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台灣繪畫的現代主義之父—陳澄波

 

台灣繪畫的現代主義之父陳澄波

/黃絲純 /嘉義市政府提供

    出生於1895年的陳澄波,其政治背景讓他歷經日本征台軍功破嘉義東南西北四座城門,佔領嘉義的過程。其家就在嘉義城西門外,日本兵通過他們家園衝進西門時,陳澄波才8個月大。1907年陳澄波進入嘉義公學校就讀,重建中的嘉義市區已擴大到西門外,地籍名稱是「嘉義廳嘉義西堡嘉義街」,此地是於1920年升格為嘉義市,重建中的嘉義市,方是陳澄波的童年原生地,亦在其腦中有其原鄉印記。[1]並也在日籍教師石川欽一郎的影響下,為日後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奠下基石。

    在東京美術學校的畢業要求下,每一位學生都要畫下一幅自己的自畫像,陳澄波亦不例外,1928年所繪《自畫像》,可見西方印象主義對其強烈的影響,《自畫像》的背景乃和印象派藝術家梵谷的向日葵有些許神似之處,不同的是陳澄波的向日葵無明顯的輪廓線,反之,位於前景的自畫像本身有強調的輪廓線條。結合西方印象畫家的養份來形塑自身的色彩是陳澄波繪畫中的一大特色。非定點透視的多角視點亦是印象派之後的立體主義之極大特色,在此幅《自畫像》中明顯可見這樣的多點透視法則,眼神視線的無法對焦造成觀者有將向日葵和眼神結合的錯視效果,主角是前景亦是背景,二者互置的方式打破傳統的單眼透視技法,形塑台灣現代主義之父的奠基地位。

 陳澄波《自畫像》,油彩、畫布,31.5x41cm,1928。 

   陳澄波《嘉義街外2》,油彩、畫布,53x64cm,1927。 

    在前一年的《嘉義街道2》還可見其單點透視技法的應用,往後的如1934年《嘉義街中心》此透視法已不複見,多點透視的技法在此處表現的淋漓盡致,畫面中已無單一透視地平線,嘉義街中心的每一處都是透視焦點,或有老幼婦儒相攜為伴,稀稀落落地走著;或有推著車的車夫在街上歇著腳待著客人。1940年代所繪的《長榮女中校園一角》更是代表所在。在大樹籠罩下的長榮女中更顯得歷史的悠久,百樹叢生、欣欣向榮之景都是陳澄波對長榮女中的印象,同樣的多點透視亦在其表現之上。

 陳澄波《長榮女中校園一角》,油彩、畫布,31.5x41cm,1940-44

  陳澄波《長榮女中校園》,油彩、畫布,73x60cm,1941。

 《嘉義碧潭》與《嘉義蘭潭》亦是在石川欽一郎教導之下的寫生風情,綠色的多層次用法堆疊可見於上,綠色的印象用色亦是陳澄波的一大特點。《嘉義碧潭》上潭水的綠意和倒印於潭上的柳條綠意互相呼應,壁綠映合翠綠,層次豐富並也結合藍天白雲,無不悠然自在。蘭潭一景亦是綠意盎然的多層次融合,帶有寫意的潑灑技法乃是傳統水墨中的皴法而來,曾在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後,受到中國畫家王濟遠的邀請,前往中國任教,並歷任多所美術學校的西畫教授兼主任,以及政府的要職,包括:教育部日本美術教育考察團委員、全國美展籌備委員、上海美展籌備委員,甚至贗選「全國十大名畫家」,作品代表中國參展「芝加哥國際博覽會」。並也和中國上海地區、國畫、西畫界人士交往密切。[2]

 陳澄波《嘉義碧潭》,油彩、畫布,45.5x38cm,1946。 

 陳澄波《嘉義蘭潭》,油彩、畫布,46x38cm。

在如此的密集往來過程中,亦形塑傳統水墨畫帶給西畫的衝擊與進步。在東西方技法養份的融合過程中,陳澄波不蒂發展了自我的光彩,練成西體為用的當代繪畫先軀,可說是無人能出其右。同樣的人文發展在《總督府》中可見一般,結合散點透視與綠色的層次堆疊,作品稱之台灣繪畫的現代之父,當之無愧。

 陳澄波《總督府》,油彩、畫布,31.5x41cm。

 

 

 



[1]此段歷史參考自李欽賢著《嘉義畫都—先天和後天的條件》。

[2]以上中國經歷參考蕭瓊瑞著《永不褪色的畫都榮光》。


其他文章
  • 非西方的文學共振— 「赤道二三五—東南亞文學論壇」 | 黃絲純
  • 原型下的共感依歸-- 談黎志文「夢‧主體」 | 黃絲純
  • 生活即旅程— 側寫「另一種旅行紀事」 | 黃絲純
  • 躁動現實下的一抹微笑—談2015亞洲雙年展「造動」 | 黃絲純
  • 科學家與少女底下的菲勒斯意志 | 黃絲純
  • 由物自體走向自我本位的符碼轉換—談劉哲榮 | 黃絲純
  • 正史或是野史—淺談國美館之刺客列傳 | 黃絲純
  • 記憶‧觀點‧意識—2014高雄藝術博覽會 | 黃絲純
  • 現實生活中的彼德潘童話—談林雅萍創作 | 黃絲純
  • 循序漸進的漲停板—2014台中藝術博覽會 | 黃絲純
  • 大時代與小人物的共振生發—談「新上漆的攪拌機」 | 黃絲純
  • 意象似的繁花歸宿—張耀煌的「人間‧歸宿」 | 黃絲純
  • 當女孩已成為故事主角— 談何孟娟作品中的物化功能性 | 黃絲純
  • 「超空間」下的時間消逝—談金芬華的女性意向 | 黃絲純
  • 社會寫實的朗朗上口 --談柳依蘭與她的女人們 | 黃絲純
  • 資本主義的漸層政治性— 談大島成己的白熱化攝影術 | 黃絲純
  • 台灣繪畫的現代主義之父—陳澄波 | 黃絲純
  • 蝴蝶效應的世界轉動-郭東榮 | 黃絲純
  • 將星宿結晶化的米羅神話 | 黃絲純
  • 帶著走的隱形地圖— 談劉哲榮、黃耀鋅與王鼎超 | 黃絲純
  • 同一處的上下跳躍—許維穎的遊牧思想 | 黃絲純
  • 我就是這樣可愛的泥土 —曾章成個展 | 黃絲純
  • 一部戰鬥機器的防禦機制— 從金‧提爾到何塞-卡諾 | 黃絲純
  • 月之暗面-卡諾的現實展演,提爾的背後狙擊 | 黃絲純
  • 返常=回家?一個觀看2013年亞洲雙年展的新觀點 | 黃絲純
  • 潛意識的社會心理學— 金‧提爾的肖象宣示 | 黃絲純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