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張克齊的花鳥世界

結束跟張克齊老師的訪談,大約在五點鐘,離去時,看張老師專注創作了一天,心中不捨,脫口而說:「老師可以休息了,也辛苦一天。」他只淡定地說:「還可以再畫半小時。」這就是創作三十餘年歲月的張克齊,今年六十五的他,每天仍持續創作八小時,談起新的計畫,仍有滿腔的熱情。

圖一  張克齊有高度才華,又能恆心經營。

 

耕耘工筆畫三十載

在學生時代,甚麼都畫的張克齊,摸了水彩、油畫。大學三年級要選組時,做班長的,被系主任指定做召集人,彷彿被命運之神欽點般,就此開啟了水墨之路。接觸水墨之初,也是寫意、工筆樣樣來,在喻仲林老師的引導下,見寫意有張大千、黃君璧大師在前,工筆花鳥較少人專研,加上自己學習上比同儕有些心得,就此決定以工筆的技法創作,寫下自己個人的藝術史業。

工筆是中國水墨畫的技法之一,屬於工整細緻一類密體的畫法。北宋韓拙《出水純全集》有「用筆有簡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細者」之說,工筆的要求乃屬後者,可說是中國繪畫科別中最費時費力的一種。從線條、敷彩的掌握,到植物禽鳥的觀察,都要求精準。

圖二  談起自然寫生,張克齊宛若身歷其境。

在張老師的作品裡,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栩栩如生的自然造物,作畫重視實際寫生,「如果是照片臨摹,會被綁死,不知道如何簡化、美化,絕對無法達到活靈活現的地步。」他再三強調,寫生對自然造物姿態琢磨的重要性。張老師分享素描手稿,著實令人驚嘆,紙上記錄著藍腹鷴、冠羽畫眉….的尋食、振翅、停駐、轉頭等等的動作,與一般的素描不同的是,動物不可能乖乖停在那裏不動,所以張老師總是同時描繪多個神態,持續重複描繪,總要來回幾次才能完成。

  

圖三 每個作品構思到完成少則五天至一周,嚴謹面對每一幅畫作。

 

成長環境孕育藝術生命

創作中常見的動物、植物、花卉,其來有自。從小生長在南投埔里的張克齊,描述起孩童時期的往事,宛若就在眼前,生動活躍,那是非常開心的一段時光。他曾親眼看著老鷹要抓小雞時,老鷹與母雞搏鬥的景象,「那母雞多兇悍啊,跟牠對打,老鷹最後無功而退。」「你有看過梅花鹿嗎?我記得是小學六年級的冬天,我們正在庭院曬太陽,遠遠看到一隻梅花鹿飛快地奔跑,跳過鄰居的晒衣場,最後停在我們家的菜園邊,原來鹿角被鐵絲纏住,無法動彈,糾結一陣子後,終於鬆脫了鐵絲,隨後原住民獵人要捕捉時,牠已逃之夭夭了。」「梅花鹿怎麼那麼漂亮啊,咖啡紅的底,花白的色彩。」不單是梅花鹿,老鷹、鴨子、蛇、百香果…都是老師自小成長的記憶。所謂天地有情,在張老師的創作中,除了中華文化濃濃的文人氣息,更加入台灣特有的土地情感,是生於斯,長於斯才能親身描繪的。他認為畫工筆對自然界會有更深的感情,「因為你必須去觀察,透過眼睛打開你的心胸,才能夠去畫它。」工筆畫不是把自然全部一五一十畫出來,需要透過刪減、簡化,向人傳遞創作者的美感精神。

  

圖四 作畫重視實際寫生,絕不背畫臨稿。

到了大學才開始學習創作,然而,會選擇這一條藝術之路,並非偶然。成長的環境,除了自然景色的滋潤,家中也總是掛滿字畫,是張克齊父親跟日本、台灣藝術家購買的作品。村人都會拜託父親寫紅白帖、春節的春聯,父親書寫時,張家孩子在一旁幫忙父親磨墨,張克齊透露兒時經驗學到的小技巧,像是磨墨時加一些高粱酒,可以讓墨變得黑亮。端午節過後,天氣乾爽之際,張家人就忙著把畫拿到院子見光,說是「晾畫」。

個人努力畫下藝術新頁

孩童時期成長的環境與家學淵源,都為張老師舖下寬敞的藝術學習之道,成為日後創作的強韌基礎。除了天分外,還有本身堅毅、努力的性格,成功其來有自,絕非突然。談起學習創作的年少時光,謙稱自己在大學的第一年,是班上吊車尾的後三名,自己默默地買了石膏回家,日夜素描勤練習,一年後,成為班上的第一名。後來,鄭善禧老師叫人上台示範時,都會叫張克齊示範。即使是初學工筆畫時,有十幾個同學,一個同學借兩張稿回去練習,張老師會先跟其他同學借稿子,回家熬夜練習,加上自己的畫稿,一星期可以交八張作品。三年苦修,直到喻仲林老師過世,如今,喻老師的女兒回台灣時,必定跟張老師上個兩三堂課,張老師可說是工筆畫的第一傳人!

