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竹工藝與建築家具設計-鈴木敏彥的巨竹系列

 

  現為日本工學院大學建築學系教授、ATELIER OPA共同主持人的鈴木敏彥,既是建築師也是設計師。畢業自工學院大學建築研究所,曾任職於黑川紀章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法國新都市開發公社EPA marne、現在從業界跨轉學界擔任建築系教授的他,身份就像他的設計一般,充滿了靈活的遊興與變化。

  鈴木敏彥不斷探詢在空間之中的流動性與可變性,並在空間與產品/家具的架構與界線之間,創造出別具特色的設計。

 

鈴木敏彥

 

建築Product Design

  在台灣認識鈴木敏彥,應該都從這一本書-《鈴木敏彥建築家具與空間設計思想解析》開始。對於因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所引發建築的拆除、都市景觀的崩解、物件的毀壞,鈴木敏彥從最微小的單位-房間的空間配置和家具設計,來試著開創出新的解答。

  鈴木敏彥提出「建築Product Design」(建築產品設計)的概念,來開啟建築與Product(家具、照明等)的對話,這兩個面向在碰撞融合之後,脫離了本身的圈限,產生兼含建築功能的「建築家具」,和如家具可自由移動的建築「Mobile Architecture」。這些由人們使用習慣為設計發端的建築Product Design,跳脫建築制式的框架,貼近日常生活,並常兼及收納、攜帶與移動的機能。

 

台灣巨竹設計系列

  在2014年曾來台參與「小椅子大視野計畫」的鈴木敏彥,2015年接續以台灣巨竹為材料,以日本茶道器具為聯想,並與台灣傳統工藝師溝通合作,推出「巨竹設計系列GIANT-BAMBOO PRODUCTS」。

  「巨竹設計系列」仍是以建築產品設計為概念,往返於建築與家具間的形式為發想。鈴木敏彥發現台灣擁有豐富且品質優良的竹材,而有時直徑超過30公分的巨竹,本身更是引人注目。然而雖然傳統工藝師擁有代代相傳精緻的竹製技藝,竹製工藝已與現代生活漸行漸遠。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品質與樣貌,推動竹工藝的再生,並增進彼此傳統工藝的交流,鈴木敏彥以巨竹為材料,推出當代家具設計。

鈴木教授與潘襎教授以「建築產品設計」為題對談

 

1.巨竹長凳  Giant-Bamboo Bench(巨竹のベンチ)

  台灣常見的傳統竹椅,從座位到椅腳都由竹所製成。其中挖空竹材的直角接合,或以彎曲進行固定的技法,都讓鈴木印象深刻。他由接合與彎曲部份的造型工法為藍本,進行再設計,將30公分的巨竹直接彎折成直角,讓座位與椅腳一體成型,製作出造型簡潔的巨竹長凳。

 

 2.巨竹街燈  Giant-Bamboo Streetlight(巨竹の街灯)

  日本茶道使用的「茶筅」,是將直徑3公分的竹端細細地切開、削薄,再由內向外緩緩彎曲而成,這樣細致的工藝,是專業匠師才能製作出的茶道器具。「巨竹街燈」以日本茶筅的造型為雛型,尖端茶筅為照明之處,並在茶筅內穗設計包覆投射燈,外穗即能成為反射板,形成夜間也能綻放光明的巨竹街燈。

 

夜晚亮起的巨竹街燈

 

3.巨竹花器  Giant-Bamboo Flower Vase(巨竹の花入れ)

  日本16世紀的千利休是化腐朽為神奇的茶聖,他曾在製作茶室時,取竹作出插花器的造型。千利休從因戰場燒毀的竹林中取材,製作出口徑10.5公分、高33.4公分的花器。此次「巨竹花器」則以巨竹為素材,由千利休的竹花器為原型,以竹材本身的弧線和結構,設計出與自然融合、渾然為一的天然花器。

 

4.移動四帖半  Mobile YOJOHAN(モバイル四畳半)

  日本茶道在戶外「點茶」稱為「野點」,意即「野外點茶」之意。移動四帖半作品,就是在戶外創造出傳統茶室空間大小-4.5張榻榻米的茶道空間。以竹為座席,以四張三角形拼構成屋頂,透過竹材的構造漂浮在空中。此種飄浮感應用了美國著名哲學家、建築師與發明家-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所提倡史上最輕量的球型屋頂構造。作品的底部裝上滑輪,和「野點」的即興感呼應,能隨著季節移動到喜好之處,盡興品味「野點」茶道之趣。

 

由千利休的竹花器為原型的巨竹花器

 

為野點設計的移動四帖半

 

  除了身為建築師與設計師,鈴木敏彥也是30餘年的日本茶道愛好者。「台灣巨竹設計系列」從茶道精神為核心,設計與茶道呼應的家具與茶席,也在其中夾藏了一段家族故事。「我的曾祖父以『竹庵』為號,家居竹屋,用竹杯品酒,並且一生專注、鍾情於竹。這一次與台灣的巨竹巧遇,十足誘發出我內在DNA,成為創造巨竹設計系列的原動力」鈴木敏彥說道。

  開發巨竹的材質潛能,與台灣傳統竹藝師合作,以日本當代簡潔設計為精神,鈴木敏彥期望由「巨竹設計系列」作為開端,帶出與時俱進竹工藝未來。


其他文章
  • 人物專訪-宜蘭的文化客廳主人 | WT
  • 展覽現場 《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 | WT
  • 夢想的舞台-《2016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 | WT
  • 兒藝展覽的想像與實踐-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展覽館 | WT
  • 展覽現場《夏ㄇ一ˋ樂園-創意插畫館》 | WT
  • 展覽現場《如風起時-莊靜雯銅雕創作展》 | WT
  • 人物專訪-宜蘭舊城的新世代推手 林世傑 (二)  | WT
  • 人物專訪-宜蘭舊城的新世代推手 林世傑 (一) | WT
  • 紮根在地的劇團之路-無獨有偶 國際偶戲藝術村 | WT
  • 展覽現場《記憶台灣‧阿嬤的畫-李涼九十作品展》 | WT
  • 東風一瞥-2016臺灣文博會 | WT
  • 地方展會的過去與明日-以良食冒險島為例 | WT
  • 地方美學產業之確立與形象營造-以宜蘭染為例 | WT
  • 「物.理」-物件之外的自由實踐 | WT
  • 展覽現場 《頂真意匠-臺灣美術工藝在宜蘭》 | WT
  • 猴年不失望-「感動猴」彩繪助學特展 | WT
  • 在地色彩-大型展會裡的主體塑形 | WT
  • 冬季裡的展覽熱潮 2015臺灣設計展 | WT
  • 竹工藝與建築家具設計-鈴木敏彥的巨竹系列 | WT
  • 藤森照信與茶室-金光閃閃的「美檜亭」 | WT
  • 再論文化外交-以Vocal Asia人聲樂集為例 | WT
  • 面紗之下的地方文化館3.0 | WT
  • 當「公共藝術」遇上「藝術銀行」 | WT
  • Julien Malland帶來的盛夏彩虹 | WT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