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再論文化外交-以Vocal Asia人聲樂集為例

文/吳緯婷

  「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一句話不僅廣泛被使用在外國媒體旅遊報導之中,也常是交通部觀光局在宣傳臺灣時,一個概括而簡便的印象。然而反觀鄰近國家如韓國以韓劇、三星、韓食等品牌行銷,日本以櫻花、武士道、藝妓、寺廟慶典等印象營造,相較觀光局「Taiwan- The Heart of Asia」看似宏大的口號,推出「人情味」的感情好牌,可能正隱藏著臺灣國際形象營造貧弱的事實。

臺灣軟實力-文化外交

  前文化部龍應台部長在上任之際,直言「臺灣只有文化輸出,沒有產業布局」,強調「文化軟實力」,並欲以此,重新為臺灣找回文化輸出國的主導先機。因此文化部在成立之後,「國際化」即為四大施政理念方針之一,期待文化能成為一把鑰匙,為臺灣打開通往國際的寬敞大門,打響文化品牌,並實地推動跨國交流與提升藝文產值。

  而文化部扶植表演團隊最受矚目的補助計畫,應屬2013年推出「臺灣品牌團隊計畫」,以1億元的補助金額徵選出「5大臺灣品牌團隊」。2015年同計畫再次徵選,以9900萬元補助「5大臺灣品牌團隊」。然而仔細一看,5個名單依舊,再次為我國最耳熟能詳的-雲門舞集、紙風車劇團、朱宗慶打擊樂團以及優人神鼓。以一個成熟的完整表演團隊所需負擔國際演出、觀眾開發、行政媒宣等開銷,1000多萬元的補助可能只是杯水車薪,或僅勉強達收支平衡。然而綜觀表演藝術現場,除了這些領頭大團,也有許多團隊各自耕耘發展,默默在演出及舉辦的各式活動之中,達成以藝文行銷臺灣,進行亞洲區域及國際的交流合作計畫。

上海Shopping mall裡的阿卡貝拉音樂會(圖/VA提供)

 

跨國際的阿卡貝拉平台

  前身為中華暢聲亞洲音樂協會的「Vocal Asia人聲樂集」(以下簡稱VA),也許是一個在討論以藝術軟實力交流時的好例子。至今營運將滿5年的VA,可能仍尚屬年輕,也尚未真正在臺灣打出普遍的知名度,然而卻是目前全世界僅見的阿卡貝拉純人聲音樂跨國性的整合平台,成功整合各國阿卡貝拉資源,推動各式巡迴演出、創作、藝術季和教育訓練的合作。以臺灣基地,年年舉辦大型的Vocal Asia Festival,兩年一次的阿卡貝拉論壇,串聯起亞洲各國的阿卡貝拉團體,並更進一步連結起歐美區域,建立跨國的網絡,讓阿卡貝拉演出者和歌迷有演出、教育訓練和講座的機會。

  「藝術不夠藝術,流行不夠流行」的批評與刻板印象,常讓阿卡貝拉的定位被擺進尷尬的位置,也成為大眾較易被忽略的表演形式。追根究底,「A Cappella」義大利文翻為英文即為「In Chapel」,意指「在教堂」。簡單的名字,回溯到中世紀純人聲合唱的歐洲教堂音樂形式。至今阿卡貝拉雖仍限定在「無樂器伴奏的純人聲音樂」,但已從教堂音樂形式走出,自由結合爵士、搖滾、藍調等風格,甚或是口技及麥克風等技巧性的運用,不斷擴大演出的型態與想像。

Naturally 7大師班現場(圖/VA提供)

各國學員於課堂中的暖聲訓練(圖/VA提供)

 

Vocal Asia Festival與跨國節目媒合

  VA推行阿卡貝拉國際交流的方向,或可從年度盛事「Vocal Asia Festival」中瞧見端倪。VA從創會隔年便開始,每年度舉辦這最盛大的亞洲人聲藝術節,自今已走過台北(2011)、深圳(2012)、桃園(2013)、韓國光州(2014)及上海(2015)等地。今年剛落幕的Vocal Asia Festival,是VA應邀與上海徐匯區文化局合作,在上海市民群眾藝術館的五天藝術節中,舉辦阿卡貝拉音樂工作坊、講座、大師班、音樂會等密集多元的Festival。

