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當女孩已成為故事主角— 談何孟娟作品中的物化功能性

 

當「女孩」已成為故事的主角談何孟娟作品中的物化功能性

文/黃絲純  圖/順天建設藝術中心提供

    何孟娟2014年的創作首展正在順天建設的藝術空間展出,展期到6/22,此次的展出集結她過去十年的三個系列創作,分別為「我有無比的勇氣」、「女孩」與最新系列「魏斯貝絲」。逾三十件作品。以倒敘的方式,呈現從2005年到2014年間何孟娟在藝術創作蛻變的過程。「故事」為此次展出的主題。

    進入展場,印入眼廉的首三件作品,是為何孟娟紐約駐村後的第一次個展「故事」。分別為《女孩-甜心俱樂部》、《女孩-招弟》和《女孩-伊莎貝爾》。以甜甜圈來象徵女孩派對的甜心俱樂部,在灰黑的大樓為背景之下的,數個顏色鮮豔的甜甜圈隨性灑散在空間之上,以馬卡龍多彩色系的甜甜圈來比喻女孩。《女孩-招弟》則以黑灰大樓之下的八仙彩布塊於上,命題招弟、又以八仙彩的布塊象徵,頗有台灣傳統的祈子意涵,希望下一胎即是男孩的祈天命理。而《女孩-伊莎貝爾》是以白蕾絲作以中邊的圖案意象,極有新婚新娘的意象。在這個高樓大廈的都是生活中,處處充滿故事。何孟娟便是以象徵物來代表女孩的意象,或有時髦前衛的、或有傳統習俗的、也有婚禮祝福的,在這個社會上,每一處都有故事在發生。

 何夢娟《女孩-甜心俱樂部》,3D, 數位輸出於鋁塑版,120x150 cm,2014

 何夢娟《女孩-招弟》,3D, 數位輸出於鋁塑版,120x150 cm,2014

 何夢娟《女孩-伊莎貝爾》,3D, 數位輸出於鋁塑版,120x150 cm,2014

    何孟娟擅長以編導式的攝影與數位後製進行創作,探索現代人與社會價值間的順逆與茫然。從白雪公主、戎裝女戰士,到馬戲團裡飛天遁地特技表演者,〈我有無比的勇氣〉裡,何孟娟以自身扮裝白雪公主出發,探討女性在社會中角色期待與自我身分認同間的內在衝突。女孩系列亦以女子作為發聲意象,到最新的作品「魏斯貝絲」系列同樣是以女孩的意象為符旨中心,唯不同的是,此系列是以象徵女孩/女人的周邊商品來隱喻;其中兩件作品,《童話故事-李子色的花》和《童話故事-竹子》,都是以兩個衣著時髦的女孩跳躍在大樓之下,象徵女孩這個物象的生活化,其他的作品都是以女子的飾品類,如華麗的項鍊、耳環等來暗喻女孩/女子。

 Fairy tales- Plum blossom115x90cm

    「女孩」在此已成為何孟娟「物」的指涉物,因為她的周邊配件:華麗的領帶、領巾、項鍊、耳環等,以及女子的入時的衣飾,這些物的出現是有其功能性的,每一個飾品的功能性都再再指向女孩於今日社會中的象徵地位:是時髦的、前衛的、華麗的、勇敢的、美麗的,何孟娟賦予她的女主角們成為現代女子的身份代名詞。她將攝影和飾品實物結合,並給予她的女主角們新生的生命價值,讓這些功能化了的物品形成物體性中自然性的替代標籤;也就是說,女子的前衛時髦已成為這個社會的自然現象。亦是一個女孩/女子社會地位演變的過程。由最初的白雪公主「我有無比的勇氣」,以白雪公主的隱喻來象徵女孩勇於追求自我的價值、突破傳統社會的束縛、到「女孩」,講述各種女孩的故事;有傳統的、新婚的、也有前衛的、直到最新作品「魏斯貝絲」系列,以周邊物來指涉女子華麗的另一面,亦是奢華的社會物化官能感。

