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當代首飾在德國慕尼黑 專訪Bench886 林玉萍

在藝術圈中,當代是常聽聞的詞彙,當代攝影、當代建築、當代繪畫….種種。當代意味著現在、此時此刻的人們心中懸念的美好、人文滋養,人們無不以新的角度來探看,即使是貴如珠寶具有不變價值的裝飾,也有新的詮釋,也就是「當代首飾」。

二次世界大戰後,因為物資的缺乏,讓當時前衛又充滿創意的設計者們,轉以使用所謂的「異材質」來實驗與創作,自此金工工藝由荷蘭、英國、美國開始興起一股實驗性的改革運動,再伴隨著學院教育、手作訓練和追求限量的價值興起,醞釀出新興的當代首飾創作領域。

在此新興領域中,設計師以參與國際性展覽的方式,將作品介紹給全球的買家,進行跨國性的文化與商業交流。眾多的工藝展覽中,以每年三月在德國慕尼舉辦的慕尼黑國際工藝博覽會(Internationale Handwerksmesse Munchen, IHM)最具指標性,是一匯集收藏家、藝廊經營者、策展人、藝評、藝術家等金工及首飾相關領域人士的盛會。為期一周的展覽,除了主辦單位規劃的活動,慕尼黑整個城市瀰漫在一片工藝相關展覽、演講、走秀等等活動。

在這樣的場域,設計師可以與觀眾面對面的溝通、看到來自其他國家設計的作品,藉此衡量自身的競爭力、在人潮洶湧的展覽場結識未來的商業合作夥伴。台灣亦不能置身事外,由十位台灣當代首飾設計師合體組成的Bench 886團隊,以團體凝聚的力量,連續2014-2015兩年參與在此工藝盛會中。在此訪談中,Bench 886的成員之一林玉萍,分享了今日台灣當代首飾前景與IHM展覽心得。

 

記者:台灣對於當代首飾還很陌生,可以簡單介紹一下,何謂「當代首飾」?

林玉萍:過去,首飾的價值主要在於材料貴重與否,運用了多少黃金、鑲嵌幾克拉的鑽石,都是計價的主因之一。當代首飾的價值突破傳統以材質、做工的計算方式,以藝術家在當中投注多少的心血與創意,甚至在作品背後的故事以及藝術家的情感層面都賦予當代首飾獨一無二的價值。因此當代首飾也可視為一件個人的創作品、表現一種理念態度的藝術。

 

 

記者: 那麼當代首飾是藝術品還是商品呢?

林玉萍:傳統界定的藝術品,是被供在博物館或美術館的展示櫃上,民眾不能摸不能碰。當代首飾則是可以配戴的藝術,這個作品與配戴者有著互動的關係,在配戴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首飾傳達出的態度,讓作品與擁有者在生活中是息息相關的。

 

記者: 請跟我們分享這兩年在IHM的斬獲。

林玉萍:很幸運也很榮幸的,在2014的首展就獲得大家的注目。以往德國慕尼黑首飾週往往是西方首飾創作者展現的舞台,鮮少有以亞洲背景的團體主導獨立策展;當我們以十位台灣人藝術家策劃的展覽,在慕尼黑首飾週展出時,成功吸引到各界的目光。國際當代首飾期刊Current Obsession在首飾周期間發行的刊物,更把我們的展覽列為MUST SEE(必看)名單,展出期間頗受好評,之後陸續也受到國際展出的邀約。今年再次前往參展,有別於2014首展「Ni Hao 你好」想要與世界打招呼的概念,2015新主題「Bubble Land」特別強調生養我們的島嶼-台灣,透過主題帶領觀者認識我們的土地,同時展現這座島嶼帶給十位藝術家不同的養份與啓發。除了讓大家認識台灣首飾藝術家的可能性,更用我們的創作從人文、風土、自然、社會介紹台灣,讓大家從更多面向認識台灣。

 

 

記者:展覽中令你們印象深刻的事?

