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地方美學產業之確立與形象營造-以宜蘭染為例

 

  對於地域性的美學產業對應,一般人都不陌生。花蓮應對大理石工藝,鶯歌對應陶瓷,美濃對應紙傘,苑裡對應藺草編織,這些都是一秒鐘直覺性的配對。然而這些既定的地區產業結構,除了根源於在地物產特性,以及傳統手藝的配合之外,許多維繫至今的工藝產業品牌形象,其實很大的比重亦落於價值體系的建構,以及政策及行銷的配合推動。

  生活美學雜誌La Vie於2016年1月號推出「臺灣民藝 實用美」專題企劃報導,其中宜蘭地區對應出的「藍染」,或許就是近期值得關注的一件地方美學產業營造案例。

 

以研究及展覽為底-蘭陽博物館特展 

 

  「宜蘭染」一系列有系統的推廣、宣傳與產業形象的建立,是從一條隱形的線開始的。

  身為宜蘭第一線且最足具規模的博物館先鋒-蘭陽博物館,近年來由研究人員與臺北藝術大學合作,進行藍染的田野調查,在宜蘭的山林間,竟發現仍保存了豐富的大菁,並也尋到傳統生產藍靛染料的菁礐遺址,亦在文史的爬梳中,發掘藍染在宜蘭的傳統產業脈絡。

  於是蘭陽博物館自2015年9月17日起到2016年4月26日,便推出「藍出於菁-宜蘭藍染特展」,以特展形式,首次大型對外發聲。展內不僅介紹藍染植物與製作藍錠染料的過程,並呈現近年藉由田野調查發現之宜蘭藍染產業循跡與史料研究等文化成果。藉由展覽設計,向觀者道出這一段歷史:1880年代臺灣天然藍靛染料盛極一時,曾高居外銷品第三位,宜蘭亦於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宜蘭山區自清代開始種植山藍、木藍等藍草植物,是歷經百年的傳統產業,以蘭陽溪為界,溪北以栽種山藍為主,溪南以栽種木藍為主。1902年時宜蘭全境有82製藍戶,其中又以頭城的製藍戶為大宗。

  蘭陽博物館館長陳碧琳表示:「本次的藍染特展是非常重要的特展,它首次結合上中下游來做整體呈現。而以往從未想像宜蘭會有藍染產業,但經過調查研究及不懈的挖掘之後,竟發現這一條新的脈絡」,這一席發表如同正式的產業宣示。而共同策展之臺北藝術大學李瑞宗教授也表示,本展覽最可貴的是發現在臺灣已難尋的踏石磐,讓民眾能了解已消失約60年的傳統碾布工法,展現前人智慧。

  

展覽先鋒「藍出於菁-宜蘭藍染特展」 (圖/蘭陽博物館臉書)

 

國內大型巡迴展會曝光-2015臺灣設計展

 

  往日鮮為人知的宜蘭藍染產業景況,由蘭陽博物館的展覽為開端,並以田野調查及史料的研究成果,來為此確立名份。進一步的發揚,由緊接而來2015臺灣設計展來接棒。

  2015年11月於羅東中興文化創意園區辦理「2015臺灣設計展」,這逐年在不同縣市舉行的國內設計大型展會,去年年底於宜蘭未曾正式公開的首座大型文創園區舉行。五棟主要展館之中,其中之一便是主打藍染與天然染的「染上身-綠時尚。染工坊」。展內由藍染為線,擴及至各種天然染料應用的層面,展覽邀請染織藝術家陳景林擔任策展人,以及在地展場設計師邱憲章聯手規畫設計。

  然而展覽重視視覺印象,強調染藝的傳統路線,如何在當代設計展中突圍?展中最大氣磅礡的,要屬一進展區的「臺灣經典六十四色」的掛軸長廊了。天然染料由自然界中的泥土、礦物、植物與動物等不同來源萃取,並利用不同色相與色度的複染手法,來深化及豐富色彩層次。

臺灣經典六十四色

 

  「臺灣經典色」是陳景林天染工坊的色彩計畫,他表示:「天染工坊以三年的時間實際試驗一百二十多種本土染材,再從天然染的色彩體系中架構起赤、橙、黃、綠、青、紫、灰黑、茶褐等八大色系,並依彩度、明度差異來選擇八個不同的色階,一共呈現出六十四個代表色」,藉探詢色彩的表現性,並以之與臺灣常見的視覺意象作對應,來開拓染藝的縱深與不同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染工坊不僅停留在純粹的展示呈現,亦有相關體驗課程及長期傳承計畫。設計展期間週日至週四每日有30名免費體驗名額,週五至週六各有60名免費體驗名額。除了體驗型課程之外,另招收染色培力工坊的長期學員,作系統性的「宜蘭染」產業人才育成與活化經營。這樣的體驗與宜蘭染人才培育計畫,不僅將效應延伸到短暫即結束的展會之後,更在在地培養當代宜蘭染傳承的種子,實際讓產業得以延續下去,創造新的契機。

