本宮崎駿的紅豬。這些流行的卡通人物為12生肖的外貌,在外貌之下便是劉哲榮用中國皴法線條所模擬的原生肌肉肌理。角色扮演之下的兩個物,實為一體兩面,內在與外顯,劉哲榮玩弄其中的辨證關係。

 劉哲榮《山寨十二宮-龍》,銅雕,38x55x62cm,2012。

 劉哲榮《山寨十二宮-兔》,銅雕,36x24x51cm,2011。

   劉哲榮《山寨十二宮-羊》,銅雕,48x42x66cm,2014。

以藝術史進程的角度而言,現代到後現代的改變,「物」由自體性到後製的歷程,頗符合劉哲榮自述著:方舟系列的作品態度上,自我的表現占有20%,環境的因素則是80%;在12生肖-cosplay系列中,自我和環境因素則各占了50%。

由作品轉向文本

以後現代的社會學理論家詹明信(Fredric Jameson,1934-)所論現代轉向後現代的過程,則如同由作品轉向文本的歷程;在後現代社會,「文本」取代了「作品」(例如大師的作品、特定作家和藝術家的藝術作品):

在這種意義上,一切東西(日常生活、人的身體、政治表現等)都可以看作是文本,以前的「作品」現在被重新解讀,被看作將各種文本系統按不同方式組裝起來的產品,是多個文本系統按照不同的交互組合方式和序列拼湊在一起的。這樣一來,以前那些自主性的藝術作品,連同舊式的自主性的主體或「自我」,似乎都已經消失無蹤,就如蒸發了一般。[1]

                                                                                                                                                                                        (詹明信,1991年:77)

大歷史定義的現代主義藝術史時期已經過去,迎接它的是藝術家去中心的自我掘起的後現代社會;被稱為「經典」的作品重新被解讀,被不同的文本系統按照它所相關的脈絡再結構起來,重新詮釋。也因此,劉哲榮的「假如我是真的」成立。

    空間性取代時間縱軸亦是詹明信所提出的後現代特點之一,[2]甚至連時間本身也被空間化。在劉哲榮cosplay的12生肖作品中,「集中的區域性」選擇是他很重要的選角特點,美國、日本是為主要的集中區域,當然這樣的選擇符合當前的資本主義消費社會流行趨勢;歷史不再這樣重要,片斷性的文本閱讀成了解讀現代性藝術品的方法之一。在物本身自成體系的運動下,原本莊重嚴肅的方舟動物們一下跳到了人見人愛的卡通人物,藝術家在面對社會環境的自主性展現,由迎合環境到突破環境,對藝術家而言,也是逼進當代的創作態度。

 劉哲榮《山寨十二宮-牛》,銅雕,35x62x80cm,2011。

 劉哲榮《山寨十二宮-豬》,銅雕,40x38x66cm,2014。

結語:符碼轉換的態度

    面對自己的最新作品,劉哲榮提出三個特質:不要那樣的理所當然、有宗教精神的量感造型、選角的集中區域性。不純粹的卡通造型表現本質的態度造就了不要那樣的理所當然、期許自己作品流於藝術史的扉頁上因此而富有宗教性的量感、在資本主義洗禮下入境隨俗的角色選擇集中於日本和美國。劉哲榮作了一個很好的後現代年輕人創作態度的示範;他曾經經歷了重考、留級,他甚至言說失敗的本質是什麼?說自己的作品是積極的悲觀。一個年約30歲左右的年輕藝術家,在穿梭於自我本質與現實環境的拉鋸下,如此的符碼轉換態度是值得令人期待的!

 藝術家劉哲榮和他的雕塑作品。


[1]美國George Ritzer著,謝立中譯:《後現代社會理論》,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p.250。

[2]同註1,pp.256-259。


其他文章
  • 非西方的文學共振— 「赤道二三五—東南亞文學論壇」 | 黃絲純
  • 原型下的共感依歸-- 談黎志文「夢‧主體」 | 黃絲純
  • 生活即旅程— 側寫「另一種旅行紀事」 | 黃絲純
  • 躁動現實下的一抹微笑—談2015亞洲雙年展「造動」 | 黃絲純
  • 科學家與少女底下的菲勒斯意志 | 黃絲純
  • 由物自體走向自我本位的符碼轉換—談劉哲榮 | 黃絲純
  • 正史或是野史—淺談國美館之刺客列傳 | 黃絲純
  • 記憶‧觀點‧意識—2014高雄藝術博覽會 | 黃絲純
  • 現實生活中的彼德潘童話—談林雅萍創作 | 黃絲純
  • 循序漸進的漲停板—2014台中藝術博覽會 | 黃絲純
  • 大時代與小人物的共振生發—談「新上漆的攪拌機」 | 黃絲純
  • 意象似的繁花歸宿—張耀煌的「人間‧歸宿」 | 黃絲純
  • 當女孩已成為故事主角— 談何孟娟作品中的物化功能性 | 黃絲純
  • 「超空間」下的時間消逝—談金芬華的女性意向 | 黃絲純
  • 社會寫實的朗朗上口 --談柳依蘭與她的女人們 | 黃絲純
  • 資本主義的漸層政治性— 談大島成己的白熱化攝影術 | 黃絲純
  • 台灣繪畫的現代主義之父—陳澄波 | 黃絲純
  • 蝴蝶效應的世界轉動-郭東榮 | 黃絲純
  • 將星宿結晶化的米羅神話 | 黃絲純
  • 帶著走的隱形地圖— 談劉哲榮、黃耀鋅與王鼎超 | 黃絲純
  • 同一處的上下跳躍—許維穎的遊牧思想 | 黃絲純
  • 我就是這樣可愛的泥土 —曾章成個展 | 黃絲純
  • 一部戰鬥機器的防禦機制— 從金‧提爾到何塞-卡諾 | 黃絲純
  • 月之暗面-卡諾的現實展演,提爾的背後狙擊 | 黃絲純
  • 返常=回家?一個觀看2013年亞洲雙年展的新觀點 | 黃絲純
  • 潛意識的社會心理學— 金‧提爾的肖象宣示 | 黃絲純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