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人物專訪-宜蘭的文化客廳主人

  看到這個標題,「舊書櫃-人文咖啡」老闆小莊可能會略顯侷地的眉頭一皺,他還是那個輕鬆穿著T-shirt和牛仔褲的他,習慣在店內和人親切地閒聊兩句,退到鎂光燈後面,在每場講座的最後排默默細心張羅,將所有焦點歸給臺前的創作分享者。

  但嗜書者與文藝愛好人,來到宜蘭的第一站和最後一站,很可能都是這間位於宜蘭火車站出口右手邊的「舊書櫃-人文咖啡」。小小的老屋空間中,除了在便利的地點擁有4、5000本的藏書量,靜謐中也有慵懶的音樂、咖啡輕食、老沙發椅、暖黃的燈光以及不時舉辦的講座和展覽,使這個溫暖迎人的空間猶如宜蘭的文化客廳,讓遊人駐足,讓在地創作者在此自然地聚集。

宜蘭的文化客廳「舊書櫃-人文咖啡」(圖片來源:舊書櫃提供)

位於火車站旁的舊書櫃

 

三階段的「書店經營者」身分認同

  原本讀俄文系的他,成為獨立書店經營者的歷程或許可分為三階段。剛開始對書店經營完全外行,但在生活裡常喜歡逛書店,從大學到開店前,每次上臺北都是50本100本的買書量,由興趣開始,埋下日後開書店的契機。而在二手書店密度僅次於臺北的臺南,走訪草祭、a Room房間咖啡等空間,觀察老房子如何與書籍、二手家具、燈具等元素結合一起,也一邊思考在宜蘭如何創造出獨特的書店氛圍。

  第二階段可說是完全的「做中學」,小莊笑著說:「其實是因為應徵許多二手書店都沒被錄用,才開了我自己創業的門」。回到宜蘭參加縣政府青年創業課程的他,從學習know how開始,觀察國內、國外書店的經營模式,撰寫出文字化、數字化的具體開店計畫書,逐步釐清方向,也漸漸在宜蘭拓展人脈,了解進書的管道,著手開店準備。

  開店後逐步深化了「在地連結」,不僅空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及肯定,在此寄賣作品的在地創作者也得到支持。如一位礁溪的插畫家小寒在店內販售的明信片,被來宜蘭旅遊的行人出版社編輯發現、購買,促成後續《討海魂》一書的插畫合作。「發現我們的空間或活動促成人與人間的連結,也讓更多本地的創作者能被看見」,小莊說道。這店的意義開始不限於自身,而是成為一個平臺,為許多人延伸出機會。

  而主要客群仍以遊人居多的舊書櫃,迎接年齡層從10幾歲到70幾歲的讀者,店內選書偏向「綜合書店」,從文學、小農議題、歷史、飲食、童書等,各種類的書籍都有一些。另也因宜蘭人剛開始較少逛二手書店的經驗,特別設定一些10元20元的價格,如同入門磚一樣,邀請人走進來,才有機會看見其他東西。「曾在宜蘭經營蘭心書店的戴先生說過,『一個好的書店或許像公園,生態多樣,它就能夠存在』。我也希望這空間是很多元的,能讓任何人-在地、遊客、年輕人都走進來。」小莊說著。這座漫布咖啡香的空間,對他或許正如一座充滿文字芬多精的公園,邀人輕鬆走入。

黑膠唱片menu單

 

素人創作者的第一座舞台

  一走進舊書櫃,除了書本之外,很難不被琳瑯滿目的明信片吸引住目光。這裡的明信片分幾個主題挑選:關注在地的「宜蘭創作者」明信片,便超過100餘款;亦有符合旅客需求的「臺灣特色」主題,如美食、民俗、風景等;最後是緊扣空間的「老屋舊時光」系列,古地圖、建築、老唱片等,讓人跌進時光隧道,走回美好的記憶中。

  「在每次合作之中,我都希望創作者不只販售明信片,而是連帶辦理作品展,甚至也舉辦講座,分享自己的創作過程。這會變成由講座帶展覽,展覽帶消費的循環,大眾就能更多認識作品背後的創作理念。」小莊表示。商品在此不是單單寄售而已,還能從「講座-展覽-銷售」的循環中,激盪出更多連結與理解。素人創作者藉著展覽及講座,整理作品和檢視脈絡,也讓店家推出不停的新鮮活動,為雙方創造雙贏。

  約可容納20-30人的空間,講座常擠滿分享者的粉絲或朋友,氣氛格外親密。曾有位香港講者開頭第一句話便說:「在這裡一拿起麥克風,Fu就來了」,不制式的空間如同沙龍,容易讓人舒緩放鬆。舊書櫃活動約有超過1/3提供給素人,讓尚未能有機會展覽、發表的創作者,在此舉辦旅行講座、插畫或攝影展等;1/3與出版社合作推出新書發表會;1/3則是由朋友介紹而來的創作者。小莊說:「以咖啡店書店的形式提供較低的門檻,保留彈性,歡迎各類有趣的素人創作者,來此作為初步發表的平台」。

豐富藏書之外的許多手創明信片

在地藝術家的版畫春聯

 

