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社會寫實的朗朗上口 --談柳依蘭與她的女人們

 

社會寫實的朗朗上口--談柳依蘭與她的女人們

文/黃絲純   圖/柳依蘭提供

  在看到柳依蘭的這個系列作品時,遲遲不敢動筆寫下評論。每一件作品都是這樣寫實,這樣反應台灣現在的社會現狀。我嘗試以波特萊爾的《惡之花》內容來做為方法論,以另一個文學文本的方式來書寫柳依蘭的作品。我以《惡之花》中〈聖彼得的否認〉為始,來看待柳依蘭的這系列創作。

聖彼得的否認

天主怎麼辦,陣陣咒罵的潮水

每日都朝他親愛的天使上升?

像是嗓子裡塞滿酒肉的暴君,

他聽著可怕的辱罵欣然入睡。

 

殉教者和受刑者發出的啜泣,

無疑是支令人陶醉的交響樂,

因為他們雖為快樂付出鮮血,

上天毫不因此而滿足了心意!

 

--阿!耶穌,那橄欖園你可曾記得清!

你曾經天真地跪地向他禱告,

他卻在天上聽鐵釘的響聲笑,

卑鄙的屠夫正往你的肉裡釘。

 

當你看見那一幫廚子和衛兵,

無恥地往你的神性上吐唾沫,

當你感到荊棘刺進你的腦殼,

那裡面活著廣大無邊的人性,

 

當你力竭的軀體的可怕重力,

拉長你伸開的手臂,而你的血,

和你的汗流過變得慘白的額,

幫你被拖出來示眾,作為靶子,

 

你可夢見那光輝美麗的日子,

你是為了實現永遠的約而來,

你騎著一頭母驢溫順而可愛,

走過鋪滿鮮花的和樹枝的街衢,

 

你的心中鼓脹著希望和勇武

你用力鞭打那些卑鄙的商人,

你終於成了主人?面悔恨可曾

在槍扎之前先刺進你的勒骨?

 

--當然,至於我,我將滿意地拋卻

一個行與夢不是姊妹的世同;

我只得使用刀劍,或死於刀劍!

聖彼得不認耶酥……他做得正確![1]

    柳依蘭的作品其探討的都是現今社會的亂象,多是一夫一妻制外的出軌和外遇,如《我們無從得知真相》、《致命的吸引力-前撲後繼的真象》、《致命的吸引力-愛,原來那麼的苦惱》、《妳嫁的是一個人還是一家人》。2012年的創作尤是如此。

 柳依蘭《我們無從得知真相》,油彩、畫布,162x130cm,2012。 

 柳依蘭《致命的吸引力-前撲後繼的真象》,油彩、畫布,162x130cm,2012。

 柳依蘭《致命的吸引力-愛,原來那麼的苦惱》,油彩、畫布,130x165.5cm,2012。

 柳依蘭《妳嫁的是一個人還是一家人》,油彩、畫布, 162cm x 130cm, 2012。

  《我們無從得知真相》畫面上一男多女的場景,男子右側有二女子,上方又一女子,到底誰是元配誰是婚外情,而真正的關係又是什麼?女子處的角色總是等愛的態度,此作品除了揭示不平等的男女之情外,女子也是被動的犧牲者。在撲朔迷離的多角關係中,我們無從得知真相到底為何?這不僅說明了現今社會的亂象,也說明社會變動的複雜性;以往一夫一妻的堅貞愛情,在今的社會似乎變得瀰足珍貴。或是其他女子主動追求已婚男子,也或是已婚男子謊言欺騙未婚女子,而成了多角戀情。或可稱為畸戀的社會關係。

    《致命的吸引力-前撲後繼的真相》一樣有異曲同工之處,一對新婚夫婦,丈夫另一隻手上牽著大婦便便的女子之手。在已經結婚之餘還跟第三者有了小孩,那到底是新婚女子為元配或是另一女子,這些女子和男子之間相同的是因為愛情而在一起,愛情和性是致命的吸引力,至於背後的真相,真是前撲後繼的迷離。

    《妳嫁的是一個人還是一家人》探討現今女子婚後的生活,柳依蘭善長討論女子的心理意象,女子的階段性長成,女子和婆家的關係,一個很真切的討論。女人一直是柳依蘭作品中討論的對象,媳婦熬成婆的傳統思維是她的作品中所反諷的現實現象。用作品來訴說女人婚後的辛苦歷程;在新婚之日即開宗明義的說道:你嫁得是一個人或是一家人,這是每個台灣女性會面臨的現實,中南部的傳統社會更是如此。聖彼得的否認,以原本崇敬上帝的心理來反叛如此的教義,波特萊爾最後述道:

「一個行與夢不是姊妹的世同;

我只得使用刀劍,或死於刀劍!