  

圖五  工筆可說是中國繪畫科別中最費時費力的一種。

 

感嘆之前白天可以畫七、八個小時,晚上再畫兩小時,但現在晚上已經沒有餘力創作。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張克齊學習鍛鍊自己的身體,克服作畫的職業病——筋骨痠痛、眼力疲乏,以新的眼光面對藝術創作。

 

勇於面對挑戰

以師大美術系山水組第一名畢業,畢業作以榕樹為主體,描繪蕨類植物,在襯上阿里山的神木風景為背景,採用雙鉤的方式簡單的染畫,就已被眼尖的藏家點名,隨後為藏家畫了一幅大畫。畢業後,就以職業畫家一職維生,日後為傳承經驗,才步入教學一途。以創作者而言,張老師可說是相當幸運且成功的,問其是否在創作過程經歷過瓶頸,老師很快語帶肯定的說:「這是一定有的。」「第二次畫展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只有六個月的時間可以準備,半年日夜不停的畫,那時為創作痴狂,一點也不覺得辛苦。畫展結束後,就有人買畫、指定作品。持續創作中遇到的瓶頸,就是構圖,要怎麼畫才能得心應手。」張老師自學習魏碑時得到啟發。魏碑亦稱北碑,指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北碑擠壓間格距離很緊密,但是腳踢出去時拉很長,主體不會倒,就是緊的地方很緊,鬆的地方很鬆。我寫出一些心得,就利用這個來構圖。」體會到緊的地方要密不透風,鬆的地方要開飛機,採用這樣形式下的強烈構圖,成為張克齊的風格之一。

  

圖六  張克齊認為水墨畫創作要到成熟的地步,二三十年的時間是必須的。

 

對於創作中的刻苦,張克齊認為:「如果沒有經過這些,就沒有辦法長進,透過曾經困頓過、辛苦過,才能找出一條路來走。」對於後輩新進,有意朝水墨畫精進者,張老師心有所感的說:「可以流傳千古的東西都是靠你的腦筋和手表達出來的藝術品才能長久。」「水墨畫要到成熟的地步,要二三十年的時間。」對比今日要求速成的藝術,仍要回頭再看藝術的起始源頭。他鼓勵年輕人多開畫展,唯有持續不段的努力、曝光後,才有機會被看見,最節省的方式就是申請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可將之視為一個里程碑,以此為第一階段努力目標。

 

 

 


其他文章
  • 專訪新加坡藝術空間INSTINC 主理人 姚詩韻 | 劉霈真
  • 專訪一筆狂書法大師 李文漢 | 劉霈真
  • 從街頭到美術館 藝術家凱斯.哈林 | 劉霈真
  • 第九藝術來襲 | 劉霈真
  • 張克齊的花鳥世界 | 劉霈真
  • 台北藝術博覽會正在書寫藝術史 | 劉霈真
  • 挑戰大眾影像認知的布魯斯‧米本 | 劉霈真
  • 專訪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理事長 林曉蘋的桃花源 | 劉霈真
  • 水滴石穿 專訪石雕藝術家柳順天 | 劉霈真
  • 原生藝術—靈魂深層的感動 | 劉霈真
  • 與天地融合的藝術 專訪布農木雕藝術家江小龍 | 劉霈真
  • 瘋子的藝術 | 劉霈真
  • 內行人帶路的親子互動展覽 | 劉霈真
  • 當阿爾卑斯皇冠遇上奇美鎮館之寶 | 劉霈真
  • 兒童美術館教育 訪談北美館兒童藝術中心 | 劉霈真
  • 當代首飾在德國慕尼黑 專訪Bench886 林玉萍 | 劉霈真
  • 以色彩開始新的一年---印度色彩節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色彩裡的情感表達 | 劉霈真
  • 四十自畫像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美感就從掛上孩子的畫開始 | 劉霈真
  • 馮君藍的基督教圖像學:一種當代的詮釋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如何與孩子談畫 | 劉霈真
  • 2014台北藝術博覽會— 商品還是藝術品 | 劉霈真
  • 全球華人藝術網之網路書店 | 劉霈真
  • 2014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秋拍放大鏡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劉霈真
  • 偽畫大師:沃夫岡‧貝特萊奇 | 劉霈真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