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展覽現場 《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

  「典藏」作為博物館核心功能之一,不僅為文化保存時代遺產與記憶,標示並賦予藏品藝術文化之價值,並且也成為館舍研究、展示及交流的基礎。豐富的館藏,亦為博物館/美術館資源及實力的表徵,對於國立藝文館舍,也展現了國家對文化發展梳理及檢視的脈絡。如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美無雙》及《國美無雙Ⅱ》兩檔館藏精品常設展,旨在透過展示82件具指標性的精選作品,來代表百年來台灣美術的成就,並呈現藝術發展不同的風貌。

  然而被認定為具有入藏價值而被購入、保存的典藏品,經過標準程序入庫後,是否也代表在藝術市場或藝術世界參與程度上的「死亡」?除了常設及特展展出機會外,典藏品是否還具備多樣的出路,或以靈活的方式融入當代藝術思維中?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林平館長擔任總策展人的《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邀請眾多藝術家以自由的態度,以典藏品及典藏機制為對象,藉由解構、挪用、再創作等方式,刺激對「典藏」一詞詮釋的想像,並在各種衝撞之中,帶來另種生產、再製的可能。

  「2016年展開的典藏實驗展,企圖重新梳理脈絡與建立新的關係網絡,在典藏物件的邀約和檔案重新開啟的過程,如一個開封解碼過程,新的編碼陳述著獨特的個人印記、召喚自身與觀者的記憶,或是擔任助成歷史物件重返當代社會意義網絡的媒介。」林平館長在策展論述中說道。展覽並邀請具有藝術家、策展人、建築師不同身分的三位客座策展人:朱盈樺、郭昭蘭及蕭有志,以三個獨立主題,交織出充滿實驗意味當代典藏展。

 

郭昭蘭《健忘症與馬勒維奇的藥房》

  跳出針對實質作品的侷限,郭昭蘭以「典藏系統」作為研究對象,提出《健忘症與馬勒維奇的藥房》為名的策展,前者(健忘症)影射對喪失記憶的恐懼、及記憶的重要性;後者則為馬勒維奇反對蘇維埃政權推動僵化的博物館政策,呼籲掙脫形象的囿限,藝術不拘泥於實像的物件。這兩個看似矛盾、衝突的概念,互相併置,期待在光譜的兩端,尋出微妙的互補性。

  其中袁廣鳴為此展覽製作的新作品〈沉睡中的典藏風景〉,以一貫抽離的影像鏡頭,熟練的運用沉靜的壓迫與重量,帶領觀者一同踏入如同禁區的典藏庫房內,窺視被機械化妥善擺置於典藏架位的作品、系統化的編目,在井然有序之中,蘊含無限生機,又是一片純粹死寂。

  而在偌大展廳當中,周育正的〈APWindow1989Liao〉以六幅大型組件,回應北美館於1989年典藏廖修平三件〈窗〉的系列作品。周育正將圖像實繪於牆面,重組原作版畫中的物件、以版畫的系列思考推擬延伸而出可能的色彩與結構,並於六件圖像之中,各放入一件空白的框,彷彿在充滿趣味的實驗性「再現」當中,留下一個空白的提問予觀眾。

 

袁廣鳴〈沉睡中的典藏風景〉

 

周育正〈APWindow1989Liao〉

 

朱盈樺《写真筆談》

  身處於對影像溝通越來越依賴的當代社會,朱盈樺《写真筆談》於典藏中挑出12件攝影作品,不以影像的重組、拼貼為方法,而從影像的「符碼」與「真實」著手,邀請導演、藝術家、詩人、編劇等不同專業領域的8位創作者,從文字書寫開始,對攝影作品重新詮釋。

  嵌入的隻字片語,看似毫不相干的天外飛來一筆,卻在不同的語境和視覺脈絡之中,為不同作品激發出多重內容與思考向度。而另一處展間中,將12件作品分立成單獨的放映暗箱,以分段播放的層次,梳理影像疊合的關係,並探討影像中的刺點,與意義產生的瞬間。

以徐清波〈寒意〉為對象的寫真筆談

 

分解影像層次的放映暗箱

 

蕭有志《對照記》

  無獨有偶,蕭有志的《對照記》亦選擇典藏品中的影像相關創作,作為對話的基礎,但邀請參展對象,限定為17位臺灣當代影像創作者,以影像對影像,在隱隱承繼的文化「師承」脈絡之中,或者顛覆、或者致敬、或者以當代語彙再創造,在不同展示計畫當中,續寫時代的對話。

  蕭有志明確地表達策展理念:「主要策展構想運用了我近年倡議的『大量交織』概念……將不同時代的文化氛圍切片為影像空間,並在創作中顯影的功能。在這樣的想像基礎上,企圖透過台灣當代影像創作者的選樣及由他們自主挑選出的典藏影像,在這個展覽中進行一種關係性的編造。」在展覽中,典藏原作被再度閱讀,猶如整體展覽的核心理念-藉由召喚、重想與再述,讓既有典藏產生新的畫面,亦回應不斷於變動之中的時代藝術價值。

以影像為主題的《對照記》

 

章光和回應郎靜山〈荷花淨如拭〉的系列作品

 

探問張照堂的經典影像〈存在與虛無I〉


其他文章
  • 人物專訪-宜蘭的文化客廳主人 | WT
  • 展覽現場 《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 | WT
  • 夢想的舞台-《2016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 | WT
  • 兒藝展覽的想像與實踐-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展覽館 | WT
  • 展覽現場《夏ㄇ一ˋ樂園-創意插畫館》 | WT
  • 展覽現場《如風起時-莊靜雯銅雕創作展》 | WT
  • 人物專訪-宜蘭舊城的新世代推手 林世傑 (二)  | WT
  • 人物專訪-宜蘭舊城的新世代推手 林世傑 (一) | WT
  • 紮根在地的劇團之路-無獨有偶 國際偶戲藝術村 | WT
  • 展覽現場《記憶台灣‧阿嬤的畫-李涼九十作品展》 | WT
  • 東風一瞥-2016臺灣文博會 | WT
  • 地方展會的過去與明日-以良食冒險島為例 | WT
  • 地方美學產業之確立與形象營造-以宜蘭染為例 | WT
  • 「物.理」-物件之外的自由實踐 | WT
  • 展覽現場 《頂真意匠-臺灣美術工藝在宜蘭》 | WT
  • 猴年不失望-「感動猴」彩繪助學特展 | WT
  • 在地色彩-大型展會裡的主體塑形 | WT
  • 冬季裡的展覽熱潮 2015臺灣設計展 | WT
  • 竹工藝與建築家具設計-鈴木敏彥的巨竹系列 | WT
  • 藤森照信與茶室-金光閃閃的「美檜亭」 | WT
  • 再論文化外交-以Vocal Asia人聲樂集為例 | WT
  • 面紗之下的地方文化館3.0 | WT
  • 當「公共藝術」遇上「藝術銀行」 | WT
  • Julien Malland帶來的盛夏彩虹 | WT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