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2014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秋拍放大鏡

2014蘇富比香港秋拍:《現當代亞洲藝術》拍賣,於10月5日順利落槌,總成交金額達6.15億港幣,同時有9位藝術家的作品刷新了個人拍賣紀錄。今年恰好是蘇富比亞洲當代藝術部成立十周年,這十年亞洲藝術市場耕耘,由市場未明的模糊階段,到今日的藝術家、亞洲收藏家與畫廊的蓬勃發展階段,可說進入蘇富比亞洲市場的興盛時期。

蘇富比拍賣會

此次《現當代亞洲藝術》,涵蓋了亞洲各國的藝術作品,但實際上,拍賣會的主要支柱乃是中國市場,也就是中國藝術家與收藏家支撐了整場的拍賣;瀏覽一下這次拍賣會的57件拍品中,一半以上來自中國藝術家的作品;而創下個人拍賣紀錄的9位藝術家中,除了來自菲律賓的安妮塔 ‧ 馬賽賽 ‧ 何(Anita Magsaysay - Ho)及墨西哥藝術家米高‧柯瓦盧畢亞斯(Miguel Covarrubias)其他七位,如劉小東方力鈞、劉煒、賈藹力、王興偉、常書鴻、王光樂,皆來自中國。

賈藹力《瘋景1號》

這次拍賣會另一令人矚目的焦點,便是成交的藝術家有年輕化的趨勢,也就是中國所謂70後藝術家的作品,正被收藏大眾關注追蹤。其中,1979年出生的賈藹力的《瘋景1號》(209.4 x 270.7 公分),以280萬港幣起拍,980萬港幣高價落槌,不只刷新個人紀錄,亦是首位在拍場上作品突破千萬(含傭金)的年輕藝術家。不同於上一代的中國藝術家,賈藹力生長在經濟快速發展,逐步改革開放的環境中,少了一份對歷史政治的批判,多了一些普世性的靈魂關懷剖析,在偌大的畫布中,彷彿枝枒糾結橫生的造型與蒼白落寞的色彩速度橫跨其中,最終焦點凝聚在主人翁的身上,呈現藝術家身處當代所感受到的多重與紛雜情緒,以及難以追溯源頭的時代情境。

    

王光樂《水磨石2004.1.1-2004.2.5》

至於王光樂的《水磨石2004.1.1-2004.2.5》(180 x 180.2 公分),已非第一次在拍賣會露臉,蘇富比2012春拍,為其首次現身,當時以84萬港元成交,此次秋拍則以544萬港元成交。1976年生於福建的王光樂,200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現居北京,為年輕藝術家組織N12的創始人之一,代表了年青一代嘗試擺脫「學院規定性之外任何的可能性」。他的水磨石系列作品,以看來單純的造型,不斷重複再現於畫面中,藉此探討時間的流逝;藝術家的身體力行,在時光點點滴滴的流動下,一筆一畫堆砌出光陰的面向,站在這巨大畫作前,恐怕觀者的世界會瓦解崩毀,完全消失在宇宙粒子的包覆中。

  

劉韡《紫氣系列H2》

另一位70後的藝術家劉韡(1972出生),以《紫氣系列H2》(220.3 x 180.3 公分)作品,拍出340萬港元的成績。他的作品廣泛,涉足攝影、影像、繪畫、雕塑等領域。此次,以其最具代表性的〈紫氣〉系列作品,刺激眾多買家競拍,由95萬港元起拍,最終以340萬港元成交,創下他個人拍賣的第二高記錄。劉韡在《對話中國》與傑羅姆‧桑斯(Jérôme Sans)談到〈紫氣〉系列,描繪的對象正是北京這座城市︰「中國古代說,你看一個地方有紫氣,就是灰濛濛的樣子,實際上是生機勃勃的意思,存在很多問題,但也是有活力的。」出生北京,現居住在北京的劉韡,從自身出發,融合當代的科技思維——電腦構圖,再放大於畫布中,向世人宣告年輕一代的北京觀點。

  

