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當阿爾卑斯皇冠遇上奇美鎮館之寶

守候在電腦前多日,就為了要預約奇美博物館的門票,作為台灣第一個西洋美術館,其熱門的程度似乎人人皆知。今日已捐贈給台南市政府的館藏,許文龍以個人對藝術的喜好,透露出其收藏的觀點與藝術史觀。適逢列支敦士登博物館來台展出,以其相異的文化背景,卻有著相同對美的執著信念,兩相比較下,或許帶給我們新的收藏視野。

圖一 奇美博物館,新館址於於2015年1月1日啟用。

文化背景不相同

建國於1719年的列支敦士登親王國,王室家族的藝術收藏始於16世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私人藝術珍藏之一。列支敦士登家族的收藏起始難以認定,一般以親王卡爾一世(Karl I. von Liechtenstein, 1569-1627)為肇始者,也就是魯本斯、范戴克、克拉那赫的時期,此次也有多張作品來台;同時還有拉菲爾、林布蘭特、哈爾斯的名畫,以及為數可觀的荷蘭十七世紀風景畫和風俗畫,以及十九世紀畢德麥雅時期的畫作。以列支敦士登的背景而言,可說是天生驕子,不過,要建立一個有著四百年的收藏傳統,亦非易事,而這事件本身當可列入收藏的歷史中了。

  

圖二 列支敦士登庭園宮殿博物館

相較下,許文龍先生本著自己對美的喜好,投入西洋藝術的世界。就本身的背景而言,收藏中國的品項是容易的多,不論是對文物的了解與取得上,都較西方文物親近一些,台灣一些藏家,也有因此捨西洋藝術,而專營中國藝術的。然而,單純的美學吸引,促使愛好者不斷向這個文化靠近。

收藏靠累積

列支敦士登家族以四百年的累積,堆砌出精湛絕倫的藝術殿堂;在故宮中,同樣可以見到多項記載在藝術史冊上的作品,可謂經典中的經典。這些物件不僅止於可見的金錢價值,更具有世代傳承的歷史源流。正因為文化背景與收藏時日的不同,列支敦士登以全面的收藏,保留下的不單是藝術史觀,亦是歷史觀。相較西方得天獨厚的根源,東方的西洋藝術愛好者,所抱持的藝術觀點,則有其獨特之處。

  

圖三列支敦士登家族的收藏起始難以認定,一般以親王卡爾一世(Karl I. von Liechtenstein, 1569-1627)為肇始者。

據許文龍所言(1),這是他一生的興趣,也不保證後代子孫是不是也會這樣喜好,他的人生觀是,人的一生都有缺錢的時候,為免後人將之賤賣,不如全數捐給政府機關。因此,在西方長年累積下來的成果,在台灣則以速成的方式建立。其中遇到的問題,包括成本比過去大,因為市場流通上的作品,必然比當時要昂貴許多;同時,品質是不是比較好,也是一個問題,一些關鍵性的作品可能都已被人收藏,往往需要特別的時機,才能遇見重要的作品出現在市場上。

奇美嘗試將自己定位為全方位的博物館,也就是從史前時代的文物,直至今日當代的作品都要囊括在內,可見其雄心大志,但在一些品項上的收集上,或許急於完成整個藝術史學的範疇,在西方宗教畫中的收藏,便不見得精采。

  

圖四魯本斯宗教作品《哀悼基督》藏於列支敦士登博物館。

西洋藝術的類別龐雜,舉凡傢具、金銀器、古董首飾、文物、油畫、雕塑、抄本書籍等,都是可作為收藏的品項。許文龍先生以個人喜好之初衷,由收藏名琴開始,進而逐漸擴展收藏不同的藝術領域,自1988年開始有系統地蒐藏西方藝術史上各流派的作品,包含古羅馬帝國的馬賽克藝術、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及後印象派等各派的經典傑作。其中收藏最為豐富的是十九世紀法國的繪畫與雕塑。就西方的藝術收藏而言,如與列支敦士登比較,的確是還有距離,然而,就專業的部分,如名琴的收藏,可稱為一絕;奇美以製琴師的族譜,代代相傳的提琴為原則進行蒐藏,在國際上已建立起具影響性的地位。

  

圖五奇美創辦人許文龍在奇美博物館慶祝開館表演中,親自拉小提琴伴奏。

以日本為鏡

觀察與我們同在東亞地區的日本,隨其上世紀經濟強勢,一度買進許多重要西方作品。日本自明治維新時期就深受西方影響,在西方藝術的收藏上,除了大量採購西方作品外,最為特別之處,是成立了多個以個別藝術家為主的博物館。這些博物館不是位在藝術家本人的國家中,乃是在國外,如深受日本人喜愛的玻璃工藝大師,艾米里·加利博物館(Emile Galle Art Museum),或是法國藝術家妮基·桑法勒(Niki de Saint Phalle)的美術館。日本人不只有規模的收藏個別品項,更收藏個別藝術家的作品,期待呈現完整的藝術面向。

  

圖六 日本Niki Museum 的入口處

類別與風格多樣的西洋藏品,剛開始藏家或許喜歡涉略不同品相,但隨著時日漸增的收藏品,以東方的藏家而言,勢必朝單一品項或藝術家,以達到深遠與寬廣的收藏境界,有別於西方藏家的典藏背景,並有超越西方收藏的能力。相較於西方國家有其天生背景的優勢,可以全面性吸納,但就亞洲地區的國家而言,針對西方特定時期或主題來經營收藏,會較為精準、專業。

 

參考資料

1 典藏投資2015二月號

 

圖片來源

1作者提供

2 http://www.chnmuseum.cn

3 http://en.wikipedia.org

4 http://www.wga.hu

5 http://www.iyard.net

6 https://www.flickr.com


其他文章
  • 專訪新加坡藝術空間INSTINC 主理人 姚詩韻 | 劉霈真
  • 專訪一筆狂書法大師 李文漢 | 劉霈真
  • 從街頭到美術館 藝術家凱斯.哈林 | 劉霈真
  • 第九藝術來襲 | 劉霈真
  • 張克齊的花鳥世界 | 劉霈真
  • 台北藝術博覽會正在書寫藝術史 | 劉霈真
  • 挑戰大眾影像認知的布魯斯‧米本 | 劉霈真
  • 專訪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理事長 林曉蘋的桃花源 | 劉霈真
  • 水滴石穿 專訪石雕藝術家柳順天 | 劉霈真
  • 原生藝術—靈魂深層的感動 | 劉霈真
  • 與天地融合的藝術 專訪布農木雕藝術家江小龍 | 劉霈真
  • 瘋子的藝術 | 劉霈真
  • 內行人帶路的親子互動展覽 | 劉霈真
  • 當阿爾卑斯皇冠遇上奇美鎮館之寶 | 劉霈真
  • 兒童美術館教育 訪談北美館兒童藝術中心 | 劉霈真
  • 當代首飾在德國慕尼黑 專訪Bench886 林玉萍 | 劉霈真
  • 以色彩開始新的一年---印度色彩節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色彩裡的情感表達 | 劉霈真
  • 四十自畫像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美感就從掛上孩子的畫開始 | 劉霈真
  • 馮君藍的基督教圖像學:一種當代的詮釋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如何與孩子談畫 | 劉霈真
  • 2014台北藝術博覽會— 商品還是藝術品 | 劉霈真
  • 全球華人藝術網之網路書店 | 劉霈真
  • 2014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秋拍放大鏡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劉霈真
  • 偽畫大師:沃夫岡‧貝特萊奇 | 劉霈真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