聖彼得不認耶酥……他做得正確![2]

    以同語反覆並且同語反證的方式來敘述女子長成成婚的心理歷程以至現今社會男女關係;小三、小王男女亂象,讓人不禁懷疑這恩愛關係的背後是否藏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真相,對愛情的不再信任。草食男、肉食女的角色互置,現在的社會已不似原本的民風淳樸。

    在這樣的社會多角議題前,2011年的《資本主義的撞衫事件》就寫出了畸戀的序曲,畫中三女子都穿一樣的衣衫,是隱喻同一男子贈禮的傑作?也是反諷資本主義物資社會下女子的撞衫尷尬。《對聯》亦是由中國傳統的對聯來隱喻自古以來的女子生活,就如同柳依蘭所繪的長衫式衣裳,遵古且傳統,謹慎而節制。

 柳依蘭《資本主義的撞衫事件》,油彩、畫布,150x130cm,2011。  

  柳依蘭,《對聯-1》,油彩、畫布,131.5x90cm,2011。

柳依蘭作品中反映的社會寫實,如同她的畫面般朗朗上口的批判,每個女子都是聖彼得,在對著上帝作出猛烈的否認和拒絕。

 

 



[1]夏爾‧波德萊爾著,郭宏安譯《惡之花》,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pp.247-249

[2]夏爾‧波德萊爾著,郭宏安譯《惡之花》,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pp.247-249


其他文章
  • 非西方的文學共振— 「赤道二三五—東南亞文學論壇」 | 黃絲純
  • 原型下的共感依歸-- 談黎志文「夢‧主體」 | 黃絲純
  • 生活即旅程— 側寫「另一種旅行紀事」 | 黃絲純
  • 躁動現實下的一抹微笑—談2015亞洲雙年展「造動」 | 黃絲純
  • 科學家與少女底下的菲勒斯意志 | 黃絲純
  • 由物自體走向自我本位的符碼轉換—談劉哲榮 | 黃絲純
  • 正史或是野史—淺談國美館之刺客列傳 | 黃絲純
  • 記憶‧觀點‧意識—2014高雄藝術博覽會 | 黃絲純
  • 現實生活中的彼德潘童話—談林雅萍創作 | 黃絲純
  • 循序漸進的漲停板—2014台中藝術博覽會 | 黃絲純
  • 大時代與小人物的共振生發—談「新上漆的攪拌機」 | 黃絲純
  • 意象似的繁花歸宿—張耀煌的「人間‧歸宿」 | 黃絲純
  • 當女孩已成為故事主角— 談何孟娟作品中的物化功能性 | 黃絲純
  • 「超空間」下的時間消逝—談金芬華的女性意向 | 黃絲純
  • 社會寫實的朗朗上口 --談柳依蘭與她的女人們 | 黃絲純
  • 資本主義的漸層政治性— 談大島成己的白熱化攝影術 | 黃絲純
  • 台灣繪畫的現代主義之父—陳澄波 | 黃絲純
  • 蝴蝶效應的世界轉動-郭東榮 | 黃絲純
  • 將星宿結晶化的米羅神話 | 黃絲純
  • 帶著走的隱形地圖— 談劉哲榮、黃耀鋅與王鼎超 | 黃絲純
  • 同一處的上下跳躍—許維穎的遊牧思想 | 黃絲純
  • 我就是這樣可愛的泥土 —曾章成個展 | 黃絲純
  • 一部戰鬥機器的防禦機制— 從金‧提爾到何塞-卡諾 | 黃絲純
  • 月之暗面-卡諾的現實展演,提爾的背後狙擊 | 黃絲純
  • 返常=回家?一個觀看2013年亞洲雙年展的新觀點 | 黃絲純
  • 潛意識的社會心理學— 金‧提爾的肖象宣示 | 黃絲純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