廖繼春 《淡江風光》

這三位中國70後藝術家,為現在的中國藝術拍賣市場注入新的活水,不僅帶來了驚嘆號,也帶來問號!過去的拍賣市場多著眼於熟齡畫家的作品,他們的作品在時代定位、創作素質上,皆有所成,這也是在台灣畫壇中,鮮少年輕新秀能登上國際拍賣市場,老一輩畫家如廖繼春、陳澄波等人,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台灣前輩畫家,多以自然山川景色入畫,以風土民情為素材,在本土情懷的催動下,親切又熟悉的具象風格,讓台灣的藝術愛好者易於進入收藏領域。他們獨特的台灣歷史背景,更讓作品增添了歷史地位。

  

陳澄波 《嘉義公園》

在談到影響油畫作品市場價格的因素,一般會強調最重要的十二項要素:時代背景、美學史定位、風格、原創性、輩份、知名度、名聲修為、畫商合作關係、經濟景氣、國民所得、國家政策、風土民情。在探討幾位年輕藝術家的背景時,以上的因素殊難全面涵蓋,觀察此次的拍賣結果,其中所呈現的市場面貌與走向,值得深入關注。首先,我們要問,藝術市場真的呈現大開大闔的蓬勃格局嗎?倘若有新的收藏家進場、新的資金流入,情況的確令人欣喜,這也意味著,更加熱絡的交易、更多新鮮的作品。然而,另一可能的發展亦不無可能,也就是整個藝術市場的經濟範圍依舊維持原貌,那些所謂的「熟齡」及「中堅」創作者,其作品的創造性與市場的真實價格落差太大,導致收藏家轉而關注年輕一代的新作品。如果這樣發展下去,令人不安的將是,誰會被市場淘汰?誰又會在此競爭之下,名利雙收呢?

蘇富比此次大膽引進中國70後藝術家的作品,同時創下傲人成績的時刻,雖說讓人欣喜年輕一代藝術家的表現,卻也對現在藝術市場的走向,留下諸多待解的疑雲,對於深耕亞洲藝術的收藏家來說,會是最具挑戰的收藏難題啊!

 

 

圖片來源:

1.http://jingdaily.com

2.http://collection.sina.com.cn

3.http://chuansongme.com

4.http://caifu.cnstock.com

5.http://www.sothebys.com

6.http://vr.theatre.ntu.edu.tw

 

 

 

 


其他文章
  • 專訪新加坡藝術空間INSTINC 主理人 姚詩韻 | 劉霈真
  • 專訪一筆狂書法大師 李文漢 | 劉霈真
  • 從街頭到美術館 藝術家凱斯.哈林 | 劉霈真
  • 第九藝術來襲 | 劉霈真
  • 張克齊的花鳥世界 | 劉霈真
  • 台北藝術博覽會正在書寫藝術史 | 劉霈真
  • 挑戰大眾影像認知的布魯斯‧米本 | 劉霈真
  • 專訪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理事長 林曉蘋的桃花源 | 劉霈真
  • 水滴石穿 專訪石雕藝術家柳順天 | 劉霈真
  • 原生藝術—靈魂深層的感動 | 劉霈真
  • 與天地融合的藝術 專訪布農木雕藝術家江小龍 | 劉霈真
  • 瘋子的藝術 | 劉霈真
  • 內行人帶路的親子互動展覽 | 劉霈真
  • 當阿爾卑斯皇冠遇上奇美鎮館之寶 | 劉霈真
  • 兒童美術館教育 訪談北美館兒童藝術中心 | 劉霈真
  • 當代首飾在德國慕尼黑 專訪Bench886 林玉萍 | 劉霈真
  • 以色彩開始新的一年---印度色彩節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色彩裡的情感表達 | 劉霈真
  • 四十自畫像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美感就從掛上孩子的畫開始 | 劉霈真
  • 馮君藍的基督教圖像學:一種當代的詮釋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如何與孩子談畫 | 劉霈真
  • 2014台北藝術博覽會— 商品還是藝術品 | 劉霈真
  • 全球華人藝術網之網路書店 | 劉霈真
  • 2014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秋拍放大鏡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劉霈真
  • 偽畫大師:沃夫岡‧貝特萊奇 | 劉霈真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