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夢想的舞台-《2016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

  八月底,羅東文化工場的大棚架底下,人聲鼎沸,在這棟得到遠東建築獎的場館裡,聚集了數百名國內外知名建築師及建築系學生們,共同期待《2016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Architecture Graduation Design,後簡稱IEAGD)的重頭戲-大評圖之夜,藉由熱烈的討論和講評,各種建築概念互相激盪,大家彷彿一同見證嶄新的建築概念及新星的形成。

  獲得廣泛迴響和關注的IEAGD,今年邁入第五屆,每年度定期舉辦、並逐年擴大規模與國際邀展,不僅成為建築系畢業生跨校跨國的交流平台,也增加大眾對畢業設計展覽與評圖的重視,培養出穩定的觀眾群。2016 IEAGD由宜蘭縣文化局主辦,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和大評圖行動組織執行,由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王俊雄與助理教授林聖峰聯手策展,邀請了32件優秀學生的畢業設計作品參展。其中6件來自日本今年「卒業設計日本一決定戰」的作品,3件來自國立新加坡大學,3件來自香港大學,臺灣則是透過「Taiwan20」活動選出作品參展。本次首屆舉辦的「Taiwan 20」,由黃聲遠、楊家凱、林靜娟、蕭有志、吳聲明和陳宣誠等六位專業策展人,選出20件臺灣作品參展。

2016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

 

  展期由7月至10月的IEAGD,在8月大評圖週每日均有主題活動。而當月27日晚間五點開始的「大評圖」,匯聚各地的建築人與專業者,共同探討作品中的建築議題,以批判性的思考,提出對於當代建築現象的回應,並互相辯論並重構對於建築的認識與界限。評圖老師包括日本著名建築師赤松佳珠子、日本東北大學建築系教授小野田泰明、賴啟健(新加坡)、王維仁(香港)、林友寒(德國)等,臺灣籍評圖老師則有吳光庭、邱文傑和張清華。他們針對參展作品中選出的11件作品進行評圖,活動由下午5時至11時,現場參與者仍意猶未盡,沉浸在觀念的思辨當中,捨不得離席散場。

匯聚各地的建築人與專業者之大評圖

 

大評圖之夜

 

  藉由IEAGD展覽,為來自臺灣、日本、香港及新加坡四地打造跨國際的平台,讓大學建築系畢業生、建築師及教師們跨出各自的文化,並在展覽之中,隱約指出當前的建築趨勢與可能的途徑。

 

  鄭心懿的《釀造杉林》(Firs Brewing)以海拔2600公尺的大禹嶺一處蘋果園為基地,著眼於研究使「蘋果、杉樹、山羌」共生關係延續的方式。藉由山羌撿食蘋果的過程,意外將杉樹重新帶回這片山地,形成混植林。然而近年來,因著對於山坡開墾之環保意識的抬頭,促使政府將蘋果園收回,但這樣突然的改變,卻終止原有的共生循環,並產生土石流等自然反撲。《釀造杉林》便嘗試以溫度和水作為元素,以建築為方法,結合動植物系統與地質環境的特性,提出以自然為本的復育計畫。

以建築思考打造生態平衡的《釀造杉林》

 

  來自日本的Kaori Kurakazu倉員香織,則以《牆所存在的小景色》(Scene with Wall),挑戰建築界「形」與「用」的分界。牆面在建築物空間裡,多為分割、支撐、封閉等機能之用,並非建築常見探討的主體。然而Kaori Kurakazu以牆為對象,發展出超過一百種模型探索牆面之美的可能性,賦予其形貌的機能,以牆的集合體作為她的建築設計作品,在不斷的模擬之中,探詢並延伸牆與空間的關係。

探討牆之美的《牆所存在的小景色》

 

  在建物密度高、新舊建築夾織的鋼鐵叢林之中,羅意祈深入歷史的血脈,為香港的「長洲戲院」提出建築活化修復計畫-《[氵]原点》([re]Origination)。在新舊交替及不同既有地景社群文化之間,羅意祈觀察長洲戲院與附近的傳統市場、學校、街區等互動關係,在提出新設計時,避免橫斷式的全面翻新,而是將腳步緩下來,將原有人文的意境脈絡,以及長洲戲院最初的根源,注入並重現於新設計當中。在交替的空間裡保留時代記憶,試圖在尊重歷史的同時,給予舊建築一個充滿溫度的、新的原點。

保留歷史記憶的《[氵]原点》舊建物翻新計畫

 

  曾靖婷則以另樣的媒材,跳脫既有思維,以《織築/軟性材質的空間應用》(Knit Constructing/Soft material on space application)探索空間操作的不同可能。曾靖婷研究勾針的九種基本針法,實驗不同織法影響織體的強度,並將不同形式重新組合,從受力的變化、織品在空間的應用、實作的空間模擬中,以編織來增加建築空間的豐富性。這樣軟性建築的概念,不僅軟化空間的隔閡與距離,並以不同的感官經驗,增添許多柔性的互動性及趣味。

 

另樣的建築思維-《織築/軟性材質的空間應用》


其他文章
  • 人物專訪-宜蘭的文化客廳主人 | WT
  • 展覽現場 《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 | WT
  • 夢想的舞台-《2016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 | WT
  • 兒藝展覽的想像與實踐-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展覽館 | WT
  • 展覽現場《夏ㄇ一ˋ樂園-創意插畫館》 | WT
  • 展覽現場《如風起時-莊靜雯銅雕創作展》 | WT
  • 人物專訪-宜蘭舊城的新世代推手 林世傑 (二)  | WT
  • 人物專訪-宜蘭舊城的新世代推手 林世傑 (一) | WT
  • 紮根在地的劇團之路-無獨有偶 國際偶戲藝術村 | WT
  • 展覽現場《記憶台灣‧阿嬤的畫-李涼九十作品展》 | WT
  • 東風一瞥-2016臺灣文博會 | WT
  • 地方展會的過去與明日-以良食冒險島為例 | WT
  • 地方美學產業之確立與形象營造-以宜蘭染為例 | WT
  • 「物.理」-物件之外的自由實踐 | WT
  • 展覽現場 《頂真意匠-臺灣美術工藝在宜蘭》 | WT
  • 猴年不失望-「感動猴」彩繪助學特展 | WT
  • 在地色彩-大型展會裡的主體塑形 | WT
  • 冬季裡的展覽熱潮 2015臺灣設計展 | WT
  • 竹工藝與建築家具設計-鈴木敏彥的巨竹系列 | WT
  • 藤森照信與茶室-金光閃閃的「美檜亭」 | WT
  • 再論文化外交-以Vocal Asia人聲樂集為例 | WT
  • 面紗之下的地方文化館3.0 | WT
  • 當「公共藝術」遇上「藝術銀行」 | WT
  • Julien Malland帶來的盛夏彩虹 | WT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