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人物專訪-宜蘭舊城的新世代推手 林世傑 (二) 

堅持以美和簡單的方式說故事

  擁有出版編輯的背景,以及書店的銷售平台,林世傑不僅經營書店外,也籌畫「慢走,小寫」旅行書寫課程,並與插畫家合作,推出以宜蘭為主題的出版品。他的一貫堅持,便是以美、以簡單的方式表達文化面向的議題,並留下餘韻予人去體會或發酵。

  如由1920年代的地圖為基礎而創作的「宜蘭街散步圖」,已成為遊人探索宜蘭的熱門商品,而在這張地圖背後,是林世傑對宜蘭旅遊模式的再思考。宜蘭市雖為文化與政治的中心,但許多遊客僅短暫停留,排隊吃完小吃,便往羅東或礁溪而去。如何讓他們在宜蘭多停留一點,逐漸成為林世傑心中的議題。「我不想透過說教的方式,於是構思以手繪地圖這種美的方式、比較曖昧的方式,讓遊人吃完小吃後,還能多發現身邊的一些老店或建築,多看這城市一眼,提供他們一點線索,或成為城市旅遊的基礎。」

  宜蘭街散步圖發表後,不僅在銷售上得到肯定,也不斷從顧客處得到新的家族故事或建築資訊回饋,至今在市場及推廣面,都已擁有改版的動力和機會。「我們的計畫也許像灑種子,播下去死掉沒關係,但有些長起來了,我們就繼續做下去。」正籌備第二版散步圖的林世傑,不多矜驕,只維持一貫隨性的作風,將自己比喻成不計較收成的撒種人。

以老地圖為原型繪製的「宜蘭街散步圖」

旅人書店-「慢走,小寫」旅行書寫課程

 

新一代共同的「宜蘭的想像」

  Stay旅人書店不僅是書籍販售的地方,也常跨縣市與不同單位合作,如國立歷史博物館及Oistat國際劇場組織,都曾在旅人書店裡辦理專題講座。在宜蘭也集結各路的藝文單位,一起主辦活動或假日市集,地點開放不拘,如在碧霞宮裡辦起廟會市集,在古蹟中舉辦小屋園遊。既是對外的窗口,也是宜蘭藝文圈橫向串連的意見領袖之一。在各縣市都開始強調「城市旅遊」、「文化行旅」的當下,林世傑對宜蘭的特色,卻有自己的觀察與想法。

地方廟宇中的小賣市集

結合音樂、手感創作、獨立書店與插畫家的多元樣貌

 

  擁有旅遊產業背景,現又經營書店的他,常聽他人說:「看看臺南啊,看看大稻埕啊」,推薦不同的實例和經驗。然而林世傑思考臺灣城市因為歷史、地理背景不同,各別的條件難以相提並論。以臺南來說,西部開發得早,累積的歷史厚度是無法抗衡的資產;而大稻埕擁有首都的資源和經濟力,宜蘭與之相比也是不平衡的。為了擺脫宜蘭舊城與臺灣其他城市比較的問題,林世傑提出應著眼舊城獨有的特色:

  「宜蘭城市格局從清代以來幾乎沒有變化過,道路、學校、醫院、市場、公家單位和商圈等,保留很完整的既有生活狀態與人際網絡,若想要認識臺灣過去文化,這裡是很好的入口。而宜蘭舊城區範圍不大,方圓不過一公里,30分鐘之內可步行一圈。以觀光來說,便於行走、有建築可看、有老故事可說,許多故事的當事人也還居住其中,並且過去20年間的社區營造與文史工作也留下許多文字的紀錄和線索。往這角度想,我就覺得棒透了!亞洲沒有這樣棒的城市。」他興奮地說著。走訪過許多國家,宜蘭舊城在他眼中,猶如亞洲城市裡一個小而精緻的瑰寶。

  Stay旅人書店就這樣,安靜地開設在舊城一隅,不時推出講座,也成為文化旅行的入口,讓進來的人能放慢旅行的速度,將時間留下來。也將宜蘭咖啡廳、書店、小農店鋪等引薦客人,漸漸自然串聯起一個相通互動的網絡,他表示:「宜蘭藝文產業經營者大家心中都有一個好的畫面,那樣的畫面雖然還有些模糊,但不會相差太多。我們共同往那個方向努力,有適合的機會就一起合作。」

在泰國與在地書店交流(中為林世傑)

 

  訪談的最後,邀請林世傑描繪一個旅人在宜蘭度過「理想的下午」行程。他歪著頭,隨意說道:「輕鬆地來吃個小吃,騎腳踏車在田間閒晃,然後晚上去一些年輕人開的餐廳或咖啡店吧!不用預設太多,因為『不為什麼而旅行』,正是宜蘭的強項。」

  宜蘭,一個不為什麼而旅行的地方,一個不刻意斧鑿的城市與人事。這些新一代的宜蘭經營者,不好高騖遠,也不畫地自限,互相緊密地串聯,在自由的氣氛中互相激盪,值得我們期待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圖片由Stay旅人書店提供。


其他文章
  • 人物專訪-宜蘭的文化客廳主人 | WT
  • 展覽現場 《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 | WT
  • 夢想的舞台-《2016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 | WT
  • 兒藝展覽的想像與實踐-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展覽館 | WT
  • 展覽現場《夏ㄇ一ˋ樂園-創意插畫館》 | WT
  • 展覽現場《如風起時-莊靜雯銅雕創作展》 | WT
  • 人物專訪-宜蘭舊城的新世代推手 林世傑 (二)  | WT
  • 人物專訪-宜蘭舊城的新世代推手 林世傑 (一) | WT
  • 紮根在地的劇團之路-無獨有偶 國際偶戲藝術村 | WT
  • 展覽現場《記憶台灣‧阿嬤的畫-李涼九十作品展》 | WT
  • 東風一瞥-2016臺灣文博會 | WT
  • 地方展會的過去與明日-以良食冒險島為例 | WT
  • 地方美學產業之確立與形象營造-以宜蘭染為例 | WT
  • 「物.理」-物件之外的自由實踐 | WT
  • 展覽現場 《頂真意匠-臺灣美術工藝在宜蘭》 | WT
  • 猴年不失望-「感動猴」彩繪助學特展 | WT
  • 在地色彩-大型展會裡的主體塑形 | WT
  • 冬季裡的展覽熱潮 2015臺灣設計展 | WT
  • 竹工藝與建築家具設計-鈴木敏彥的巨竹系列 | WT
  • 藤森照信與茶室-金光閃閃的「美檜亭」 | WT
  • 再論文化外交-以Vocal Asia人聲樂集為例 | WT
  • 面紗之下的地方文化館3.0 | WT
  • 當「公共藝術」遇上「藝術銀行」 | WT
  • Julien Malland帶來的盛夏彩虹 | WT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