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Julien Malland帶來的盛夏彩虹

文/吳緯婷

  今年夏天,一道由來自法國藝術家Julien Malland帶來的彩虹,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以牆繪創作遊走世界的柒先生,在盛夏之際遠道而來,在台灣的三間國小留下了作品,不僅藉由畫作帶來溫暖,更留下許多對文化延續的想像及討論。在幕後牽成的,是「為愛上色」計劃。  

為愛上色計畫

  公益推廣結合藝術,已經不再是一則新鮮的議題。然而在合作計畫之中,如何在不違背藝術家創作的理念為前提,切合公益活動的主題,並為計畫贏得公眾的關注及後續影響力,便成為衡量合作案成功與否的關鍵。

  法國牆繪藝術家Julien Malland,在2003年受到失業衝擊時,開始他第一次的環球旅行。當他走在巴西街頭,他開始發掘地區性的街頭塗鴉,並與當地人一同作畫。自此他完全改變「純粹旅遊」的遊客身分,離開異鄉人「過客式」的蜻蜓點水,深入不同的在地脈絡,探索並以創作反應特有的文化議題。

  而「為愛上色」是立時集團旗下立邦於2009發起的計畫,從塗料公司本質出發,以彩繪校園外牆的形式,讓色彩點亮學習的環境,希望帶給孩童歡樂並激發創造力。此次邀請Julien Malland到臺灣三所學校進行創作,來臺之前,便蒐集當地資訊,提供可創作的素材;抵達後,更於居民家中用餐參訪,或與學校進行更細部的美術課程討論,為後續延伸的藝術教育作準備;創作過程中,亦與小朋友一起共同揮灑畫筆,實際帶領小朋友如何以畫作傳達理念,使最後呈現的畫面充滿溫度,並展現了各處截然不同的風貌。

 

Julien Malland與小朋友一同彩繪校園(圖/立時集團提供)

 

充滿水聲的異想世界

 

花蓮瑞美國小游泳館(圖/立時集團提供)

  在以「游泳隊」知名的花蓮瑞美國小,Julien Malland於三層樓高的游泳館牆面上,彩繪出一幅現實與幻想交織的,水中的異想世界。兩個互相顛倒的孩童,身上被紅色的細線環繞,使兩人既分立又親密。頭部各自隱沒在位於上下的水面,從交界之處,泛開漸漸淡開的同心圓水紋。更有無數的小水滴,跳脫地心引力,朝上下介面滴落或升起。除了呼應游泳館的主題,更將觀者帶進充滿水聲的世界。

 

與環境共構融合的作品

 

臺東萬安國小(圖/立時集團提供)

  Julien Malland在臺東萬安國小的牆面,畫出一位身穿阿美族服飾的女孩,手上停駐著彩鳥,眼神遙望未知的前方。身後也靜靜佇立一位背著傳統圖騰背包的男孩,背對觀者,看不清臉上的表情。而Julien Malland更設計女孩的位置,讓她「端坐」在牆面前方的樹叢上,一處天然的綠意椅凳。這幅作品反映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阿美族文化,並細緻地帶出傳統文化該如何於當代社會中,找尋後續傳承與接續的議題。

  這種與環境呼應並產生對話的創作手法,亦可由他在上海的作品中窺見。當2014年行經一處破損的廢墟,他畫出一位少女躺在地面,胸中懷抱著一座房子,牆面上書寫「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牆前是該區廢棄的瓦礫和磚塊,扣合著背後的作品,呈現出拆遷移居之中,濃濃人對土地的不捨與依戀。將現地富有隱喻的景物,融合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傳達更強烈的社會環境氛圍與在地性。

於上海的廢墟創作(圖/立時集團提供)

連結傳統與現代的彩虹橋

 

新竹錦屏國小的彩虹橋 (圖/立時集團提供)

  Julien Malland常於溫暖可親的「孩童」形象畫面中,夾藏對現代與傳統文化對立、傳統文化消沒的隱憂。他以牆繪作為一種有意識性的表現手段,在「公共空間」裡,向大眾展示特有的文化表徵,並藉此激起廣泛的關注與對話。

  錦屏國小的彩虹橋,便是這樣的作品。代表著「傳統」穿著泰雅服裝的赤腳小女孩,與代表「現代」穿著牛仔褲和帆布鞋的小男孩,他們共同彎身蹲在濃密翠綠的竹林當中,以小心翼翼的態度,在攤開的手心牽起一座發光的彩虹橋。他以神話之中的彩虹橋,連結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隔閡,化解兩方的對立。

  這種文化衝突或並存的議題,也展現在柬埔寨的牆面上。在僧侶掃除的庭園之中,出現一座充滿律動感的牆繪。一位身材輕盈的少女,看著柬埔寨傳統宮廷舞劇形象的舞蹈者,兩者共同跳躍,馬尾飄揚在空氣中。彎曲的手掌與指尖,與身軀微微的弧線,傳習了古典舞蹈優柔、玲瓏的曼妙舞姿。這些傳統與現代的對照,向世界呈現了不同地區的文化之美,也在模擬與學習之中,將文化印記傳遞下去。

柬埔寨的舞蹈對話 (圖/立時集團提供)

 

  於是在這一個夏季,Julien Malland用他一貫以孩童形象作為敘事的作品,呼應「為愛上色」計畫的宗旨,為孩子帶來一段屬於彩虹的繽紛時光,在校園中留下彩色的記憶。但正如Julien Malland所言:「我經常透過孩子們看世界的角度,促使人們找回他們體內的『孩子的靈魂』」,他的畫作,其實也不斷叩問著每個觀者心中,所住著的那一個孩子。


其他文章
  • 人物專訪-宜蘭的文化客廳主人 | WT
  • 展覽現場 《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 | WT
  • 夢想的舞台-《2016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 | WT
  • 兒藝展覽的想像與實踐-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展覽館 | WT
  • 展覽現場《夏ㄇ一ˋ樂園-創意插畫館》 | WT
  • 展覽現場《如風起時-莊靜雯銅雕創作展》 | WT
  • 人物專訪-宜蘭舊城的新世代推手 林世傑 (二)  | WT
  • 人物專訪-宜蘭舊城的新世代推手 林世傑 (一) | WT
  • 紮根在地的劇團之路-無獨有偶 國際偶戲藝術村 | WT
  • 展覽現場《記憶台灣‧阿嬤的畫-李涼九十作品展》 | WT
  • 東風一瞥-2016臺灣文博會 | WT
  • 地方展會的過去與明日-以良食冒險島為例 | WT
  • 地方美學產業之確立與形象營造-以宜蘭染為例 | WT
  • 「物.理」-物件之外的自由實踐 | WT
  • 展覽現場 《頂真意匠-臺灣美術工藝在宜蘭》 | WT
  • 猴年不失望-「感動猴」彩繪助學特展 | WT
  • 在地色彩-大型展會裡的主體塑形 | WT
  • 冬季裡的展覽熱潮 2015臺灣設計展 | WT
  • 竹工藝與建築家具設計-鈴木敏彥的巨竹系列 | WT
  • 藤森照信與茶室-金光閃閃的「美檜亭」 | WT
  • 再論文化外交-以Vocal Asia人聲樂集為例 | WT
  • 面紗之下的地方文化館3.0 | WT
  • 當「公共藝術」遇上「藝術銀行」 | WT
  • Julien Malland帶來的盛夏彩虹 | WT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