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兒藝展覽的想像與實踐-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展覽館

 

  每年夏季,以打造兒童歡樂夢土為目標的「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後簡稱:童玩節),不僅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A級合作團體「國際民俗藝術節協會」( CIOFF® )在亞洲第4個認證的國際藝術節、亞洲第一個以「兒童」為主題獲認證的民俗藝術節,其營運架構也自1996年創辦以來,成為各地方政府舉辦國際展演活動的先鋒及典範,確定了指標性的地位、他縣市參照的模型。

  除了以孩子為主體,以童玩為核心以外,童玩節也訂出「演出、展覽、遊戲、交流」四大軸線,自一開始便方向明確。演出及交流方面,因得蘭陽舞蹈團及其創辦人祕克琳神父的協助,廣邀世界各國的民俗舞蹈團體,亦邀集國內原住民兒童等傳統表演團隊,每年讓來自五大洲將近20個國家的表演團隊進駐宜蘭,在童玩節期間如同一個不間段的小型聯合國展演,異國的舞蹈及音樂,成為最不可替代的藝術節特色。在遊戲部分,以蘭陽豐沛的水資源,設計大型水域中各式戲水設備,成為炎炎夏日中吸引親子族群的關鍵因素。

  然而除了繽紛的舞蹈展演、夏日清涼的水花,在展覽部分,經過歷年來專家學者的參與、主辦單位的經驗累積,也「兒藝展覽」的領域中,走出不同實踐的歷程。以下將以2013~2016年近四年的童玩節展覽館為例,窺探期間的發展與脈絡。

世界各地的民俗舞蹈演出(圖片來源:童玩節臉書粉絲專頁)

 

深獲親子喜愛的水域遊憩區

 

定位明確的主題式展館

  與一般展覽不同,童玩節展覽館屬於「一票玩到底」的節慶園區內展場,並非獨立展區。一則可因較無直接營運收入壓力,在特展的規劃上有較大彈性,並容納許多實驗性想法的可能。二則卻也因為是納入整體童玩節框架之中,在展覽設定上除了以「親子」、「兒童」為主要觀眾群,也要呼應每年童玩節的年度主題而做規劃。

  如2016年童玩節以「童心一ㄒㄧㄚˋ」為主題,旨在能反璞歸真,回歸初衷,創造充滿童趣的氛圍。展覽館於是配合年度主題,推出《夏ㄇ一ˋ樂園-創意插畫館》,讓觀者從11位插畫藝術家的作品中,從插畫的奇幻世界中探索奇想與童心。2015年童玩節主題為「飛」,展覽便推出《飛夢館》,從訴說人類對飛翔於天空的想像和歷史開始,進到科學原理的探究和互動式影音裝置,亦有上百架飛機模型於現場展示。這種主要客群不變、每年微調主題的展示策略,也讓年年的展館呈現多樣的可能和面貌。

飛行主題的2015童玩節飛夢館(圖片來源:童玩節臉書粉絲專頁)

 

 

在地性的保留與跨域合作

  宜蘭文化局近年來積極推動繪本創作,自2014年起舉辦「蘭陽繪本創作營」,培育縣籍創作人才,並媒合相關出版單位。在童玩節展覽館,也切入繪本展示的領域。2013年《玩.轉 幾米兒童繪本館》,由出身宜蘭的國際繪本作家幾米的兩本繪本-《吃掉黑暗的怪獸》及《我會做任何事!》內容為藍圖,靈活運用空間大小的設計縮放,重現繪本實境。2014年《跳跳村創作繪本館》集結賴馬、羅方君、唐唐、福田直、雍卡拉森、高畠純、中野弘隆……等十位國內外知名繪本家作品,串起跨國的連續繪本展示。

  在策展團隊的合作上,則不限定僅由縣籍團隊參與,與墨色國際、木石研室內建築空間設計、爻域互動科技、五顏六色總合藝術公司等縣內外團隊,結合各界資源與不同領域專業,為年度展示注入新意,並在其中保留在地元素。

2013年實境大小的《玩.轉 幾米兒童繪本館》

 

數位科技的加入

  除了靜態展示,展館內也多有立體化展示、DIY課程、工藝師教學、互動競賽等參與式互動。為求提供孩子更多元的觀展感受,近年來更加入數位科技和多媒體的應用,拓展不同的視覺經驗及五感體驗。

  2014年《跳跳村創作繪本館》270度螢幕的多媒體環形劇場,讓參與者在平板電腦上創作的角色,立即投映在劇場動畫中,並透過互動感應裝置,使觀者成為繪本故事的角色之一,一同進入故事當中探索寶藏。

  2015年《飛夢館》則以「7D飛行體驗」為亮點,結合視覺、聽覺、觸覺等多重感受,讓參觀者戴上3D立體眼鏡,進入一趟飛行劇院,感受有徐徐吹來的微風及水霧、泡泡等觸覺感受,飛越蘭陽博物館、五峰旗、冬山河親水公園等宜蘭地景,猶如飛鳥翱翔於空中。

 

  童玩節展覽館,也許置身節慶式園區之中,較不被獨立討論和檢視。然而這行之有年的兒藝展覽,也順著不同展示手法的創新,而有與時俱進的進程,在年年的實踐當中,也增廣了對兒童展示的想像。


《飛夢館》「7D飛行體驗」(圖片來源:童玩節臉書粉絲專頁)

 

DIY繪本教學體驗


其他文章
  • 人物專訪-宜蘭的文化客廳主人 | WT
  • 展覽現場 《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 | WT
  • 夢想的舞台-《2016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 | WT
  • 兒藝展覽的想像與實踐-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展覽館 | WT
  • 展覽現場《夏ㄇ一ˋ樂園-創意插畫館》 | WT
  • 展覽現場《如風起時-莊靜雯銅雕創作展》 | WT
  • 人物專訪-宜蘭舊城的新世代推手 林世傑 (二)  | WT
  • 人物專訪-宜蘭舊城的新世代推手 林世傑 (一) | WT
  • 紮根在地的劇團之路-無獨有偶 國際偶戲藝術村 | WT
  • 展覽現場《記憶台灣‧阿嬤的畫-李涼九十作品展》 | WT
  • 東風一瞥-2016臺灣文博會 | WT
  • 地方展會的過去與明日-以良食冒險島為例 | WT
  • 地方美學產業之確立與形象營造-以宜蘭染為例 | WT
  • 「物.理」-物件之外的自由實踐 | WT
  • 展覽現場 《頂真意匠-臺灣美術工藝在宜蘭》 | WT
  • 猴年不失望-「感動猴」彩繪助學特展 | WT
  • 在地色彩-大型展會裡的主體塑形 | WT
  • 冬季裡的展覽熱潮 2015臺灣設計展 | WT
  • 竹工藝與建築家具設計-鈴木敏彥的巨竹系列 | WT
  • 藤森照信與茶室-金光閃閃的「美檜亭」 | WT
  • 再論文化外交-以Vocal Asia人聲樂集為例 | WT
  • 面紗之下的地方文化館3.0 | WT
  • 當「公共藝術」遇上「藝術銀行」 | WT
  • Julien Malland帶來的盛夏彩虹 | WT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