  在講座部分,有探討肌肉與生理的「Complete analysis of human voice」(人聲的完整分析);有實務樂理層面的「A Cappella arranging in 10 steps」(阿卡貝拉創作的十步驟);有探討音樂文化表現的「Introduc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中國傳統音樂簡介);有討論如何將東方詩詞融入音樂的「Poetic A Cappella」(詩意的阿卡貝拉);也有教學如何以聲音技巧展現情緒的「Emotional expression of performance」(表演的情緒表達)等等。

  這些兼顧趣味與實用的課程安排,吸引了職業亞洲阿卡貝拉團隊與個別音樂人年年參與。今年除了邀請到擁有完美和聲與精彩口技的Naturally 7大師團與美國2015 VoiceJam 比賽冠軍團Delta Cappella擔任講師及嘉賓,音樂節共有11個團隊參與-臺灣3團、中國3團、日本2團、韓國1團、香港1團、新加坡1團等,講習的師資則來自美國、香港、日本、臺灣四地。5天的夜間更辦理6場音樂會,於shopping mall、企業公司內部、社區活動中心等不同場地,吸引了每場達1000人次以上的觀眾。「2015 Vocal Asia Festival」,在沒有臺灣政府資源補助的情況下,五日總參與人次超過十萬,拿出了亮眼的成績。經過逐年經營,在阿卡貝拉的領域中,成為各國音樂人所關注的重要交流機會與學習的論壇。

講師一對一進行團隊指導(圖/VA提供)

  在其他節目媒合中,VA也秉著交流的宗旨,推出跨國的音樂演出。如2013年曾舉辦的《人聲點唱機》,是由臺灣3組人聲團體接力串連經典歌曲。而2015年再次策畫的《人聲點唱機》,更進一步地推出香港與臺灣兩地最資深的職業阿卡貝拉團-「神秘失控」與「姬聲雅士」的跨海合作,呈現用歌曲說故事的人聲音樂劇場,以兩地不同的音樂歷史,於歌曲中再現六零到九零年代民眾的記憶。

  在藝術節和演出合作中,團隊可能自不同的國家,語言不通,卻能以音樂彼此交流,溝通無礙。這呼應了阿卡貝拉的本質「和諧、人性、關懷與聆聽」,也意外巧妙地達成了文化部所欲推動的「藝術外交」-用交流包容差異,用合作製造機會,用藝術的廣闊,延伸臺灣的形象。而臺灣應也存在著更多默默付出的團隊,在專業領域中,以實際的藝術價值探索,深化藝術「人情味」的定義。

2015上海Gala Concert壓軸演出(圖/VA提供)


其他文章
  • 人物專訪-宜蘭的文化客廳主人 | WT
  • 展覽現場 《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 | WT
  • 夢想的舞台-《2016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 | WT
  • 兒藝展覽的想像與實踐-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展覽館 | WT
  • 展覽現場《夏ㄇ一ˋ樂園-創意插畫館》 | WT
  • 展覽現場《如風起時-莊靜雯銅雕創作展》 | WT
  • 人物專訪-宜蘭舊城的新世代推手 林世傑 (二)  | WT
  • 人物專訪-宜蘭舊城的新世代推手 林世傑 (一) | WT
  • 紮根在地的劇團之路-無獨有偶 國際偶戲藝術村 | WT
  • 展覽現場《記憶台灣‧阿嬤的畫-李涼九十作品展》 | WT
  • 東風一瞥-2016臺灣文博會 | WT
  • 地方展會的過去與明日-以良食冒險島為例 | WT
  • 地方美學產業之確立與形象營造-以宜蘭染為例 | WT
  • 「物.理」-物件之外的自由實踐 | WT
  • 展覽現場 《頂真意匠-臺灣美術工藝在宜蘭》 | WT
  • 猴年不失望-「感動猴」彩繪助學特展 | WT
  • 在地色彩-大型展會裡的主體塑形 | WT
  • 冬季裡的展覽熱潮 2015臺灣設計展 | WT
  • 竹工藝與建築家具設計-鈴木敏彥的巨竹系列 | WT
  • 藤森照信與茶室-金光閃閃的「美檜亭」 | WT
  • 再論文化外交-以Vocal Asia人聲樂集為例 | WT
  • 面紗之下的地方文化館3.0 | WT
  • 當「公共藝術」遇上「藝術銀行」 | WT
  • Julien Malland帶來的盛夏彩虹 | WT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