林玉萍:2014年Bench 886首展主題「Ni Hao 你好」,似乎帶領ㄧ股「你好」的風潮;因為我們的展覽主題,讓東方面孔的我們,聽見不少打招呼的方式不是Hello,而是中文的「你好」!另外有位比利時的學生,在德國慕尼黑展場看到我們其中ㄧ位藝術家的作品,相當驚艷,便於去年暑假決定,到這位設計師在台灣的工作室實習,順便體驗台灣生活!在展覽的過程中不只是藝術層面上的分享,還有有許多意外的文化交流。

 

記者: 這樣聽來,在IHM中有許多的收穫;相對於熱鬧的國際展覽盛會,目前台灣當代首飾創作者在台灣所要面臨的挑戰?

林玉萍:長久以來,政府因政策及經費的缺乏,常將工藝美學邊緣化,更不用說是具實驗性或藝術性的當代首飾了。近年政府致力於發展流行娛樂事業及文創產業,而忽略工藝領域的發展;同時,台灣的消費族群對首飾的接受度,仍停留在傳統價值的框架(譬如衡量價值只是以材料本身的價值),這都是台灣當代首飾創作者需要克服的挑戰。

 

記者: Bench 886的下一步計畫?

林玉萍:結束IHM後,我們在台灣的臺北、高雄各有ㄧ場分享會,4/25 - 5/20在高雄駁二有展覽會。七月,在希臘雅典的藝廊展出;11月份會參加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國際藝術首飾市集(SIERAAD International Jewellery Art Fair)。

 

近年,政府致力推動文創產業—結合文化與創意,亦不斷努力復興傳統藝術,賦予新時代的能量與意義,在過去與現代之中,尋找合適的連結,讓文創產品可以推陳出新,同時創造商機。當代首飾可說是種深具市場潛力的文創產品,與文創的精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思維向度。這群新的首飾創作者採用時下的材料,結合過去的工藝傳統技術與設計師的巧妙創新,呈現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的精緻心意。這樣的新世代首飾浪潮自西方襲來,的確讓人期待為東方的傳統珠寶首飾工藝,帶來新的契機與展望!

 

  

 

 

圖片來源

皆由Bench 886提供


其他文章
  • 專訪新加坡藝術空間INSTINC 主理人 姚詩韻 | 劉霈真
  • 專訪一筆狂書法大師 李文漢 | 劉霈真
  • 從街頭到美術館 藝術家凱斯.哈林 | 劉霈真
  • 第九藝術來襲 | 劉霈真
  • 張克齊的花鳥世界 | 劉霈真
  • 台北藝術博覽會正在書寫藝術史 | 劉霈真
  • 挑戰大眾影像認知的布魯斯‧米本 | 劉霈真
  • 專訪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理事長 林曉蘋的桃花源 | 劉霈真
  • 水滴石穿 專訪石雕藝術家柳順天 | 劉霈真
  • 原生藝術—靈魂深層的感動 | 劉霈真
  • 與天地融合的藝術 專訪布農木雕藝術家江小龍 | 劉霈真
  • 瘋子的藝術 | 劉霈真
  • 內行人帶路的親子互動展覽 | 劉霈真
  • 當阿爾卑斯皇冠遇上奇美鎮館之寶 | 劉霈真
  • 兒童美術館教育 訪談北美館兒童藝術中心 | 劉霈真
  • 當代首飾在德國慕尼黑 專訪Bench886 林玉萍 | 劉霈真
  • 以色彩開始新的一年---印度色彩節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色彩裡的情感表達 | 劉霈真
  • 四十自畫像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美感就從掛上孩子的畫開始 | 劉霈真
  • 馮君藍的基督教圖像學:一種當代的詮釋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如何與孩子談畫 | 劉霈真
  • 2014台北藝術博覽會— 商品還是藝術品 | 劉霈真
  • 全球華人藝術網之網路書店 | 劉霈真
  • 2014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秋拍放大鏡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劉霈真
  • 偽畫大師:沃夫岡‧貝特萊奇 | 劉霈真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