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挑戰大眾影像認知的布魯斯‧米本

圖一布魯斯‧米本與策展人的對談

 

媒體對自我認知的影響

「我是誰?」往往在潛移默化中滋生,襁褓中被長輩擁抱的幼兒,環繞周遭的其他兄姊,都會影響自我形象的模塑。隨著年齡漸長,學校、社會這兩個大熔爐,在形塑自我認知上,力量更是強大。此際,我們學會修正個人的行為、思想、態度,以達到社會的要求。在此同時,另一個影響自我認知不可忽視的第三勢力——電視媒體,以活潑熱鬧的影像,淺顯易懂的內容,向大眾傳達單一訊息。正因為要捕捉多數人的目光,在快速的讀秒時間壓力下,螢幕下的人物顯得性格單一,事物的美醜也過於簡化。在這樣聲光效果下成長的人們,稍一不甚,就陷入刻板印象的圈套中,誤以為戲劇化的愛情為人生常態,貌美的女孩才能擁有幸福……。

  

圖二  身為二戰後的日本人,布魯斯‧米本不停質疑、挑戰被既定印象闡述的角色。

本文主角——美籍日裔影像藝術家布魯斯‧米本(Bruce Yonemoto),出生於1949年的美國加州,正是在充斥著電視刻板影像的文化中成長。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戰敗,被西方國家視為戰俘不堪的角色,電視裡所描繪的日本人被極盡嘲諷、羞辱。布魯斯說他成長在電視工業正起飛的時刻,家家戶戶都有電視,他也被影像的世界所吸引。然而,電視中的日本人總是相當刻板,身為孩子的他,並無力改變這樣的觀點,只能默默接受。布魯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促成他思想媒體中傳播的角色,如何影響了人們的認知與觀點。身為二戰後的日本人,他不停質疑、挑戰被既定印象闡述的身分,可以如何重新詮釋角色。

  

圖三「亞洲調查」展場一角

美籍日本人的影像

加州出生的布魯斯,對於好萊塢的電影、狄斯耐樂園相當熟悉,在創作中往往融入了人們熟悉的電視故事情節、好萊塢劇情片和電視廣告內的角色、台詞,再予以轉化,揭露媒體滲透般地操控現實生活,製造幻像。米本探索究竟大眾媒體如何宰制掌控我們,改變個人身份的認知及編造我們的個人記憶。他在台灣的首次個展——「亞洲調查」,蒐羅過去幾年的創作,凡與亞洲有地緣關係,或是相關的人事,都成為展覽作品之一,以映照其身為亞洲後裔的思考與觀察。

  

圖四  布魯斯在創作中融入了人們熟悉的電視故事情節、好萊塢劇情片,再予以轉化。

 

好比2011年在日本駐村的計畫,以「修補」個人或是家庭中珍貴的物品,尋回往日的愉悅心情與價值重建。適逢日本311大地震,他藉由修補作品的方式,象徵修補日本災民的心靈。展覽中,以迪士尼的仿真國度為起點,這座幾乎讓我們信以為真的奇幻園地,卻如瓷器般夢幻、易碎。布魯斯運用在日本學習到的傳統補金法,將破裂的瓷器予以修復,留下金澄澄的修補痕跡。

  

圖五 布魯斯以台灣為題,給予《媽媽請妳也保重》新風貌。

 

布魯斯‧米本看台灣

除了往年的作品,布魯斯也以台灣為題,創作了首次露面的作品。與台灣的結緣,來自於對台灣的好感,相對於韓國、中國等亞洲國家,台灣是對日本人友善許多的地方。在一次拜訪台灣的旅程中,他以計程車代步,到北投洗溫泉。一上計程車,就聽到演歌似的音調。他說演歌在日本,源自於1950年代,因為當時禁止談論政治事件,人們便把心中的不滿與感想,轉化為歌詞,抒發心中的情緒,這樣的音樂輾轉來到了台灣,卻一改日本的傳統風貌,以男女的情愛為主。布魯斯選擇了《媽媽請妳也保重》這首曲子,請台灣四位藝術家重新譜詞,並由四位藝術家演出曲目,當代藝術家的思想與過去的傳統在此相遇。

 

媒體影像所傳達的事情,與我們真正了解的事情,往往有著巨大的鴻溝,難以跨越。透過布魯斯的這些作品,我們可以再次省思,置身今日眾多媒體撲天蓋地的環境中,應該如何去看、去消化我們所接受到的訊息。

 

圖片來源

圖一~圖三  作者拍攝

圖四~圖五  http://www.hong-gah.org.tw/


其他文章
  • 專訪新加坡藝術空間INSTINC 主理人 姚詩韻 | 劉霈真
  • 專訪一筆狂書法大師 李文漢 | 劉霈真
  • 從街頭到美術館 藝術家凱斯.哈林 | 劉霈真
  • 第九藝術來襲 | 劉霈真
  • 張克齊的花鳥世界 | 劉霈真
  • 台北藝術博覽會正在書寫藝術史 | 劉霈真
  • 挑戰大眾影像認知的布魯斯‧米本 | 劉霈真
  • 專訪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理事長 林曉蘋的桃花源 | 劉霈真
  • 水滴石穿 專訪石雕藝術家柳順天 | 劉霈真
  • 原生藝術—靈魂深層的感動 | 劉霈真
  • 與天地融合的藝術 專訪布農木雕藝術家江小龍 | 劉霈真
  • 瘋子的藝術 | 劉霈真
  • 內行人帶路的親子互動展覽 | 劉霈真
  • 當阿爾卑斯皇冠遇上奇美鎮館之寶 | 劉霈真
  • 兒童美術館教育 訪談北美館兒童藝術中心 | 劉霈真
  • 當代首飾在德國慕尼黑 專訪Bench886 林玉萍 | 劉霈真
  • 以色彩開始新的一年---印度色彩節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色彩裡的情感表達 | 劉霈真
  • 四十自畫像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美感就從掛上孩子的畫開始 | 劉霈真
  • 馮君藍的基督教圖像學:一種當代的詮釋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如何與孩子談畫 | 劉霈真
  • 2014台北藝術博覽會— 商品還是藝術品 | 劉霈真
  • 全球華人藝術網之網路書店 | 劉霈真
  • 2014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秋拍放大鏡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劉霈真
  • 偽畫大師:沃夫岡‧貝特萊奇 | 劉霈真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