兼及藍染及天然染的展區設計

 

地方博覽會承襲-2016宜蘭綠色博覽會

 

  臺灣設計展於2015年12月6日結束,創下與會人數的新高,亦讓宜蘭藍染及天然染的脈絡向全國性的觀眾曝光。而這一個產業的推廣,並未因展會結束而消失,隨即由隔年初的大型地方博覽會延續下去。

TBM裡的宜蘭染農業文創館

 

  「2016宜蘭綠色博覽會 糧心」在今年3月26日正式開幕,其中又見宜蘭染的蹤跡。TBM這三個字對一般人可能感到陌生,然而對宜蘭人,卻是一個轉變的代表。TBM是全斷面隧道鑽掘機(Tunnel Boring Machine)的英文縮寫,在雪山隧道的挖掘工程中佔有重大的比例。雪山隧道自1991年開挖,2006年啟用通車,為宜蘭的地貌及產業帶來全面性的衝擊。而當時開挖的TBM,便移置於武荖坑風景區中,並於每年綠色博覽會進行策展。

  今年於TBM展區中策畫的便是「宜蘭染農業文創館」,在TBM搭起透明的棚架,整個狹長的展區如同一個蟲蛹,正孵育著對於新生的希望。展場中除了展示藍染作品,並將染布結合蝴蝶及花卉意象,綴飾其中。不僅展示天然染的色彩風貌,亦以之表達對雪山隧道的開通一系列的改變,仍持樂觀、希望的含蓄企盼。

在蛹道中以天然染融合花卉及蝴蝶的新生意象

在地宜蘭染作品

 

  宜蘭染產業,由研究與博物館展覽為定位,由國內大型展會曝光,由在地博覽會作延伸,輔之以持續推行的染色培力工坊培訓班。這一系列的推動,逐步確立起宜蘭染的脈絡與「地區-產業」的對應連結,亦為後續延伸儲備了藝術人才的參與。

  而展名由「藍出於菁-宜蘭藍染特展」到「染上身-綠時尚。染工坊」到「宜蘭染農業文創館」,亦呈現了由副標到主標,由「藍染」擴至「天然染」最終匯集至「宜蘭染」兼容宏括的概念。因此由宜蘭染的概念中,或許指出一條以政策、行銷、價值論述三者合一的當代產業建構的可能性。


其他文章
  • 人物專訪-宜蘭的文化客廳主人 | WT
  • 展覽現場 《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 | WT
  • 夢想的舞台-《2016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 | WT
  • 兒藝展覽的想像與實踐-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展覽館 | WT
  • 展覽現場《夏ㄇ一ˋ樂園-創意插畫館》 | WT
  • 展覽現場《如風起時-莊靜雯銅雕創作展》 | WT
  • 人物專訪-宜蘭舊城的新世代推手 林世傑 (二)  | WT
  • 人物專訪-宜蘭舊城的新世代推手 林世傑 (一) | WT
  • 紮根在地的劇團之路-無獨有偶 國際偶戲藝術村 | WT
  • 展覽現場《記憶台灣‧阿嬤的畫-李涼九十作品展》 | WT
  • 東風一瞥-2016臺灣文博會 | WT
  • 地方展會的過去與明日-以良食冒險島為例 | WT
  • 地方美學產業之確立與形象營造-以宜蘭染為例 | WT
  • 「物.理」-物件之外的自由實踐 | WT
  • 展覽現場 《頂真意匠-臺灣美術工藝在宜蘭》 | WT
  • 猴年不失望-「感動猴」彩繪助學特展 | WT
  • 在地色彩-大型展會裡的主體塑形 | WT
  • 冬季裡的展覽熱潮 2015臺灣設計展 | WT
  • 竹工藝與建築家具設計-鈴木敏彥的巨竹系列 | WT
  • 藤森照信與茶室-金光閃閃的「美檜亭」 | WT
  • 再論文化外交-以Vocal Asia人聲樂集為例 | WT
  • 面紗之下的地方文化館3.0 | WT
  • 當「公共藝術」遇上「藝術銀行」 | WT
  • Julien Malland帶來的盛夏彩虹 | WT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