 20130411-ISA HO-008

 20130411-ISA HO-009

    物的功能體系,其系統一致性來自於各物品(及它們個個面向、色彩、形式等),在系統中失去自我個殊的價值,只擁有作為記號的一般性功能。自然的體制(基本功能、衝動、象徵)在其中處處存在,但也只是以記號的樣態存在。物體的物質性不再和需要的物質性直接相聯:這兩個不一致、初等的且相互對抗的系統都被部分省略,而以在兩者間插入一個可操弄的記號構成的抽象體系來完成這個聯接:功能性。[1]在此,何夢娟的女孩已成為這個物質社會的主角,每一個女孩都有自己的故事,女孩已不再只是女孩,她被賦予勇於做自己、找尋主體價值、並且有勇氣和華麗的功能性。此便猶如布希亞以居家世界和汽車所做的例子,就實際生活的層面而言,居家的領域,以它的勞務和多重功能關係來說,比汽車駕駛的「領域」重要得多。但就系統的層面而言,則必須要承認,居家領域在今天,只構成整個體系中雙極結構中的一端—另一端正是汽車。[2]

    汽車像是打開了一道絕對括弧,它的基礎在於一種想像的移動奇蹟,不花力氣的動態,構成了一種不存在於現實的幸福……速度的效果在於,融合了時空綜合體,它把世界化成了二度空間、化成了一個景像,它把世界的立體感和流變都免除了,使它獲得崇高的靜止和觀想境界。[3]這是汽車的功能性轉換價值,反之亦然,當何孟娟的「女孩」已成為故事的主角,其作為女孩的所有附屬物件亦同時都被放入功能性的括弧下討論、物化的產物/飾物即是她這次華麗的女孩代名詞表現。



[1]尚‧布希亞著、林志明譯《物體系》,台北:時報出版,pp.71-72。

[2]尚‧布希亞著、林志明譯《物體系》,台北:時報出版,p.73。

[3]尚‧布希亞著、林志明譯《物體系》,台北:時報出版,p.74。

 


其他文章
  • 非西方的文學共振— 「赤道二三五—東南亞文學論壇」 | 黃絲純
  • 原型下的共感依歸-- 談黎志文「夢‧主體」 | 黃絲純
  • 生活即旅程— 側寫「另一種旅行紀事」 | 黃絲純
  • 躁動現實下的一抹微笑—談2015亞洲雙年展「造動」 | 黃絲純
  • 科學家與少女底下的菲勒斯意志 | 黃絲純
  • 由物自體走向自我本位的符碼轉換—談劉哲榮 | 黃絲純
  • 正史或是野史—淺談國美館之刺客列傳 | 黃絲純
  • 記憶‧觀點‧意識—2014高雄藝術博覽會 | 黃絲純
  • 現實生活中的彼德潘童話—談林雅萍創作 | 黃絲純
  • 循序漸進的漲停板—2014台中藝術博覽會 | 黃絲純
  • 大時代與小人物的共振生發—談「新上漆的攪拌機」 | 黃絲純
  • 意象似的繁花歸宿—張耀煌的「人間‧歸宿」 | 黃絲純
  • 當女孩已成為故事主角— 談何孟娟作品中的物化功能性 | 黃絲純
  • 「超空間」下的時間消逝—談金芬華的女性意向 | 黃絲純
  • 社會寫實的朗朗上口 --談柳依蘭與她的女人們 | 黃絲純
  • 資本主義的漸層政治性— 談大島成己的白熱化攝影術 | 黃絲純
  • 台灣繪畫的現代主義之父—陳澄波 | 黃絲純
  • 蝴蝶效應的世界轉動-郭東榮 | 黃絲純
  • 將星宿結晶化的米羅神話 | 黃絲純
  • 帶著走的隱形地圖— 談劉哲榮、黃耀鋅與王鼎超 | 黃絲純
  • 同一處的上下跳躍—許維穎的遊牧思想 | 黃絲純
  • 我就是這樣可愛的泥土 —曾章成個展 | 黃絲純
  • 一部戰鬥機器的防禦機制— 從金‧提爾到何塞-卡諾 | 黃絲純
  • 月之暗面-卡諾的現實展演,提爾的背後狙擊 | 黃絲純
  • 返常=回家?一個觀看2013年亞洲雙年展的新觀點 | 黃絲純
  • 潛意識的社會心理學— 金‧提爾的肖象宣示 | 黃絲純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