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如何與孩子談畫

家中一歲半的小孩拿起筆來,隨著手腕與身體的擺動,畫起斷斷續續的線條,這往往是創作的第一個時機。伴隨著生理成長,父母往往在小人兒三歲時,有了送孩子去學畫的念頭。今日台灣社會的豐富資源,在才藝上有許多選擇,不論是溜直排輪、堆樂高、玩黏土…等等。美術課是許多孩子會選擇的課程之一,不管是在幼稚園的才藝班,或是專營美術教學的畫室;學習時間或許僅只一學期五個月,也許堅持到國小二、三年級,甚至成為一生的專業學習。在這或長或短的兒童創作生涯中,父母都會面臨如何「談畫」的議題。

談畫重在彼此了解

當我們談話時,內容具體,談話的人可以輕鬆交換個人看法;當談話的主題換做一件「畫」或是「雕塑品」時,往往令非專業人士語塞,開口頭頭是道者,頓時腸思枯竭。實際上,不論是談話或談畫,兩者之間有共同之處--都期待與對話者溝通和彼此瞭解。所以,和孩子談畫,考驗父母的智慧,特別是父母的言語態度,往往會影響孩童創作的動力,甚至進一步在心理層面上,左右孩童對自我的認知。

偶有父母詢問,為什麼別的孩子都愛亂塗鴉,只有我們家的小孩不愛畫畫?如前文所說,孩子起初的創作是反應身體的發展,出於本能的表現;倘若由大人的角度評斷孩子的創作,即使不用言語,表情也會帶給孩子不同的感受。孩子透過這些細微之處,瞭解到自己是否被父母完全接納,「你在亂畫甚麼?」「看不懂你畫的。」「要像爸爸這樣畫!」等等表達,都會抑制兒童的自由表現,選擇壓抑,進而迴避創作。東方父母多會以像不像作為會不會畫的評斷標準,然而,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理論上,孩子會有不同階段的表現,但簡單的來說,接納孩子的所有表現,就是對孩子的一種肯定。

然而,讓人苦惱的是,一昧的讚美,不見得可以建立孩子的自我形象。太過空泛的表揚,反而造成敷衍了事的誤解,孩童也會消化吸納,不論自己做甚麼都會得到讚美的自我中心態度。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應當言之有物,才能增強孩子自我表現的信心與創作的積極性。其實,談畫的重點在於分享心情,一起相處的精心時刻,不須刻意讚美,傾聽與瞭解就是最好的談畫方式。孩子的世界有限,上學的孩子的生活圈,會有學校、老師、同學及家人,創作的內容必然涉及發生在這圈子裡的事件與個人心情。因此談畫時,孩子便有機會分享最喜歡、最在意的事件或人物,而父母可以藉此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

直接描述作品內容

當孩子拿著塗鴉的線條來到你面前,你看著一團線條納悶,這到底是甚麼?自己實在說不出具體的形容。此時,你只需直接描述看到的景象,即可引起對話,「你畫了很多線條」、「很多紅色的線」。描述是客觀的,自己詳實的反應,會促使孩子進一步回答他的想法,談畫的重點在於促成雙方的瞭解與情感的交流。直接的描述,包括色彩、線條、造型、空間、排列、媒材、內容,諸如「你畫了一個人在掉眼淚」、「你拿了一大張白紙」、「你把自己畫在房子裡面」、「你用了很多粉紅色」,都是可以觀察討論的話題。

分享對於作品的感受

分享完直觀創作的觀察後,可以進一步分享個人的感受,促成彼此的瞭解與交心對話。此時,父母可以主觀提出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同時也須接納孩童的自我表達。「你用了很多黑暗的顏色,我感覺好像有煩惱的事,你覺得呢?」孩子面對這樣的提問,有可能會傾述最近困擾他的事情,父母也有可能聽到:「我喜歡把所有的顏色混在一起」的回答,直接說明孩子單純享受當下的過程。分析與感受作品的情感,以這兩個句子為開頭:一,「你是不是…..」;二,「我感覺….你覺得呢?」也許,剛開始實際應用時,會稍嫌生硬,但只需記得,這是分享父母與孩子觀點的時刻,彼此尊重對方即可。

談畫不單只是我們與孩子對談,與友人進入藝術展覽空間,我們如何開啟一段對話?幾次印象深刻欣賞藝術品的經驗,都是與非藝術專業的人士共同前往的,他們自由的直觀描述,從使用的材質、色彩…..,到分享個人的感受,擺脫了專業的術語與學術架構,讓筆者驚艷於不同角度的觀察、對作品的直覺感受力,這是藝術欣賞的王道,也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經驗學習的。

 


其他文章
  • 專訪新加坡藝術空間INSTINC 主理人 姚詩韻 | 劉霈真
  • 專訪一筆狂書法大師 李文漢 | 劉霈真
  • 從街頭到美術館 藝術家凱斯.哈林 | 劉霈真
  • 第九藝術來襲 | 劉霈真
  • 張克齊的花鳥世界 | 劉霈真
  • 台北藝術博覽會正在書寫藝術史 | 劉霈真
  • 挑戰大眾影像認知的布魯斯‧米本 | 劉霈真
  • 專訪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理事長 林曉蘋的桃花源 | 劉霈真
  • 水滴石穿 專訪石雕藝術家柳順天 | 劉霈真
  • 原生藝術—靈魂深層的感動 | 劉霈真
  • 與天地融合的藝術 專訪布農木雕藝術家江小龍 | 劉霈真
  • 瘋子的藝術 | 劉霈真
  • 內行人帶路的親子互動展覽 | 劉霈真
  • 當阿爾卑斯皇冠遇上奇美鎮館之寶 | 劉霈真
  • 兒童美術館教育 訪談北美館兒童藝術中心 | 劉霈真
  • 當代首飾在德國慕尼黑 專訪Bench886 林玉萍 | 劉霈真
  • 以色彩開始新的一年---印度色彩節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色彩裡的情感表達 | 劉霈真
  • 四十自畫像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美感就從掛上孩子的畫開始 | 劉霈真
  • 馮君藍的基督教圖像學:一種當代的詮釋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如何與孩子談畫 | 劉霈真
  • 2014台北藝術博覽會— 商品還是藝術品 | 劉霈真
  • 全球華人藝術網之網路書店 | 劉霈真
  • 2014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秋拍放大鏡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劉霈真
  • 偽畫大師:沃夫岡‧貝特萊奇 | 劉霈真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