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第九藝術來襲

打開漫畫話源頭

正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美術館(北師美術館)展出的「打開羅浮宮九號」(L’ouvre 9),呈現當代思維的作品,不同的是,這次的「漫畫」創作展品,一直未被劃入傳統的美學類別中,因而號稱為第九藝術,這次展覽的名稱也由此而來。漫畫的起始,可說是種隨手塗鴉,加上創作者個人的觀感,強化變調的筆下人物,添上幾句心聲,不同於直接的文字表露,這種圖像語言,反而更加貼近觀者。十六世紀達文西創作大型壁畫時,先用小張畫紙速寫所見的人物面貌與姿勢,往往誇張角色的特點,表現滑稽可笑,成了西洋漫畫藝術(Caricature)的濫觴。

圖一  北師美術館展出「打開羅浮宮九號」:羅浮宮漫畫收藏展

 

在台灣,「漫畫」的讀者集中在13-18歲的青少年,近年來,年齡層雖有提升的趨勢,閱讀群仍偏青壯年。國人相當熟悉的日本漫畫,發展多年,創作者眾,整體市場也顯得蓬勃,可以針對不同的年齡層,推出不同的主題創作。由於文化相近,台灣出版社長年引進日本漫畫,也拉近了台灣對日本的瞭解。遠在千里之外的歐洲,法國可說是數一數二的漫畫藝術大國,在書店的十大暢銷書中,一定會有一本漫畫。漫畫的讀者橫跨老中青三代,同時男性比率高於女性。相較於傳統的藝術創作,漫畫可說是常民的生活藝術,接觸層面較廣,且隨手可得,往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圖二  展覽旨在翻新大眾對於漫畫的印象,顛覆傳統對羅浮宮的想像。

 

諷刺漫畫做先驅

 

十九世紀法國,被稱為最傑出的插畫家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 ,1832-1883) 早年致力於諷刺漫畫,之後開始為文學名著畫製插圖。在識字率不普及的當時,可說是位名副其實的文字轉譯的文化傳遞者。他對後人的影響之深,從梵古到電影導演提姆‧波頓的身上,都能覓其烙印,更為無數現代漫畫家奠定了天馬行空的風格基石。同時期的創作者,還有以攝影聞名的法國早期攝影家納達(Nadar, 1820-1910)、出版第一本法國漫畫《費努伊拉一家》(La Famille Fenouillard)的喬治.科隆(Georges Colomb, 1856-1945)等等。這些創作者所謂的諷刺漫畫,多以資產階級為嘲諷對象,在這次的展覽中,我們亦可見到類似的表現方式。

 

由此脈絡延伸,不難了解近來引起軒然大波的《查理週刊》(Charlie Hébdo)事件。法國巴黎《查理週刊》長期以嘲諷與插畫手法刊載穆斯林極端好戰份子等議題,2015年遭兇徒血洗,造成12人死亡。言論自由與荒謬嘲諷,是法國幾個世紀的傳統;但伊斯蘭極端份子對使用嘲諷手法描述或瞭解伊斯蘭事物,認為是對他們的嚴重污辱與侵犯。它同樣以煽動性、爭議性的漫畫聞名,以抨擊各種形式的權威形象為其主要訴求。多年來,《查理周刊》的漫畫語言,在法國文化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圖三   以捲軸般的「摺本展台」貫穿展覽

此次展覽立基於羅浮宮十年來的出版計畫,結合博物館與漫畫世界,陸續邀請了十一位歐洲與日本的漫畫家到羅浮宮駐點,展現傳統美學架構下對其他藝術的包容與碰撞。這次巡迴來到台灣,不僅有原來十一位創作者依據羅浮宮主題蔓延開來的創意巧思,同時邀請了七位台灣藝術家以自身的觀點、文化、創作特長,引導觀眾走進這世界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一探究竟。這些爭奇鬥豔的作品,依舊展現漫畫藝術原本的諷刺、奇想與天馬行空的特長,大大幽了羅浮宮一默。

  

圖四   展場內建了隔離自然光線的空間,在這些空間裡,可以見到羅浮宮的夜晚

 

大眾藝術有深度

在台灣,漫畫曾經也是文字獄的導火線。1968年,《中華日報》家庭版刊出柏楊翻譯的美國《大力水手》(Popeye the Sailor Man)連環漫畫,文中柏楊模仿蔣中正口吻的表達方式,不受調查局的青睞,因此入獄九年。今非昔比,以幽默的方式嘲諷當下社會的流行風潮,為大眾所樂見,那些彷彿無法述諸語言的千言萬語,都可在一幅或連環漫畫中了然於心。從當下諸多圖文創作者所寫下的商業佳績,可以看出這個藝術類別已為讀者廣泛接納。如此博得大眾一樂的作品,到底是娛樂之作,還是藝術創作呢?

 

圖五  漫畫具有視覺美學與思維美學兩種型態。

 

作為視覺藝術的一個類別,「漫畫」囊括了一切繪畫的表現方式,形式與媒材多樣化,與其它繪畫藝術相比,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質和美學特徵。在內容和形式上,漫畫的內涵和外展性不同於其它繪畫藝術,它的取材廣泛,擺盪在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具象與抽象之間,任和形態與意識都可透過漫畫來表現。至於漫畫的審美價值,不單只有視覺美學型態的表現,思維美學的展現更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如前文所述,「漫畫」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傳達社會當下現況。除了好玩、有趣之外,亦是一種特別強調與時事並進的創作活動。如此,視覺美學和思維美學,二者之間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相互聯繫,構成了漫畫藝術美學的基本形態。

 

 

圖片來源

圖一~五  作者拍攝


其他文章
  • 專訪新加坡藝術空間INSTINC 主理人 姚詩韻 | 劉霈真
  • 專訪一筆狂書法大師 李文漢 | 劉霈真
  • 從街頭到美術館 藝術家凱斯.哈林 | 劉霈真
  • 第九藝術來襲 | 劉霈真
  • 張克齊的花鳥世界 | 劉霈真
  • 台北藝術博覽會正在書寫藝術史 | 劉霈真
  • 挑戰大眾影像認知的布魯斯‧米本 | 劉霈真
  • 專訪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理事長 林曉蘋的桃花源 | 劉霈真
  • 水滴石穿 專訪石雕藝術家柳順天 | 劉霈真
  • 原生藝術—靈魂深層的感動 | 劉霈真
  • 與天地融合的藝術 專訪布農木雕藝術家江小龍 | 劉霈真
  • 瘋子的藝術 | 劉霈真
  • 內行人帶路的親子互動展覽 | 劉霈真
  • 當阿爾卑斯皇冠遇上奇美鎮館之寶 | 劉霈真
  • 兒童美術館教育 訪談北美館兒童藝術中心 | 劉霈真
  • 當代首飾在德國慕尼黑 專訪Bench886 林玉萍 | 劉霈真
  • 以色彩開始新的一年---印度色彩節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色彩裡的情感表達 | 劉霈真
  • 四十自畫像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美感就從掛上孩子的畫開始 | 劉霈真
  • 馮君藍的基督教圖像學:一種當代的詮釋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如何與孩子談畫 | 劉霈真
  • 2014台北藝術博覽會— 商品還是藝術品 | 劉霈真
  • 全球華人藝術網之網路書店 | 劉霈真
  • 2014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秋拍放大鏡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劉霈真
  • 偽畫大師:沃夫岡‧貝特萊奇 | 劉霈真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