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展覽現場《如風起時-莊靜雯銅雕創作展》

 

  一個週末下午,安靜的美術館展覽室裡響起一陣一陣的笑聲。金鐘影后王琄正輕巧地拉著觀眾的手,在展場內單腳旋轉一圈,以表演藝術的方式進行導覽,讓參與者以身體的經驗來感知作品〈逆境之風〉的重心及造型設計。

 

金鐘影后王琄以肢體互動方式導覽作品

 

  在此展覽「名人帶路-藝術漫遊」系列活動中,除了金鐘影后王琄,還邀請到統一獅投手潘威倫及作家蔡詩萍,以跨界的視野,向觀眾分享莊靜雯銅雕展的作品,增添不少話題性,並創造不同藝術教育的途徑。而在展場中,也不時看到學生們席地而坐,拿起紙筆,對著不同的作品進行素描。

  這是宜蘭美術館的當期特展《如風起時-莊靜雯銅雕創作展》,突破銅雕僵冷沉重的印象,以親切的型態,串聯起觀者及作品,形成強烈的互動性。

 

展間素描的學生們

 

女性銅雕創作-軟性線條

  莊靜雯於赴美攻讀立體藝術創作10年間,受國外藝術界及藝評家的肯定,2010年返回臺灣,開始一系列的創作。2014年返臺首展於宜蘭文化局,2016年陸續至臺南文化中心、南紡夢時代、宜蘭美術館展出。

  身為國內少有的女性專職銅雕藝術家,不僅面對銅雕創作過程中艱酷的環境-鑄銅時的高溫、粉塵、焊接等,更在反覆的手工打磨、修補和拋光之中,以一貫的細膩專注,建立起自己銅雕獨有的軟性風格。

  〈風的引力〉女體的線條流暢,體態圓潤,像是墜落,髮束卻又像上揚起,像風的吹動。莊靜雯由這樣的形象,描摹象徵生命的種子,因為風的牽引而墜落於泥土之中,在循環裡生生不息。而〈因為風的緣故Ⅰ〉,人物下身以「心」為發想造型,豐厚而曲線溫柔,立於一葉之舟上,臉微微抬起,像在不安定中,又期待著未來的方向,英文名為〈Dream Walker〉的這件作品,送給更多因夢執槳的人。

〈風的引力〉

 

〈因為風的緣故Ⅰ〉

 

自然、生活物件之結合

  莊靜雯銅雕的另一個特點,在於與自然、生活物件的意象結合,不僅延伸作品理念及其隱喻,亦在親近之中,深化與觀者的共鳴。在「蛻變系列」作品當中,便充滿了自然的意象與形態。[1]莊靜雯於美國期間,每日至工作室必經一條充滿落葉、種子的林道,她將這些自然的印象融入創作之中,如〈無限的可能〉女體與迸裂的豆莢合而為一,從裂口之中滾出一粒又一粒的散落的種子,如生命中無限的機遇和可能。〈蛻變〉則運用繭的形象,讓女性從包裹的葉面之中,逐漸抬頭,像蝴蝶破殼鑽出,離開原本的束縛,即將展翅飛行。

  置於美術館門口的〈麋鹿女孩〉,頭上長著麋鹿的長角,指尖比出「噓」示意的安靜手勢,與環境結合,彷彿要帶著觀眾一起進入一場秘密的探險。她身後捕夢網紋路的背包,祝福每一個尋夢的人,追求旅程中的美好夢想。

 

〈無限的可能〉

〈蛻變〉

〈麋鹿女孩〉

 

故事性的生命歷程

  在「因為風的緣故」系列作品中,每一件都猶如藝術家生命歷程的紀錄,讓其作品擁有豐富的抒情性及言說的詩意。可360度旋轉的〈逆境之風〉,背後是一段記念已故友人的故事。在12月的冰天雪地中,前往探望手術後虛弱的朋友,兩人從山腰上,一起望著不遠處在結冰湖面上滑行的身影,有如一群舞者,在夜晚之中,仍擁有不斷破風的、往前的姿態。

  展覽同名作品〈如風起時〉,則可視為創作者的自述,表明不斷拉扯、探尋及擺盪的心境。她的身體像一顆種子,期待落地紮根。脖子上的圍巾,卻任由不止息的風吹拂,往天空飄動。腳上的長靴一高一低,穿著長靴的腳想繼續邁步遠方,短靴的腳卻想要深深停駐。這樣的作品展現出對宜蘭的情意,飽含了對土地的眷戀、對土地的迷惘、以及對土地的情感。

  

〈逆境之風〉

 

〈如風起時〉

 

  「我始終希望作品的呈現,可以讓人們的一天有個小小美好的開始或是短暫的喘息,就像每一件不經意遇見的好作品帶給我的感動一樣。」莊靜雯說。[2]原本厚重沉實的銅雕印象,在她手中轉為溫潤輕盈,展現豐富且柔軟的語彙。一面透露出女性自覺的過程、對土地和變動的反思,一面又在溫暖之中,予人正向的生命能量。

 

 

____________________

圖片1及圖2來源:宜蘭美術館臉書專頁

 

 


[1]花柏容〈星空下的旅人 關於雕塑家莊靜雯〉,《如風起時:莊靜雯銅雕創作展》,宜蘭市:宜縣文化局(2016),頁11。

 

[2]莊靜雯〈遙遠的路〉,《如風起時:莊靜雯銅雕創作展》,宜蘭市:宜縣文化局(2016),頁8。


其他文章
  • 人物專訪-宜蘭的文化客廳主人 | WT
  • 展覽現場 《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 | WT
  • 夢想的舞台-《2016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 | WT
  • 兒藝展覽的想像與實踐-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展覽館 | WT
  • 展覽現場《夏ㄇ一ˋ樂園-創意插畫館》 | WT
  • 展覽現場《如風起時-莊靜雯銅雕創作展》 | WT
  • 人物專訪-宜蘭舊城的新世代推手 林世傑 (二)  | WT
  • 人物專訪-宜蘭舊城的新世代推手 林世傑 (一) | WT
  • 紮根在地的劇團之路-無獨有偶 國際偶戲藝術村 | WT
  • 展覽現場《記憶台灣‧阿嬤的畫-李涼九十作品展》 | WT
  • 東風一瞥-2016臺灣文博會 | WT
  • 地方展會的過去與明日-以良食冒險島為例 | WT
  • 地方美學產業之確立與形象營造-以宜蘭染為例 | WT
  • 「物.理」-物件之外的自由實踐 | WT
  • 展覽現場 《頂真意匠-臺灣美術工藝在宜蘭》 | WT
  • 猴年不失望-「感動猴」彩繪助學特展 | WT
  • 在地色彩-大型展會裡的主體塑形 | WT
  • 冬季裡的展覽熱潮 2015臺灣設計展 | WT
  • 竹工藝與建築家具設計-鈴木敏彥的巨竹系列 | WT
  • 藤森照信與茶室-金光閃閃的「美檜亭」 | WT
  • 再論文化外交-以Vocal Asia人聲樂集為例 | WT
  • 面紗之下的地方文化館3.0 | WT
  • 當「公共藝術」遇上「藝術銀行」 | WT
  • Julien Malland帶來的盛夏彩虹 | WT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