由吃的文化,進階到美感體驗

  隨著雪隧開通、及近年來丟丟噹廣場市集文化興起、幾米公園熱潮、以及黃春明童話公園和紅磚屋全國效應等,讓宜蘭各式餐飲、書店、咖啡廳等商店興起,以藝文產業結構來說,現在可說是宜蘭藝文小店最多的年代。然而位於宜蘭火車站出口經營舊書櫃的小莊,格外感受到人潮背後的問題,指出旅人停留時間過短、以及市區夜間活動缺乏的2個隱憂。

  「遊客的消費模式受到媒體的引導,仍以美食為主,排隊吃完小吃、重要景點拍完照就走,2~4小時間很短暫的停留,人次衝起來很高,但遊覽車隨即開走,對宜蘭市附近的實質消費其實不多。」小莊接著說:「宜蘭市青年背包客類型或有特色的住宿選項比較缺乏,夜間連幾米公園都很空曠,人群不會留在宜蘭市過夜。除了吃以外,我們還能否提供更多東西讓人選擇?」

  大環境的改變及挑戰,對於敏感的藝文產業經營者而言,每個訊息都是難以迴避的問題。小莊相信產業的前進不能只靠宜蘭的「美麗」而已,店家也必須升級自己的東西。他相信店家不應處於被動,而是藉由採取主動,擁有創造人群的能力、開拓多樣性,透過更多跨界的媒合來產生火花。如文化局以村落美學計畫將店家串聯起來,進行深度導覽;或如林志遠導演策畫的「宜蘭歸土藝術運動」,每年邀請藝術團體及表演團隊,以節期的方式共同發聲。

  「我們應該從吃的文化,慢慢進階到美感體驗及深度旅遊。公私部門一同串聯,提供遊客更多文化體驗的選擇機會,推出一兩天的特色行程,改變旅人既有的旅遊模式」,他舉出在墨爾本住宿的背包客棧的經驗,便有每日推薦行程-Monday逛在地市場、小義大利街、公園,Tuesday逛博物館等。「我們應該也能很清楚的說『你來宜蘭我可以給你什麼』,像宜蘭美術館旁邊就是菜市場,舊城內也有許多廟宇和傳統手工藝師,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小莊表示。

  在與同業經營者聊天時,也共同激盪出「宜蘭成為一座夜間城市」的想像。如同新加坡的Night Festival,舉辦的七年間吸引1000多個團隊,將老建物、藝文團隊和燈光設計融合一起的例子,來盤整宜蘭夜間的活動和資源。「如既有的羅東藝穗節、童玩節、水燈節、溫泉季……等都有夜間活動,加上店家辦理的特色活動串成一起,讓臺北人下班6、7點來到宜蘭,結束時11點多回程,也與塞車時段完全錯開來。這也許是宜蘭市舊城的一個可能。」在他的眼裡,宜蘭闃寂的夜晚,彷彿正被一盞盞如同希望的燈火點亮起來。

 

  像日本社區營造常說的「不要一百萬人次,要一個人來一百萬次」,這也是宜蘭藝文產業經營者共同的心聲。在這裡努力嘗試著提供一種生活方式、一種選擇、一種理念、將好的東西介紹出來。

  小莊最後半帶玩笑,也半帶自信地說:「宜蘭開店者很不一樣,不彼此競爭而是彼此合作,尤其開在舊城的好像蠻多都不想賺錢,都只想推廣些什麼。如果這些人十年後都活得下來,這推廣某部分就成功了,影響那區塊的生活方式和觸及到的人。這是宜蘭的特別之處,這可能也算是宜蘭的人情味吧?」

  希望他心中的這幅畫面,在這片遺世的土地上,靜靜地開花,結果。

 

讓許多人佇足閱讀的空間(圖片來源:舊書櫃提供)


其他文章
  • 人物專訪-宜蘭的文化客廳主人 | WT
  • 展覽現場 《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 | WT
  • 夢想的舞台-《2016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 | WT
  • 兒藝展覽的想像與實踐-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展覽館 | WT
  • 展覽現場《夏ㄇ一ˋ樂園-創意插畫館》 | WT
  • 展覽現場《如風起時-莊靜雯銅雕創作展》 | WT
  • 人物專訪-宜蘭舊城的新世代推手 林世傑 (二)  | WT
  • 人物專訪-宜蘭舊城的新世代推手 林世傑 (一) | WT
  • 紮根在地的劇團之路-無獨有偶 國際偶戲藝術村 | WT
  • 展覽現場《記憶台灣‧阿嬤的畫-李涼九十作品展》 | WT
  • 東風一瞥-2016臺灣文博會 | WT
  • 地方展會的過去與明日-以良食冒險島為例 | WT
  • 地方美學產業之確立與形象營造-以宜蘭染為例 | WT
  • 「物.理」-物件之外的自由實踐 | WT
  • 展覽現場 《頂真意匠-臺灣美術工藝在宜蘭》 | WT
  • 猴年不失望-「感動猴」彩繪助學特展 | WT
  • 在地色彩-大型展會裡的主體塑形 | WT
  • 冬季裡的展覽熱潮 2015臺灣設計展 | WT
  • 竹工藝與建築家具設計-鈴木敏彥的巨竹系列 | WT
  • 藤森照信與茶室-金光閃閃的「美檜亭」 | WT
  • 再論文化外交-以Vocal Asia人聲樂集為例 | WT
  • 面紗之下的地方文化館3.0 | WT
  • 當「公共藝術」遇上「藝術銀行」 | WT
  • Julien Malland帶來的盛夏彩虹 | WT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