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家庭的美術教育 -- 色彩裡的情感表達

談到家庭美術教育,與其說是培養未來的藝術大師,不如說栽培懂得美感生活的新一代,更為貼切;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興趣成為全職藝術創作者,倒是美學生活者是每個人都可以勝任,且在一生中,因為這方面的學習,能為人生增添許多趣味。在愛情裡,夏卡爾(Marc Chagall)畫中的愛與幸福,穿越畫框,似乎臨到賞畫者;面對想要的事物,卻難以達成的心情拉扯,孟克(Munch Edvard)的吶喊代替我們發出永無止境的吶喊聲;在羅斯科(Mark Rothko)的畫作前,碩大的色塊似乎消融了觀者,感到一股安慰的力量。

圖一 夏卡爾、孟克、羅斯科的畫作(由左而右)

一位美感生活者,並不一定使用最昂貴的設計品牌著裝或家庭布置,卻可以認出甚麼樣的色彩可以搭配家中其他的衣服,甚麼樣的材質小物可以融入目前的家庭擺設,更重要的是具有美感的氣質,也就是情緒穩定、情感豐富—憐憫心、愛心,這正是家庭美感教育培養的目的,透過藝術活動作為施行的手段。在視覺藝術中,特別是色彩能引發情感。歌德的《色彩理論》告訴我們:「色彩與情感的關聯繼而引發了心志的脈動(impulses of will)。」然而,不少父母對此有疑問,本文以下專注於色彩使用的討論。

圖二 暗色調需要層層色彩堆疊

一名國小四年級的學生,喜歡使用各種媒材,個性鮮明,喜好使用暗色系,母親擔心的詢問:「是不是代表他容易沮喪,或心裡黑暗?」每個人使用色彩,除了環境帶給他的影響,也帶有個人特質,一直使用暗色系,有可能因為這樣的色調帶給他溫暖,為孩子喜愛的。其實暗色調反而需要層層色彩調配,勇於嘗試的孩子,才可自如使用各式不同的暗色色調。因此孩子一開始就偏好黑色,那倒不需要太擔心。成長中的孩子,不斷在改變,也許過一陣子,他又突然使用許多亮麗的顏色,父母不要太過擔心一直使用暗色系的孩子是否心裡有難處,只要接納他的感受,鼓勵他多多嘗試,就是親子關係的加分所在。

  

圖三 有的孩子偏好暗色系

如果孩子用色突然轉變為黑色,,倒是有可能反映心中的恐懼、難過、感到壓迫、覺得沒有自由等等情緒。這時,可以與孩子談一談,為什麼最近的色彩都是用黑色的?一個幼稚園中班的老師詢問我:「最近一個學生一直畫黑色,這代表甚麼?以前的色彩使用都是很豐富的!」其實,這並沒有一定的答案,但多少反映出孩童心中的情緒。我請這位老師藉創作的時機,與幼童聊一聊;據老師後來的回應,這名小朋友因為最近被父親責罵,讓他覺得很難過。老師知道後,與家長溝通,讓家長向孩童解釋父親生氣的原由,解開孩子心中的憂悶。

  

圖四 從童年開始,我們就已沉浸在周遭環境千變萬化的色彩中。

年幼孩童在使用色彩上,多是繽紛燦爛的。在幼稚園年紀的孩童,偶而呈現男孩喜歡藍色,女孩喜歡粉紅色的傾向,這多與生活接觸有關:像是男孩擁有許多深深淺淺的藍色調衣服,女孩的房間、被套是粉紅色的….。這都在孩子的心裡烙下色彩的認同,進而表現在創作上。若希望孩童可以接納更多的色彩,不妨在衣服、家中的布置上,變化不同的色彩,讓孩子在生活中體驗到世界存在著其他多種色彩。

五  使用黑色或黃色,醫治、包紮紅色傷口、讓傷口停止流血。

在一次親子共創後(小孩三歲),媽媽也問我:「為什麼小朋友使用很多的黑色,是不是心理怎麼了…?」觀察這組親子的創作,小朋友顯少使用紅色,只在描繪他跌倒,或者是流鼻血時,使用紅色來表達,接下來都會使用黑色或黃色,代表醫治、包紮傷口、讓傷口停止流血,並且,一定會讓整個色彩蓋住原本的紅色,色彩因此顯得混濁。由此判斷,在這個孩子的心中,紅色是受傷、狀況不佳的色彩,黃色與黑色才是醫治、復原的色彩。有趣的是,母親在創作中使用了諸多紅色系,這位熱情有活力的母親,正以色彩表達個人的情感意志,然而,孩子也許正納悶著:「媽咪,你為什麼要一直跌倒/流鼻血啊?」

圖六  親子共創活動,可以發現彼此間的互動方式與性格差異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成人世界裡對色彩的認知,不一定與孩童的感覺相同。下次納悶孩子使用黑色時,不妨對孩童多觀察、談話、互動,就比較容易了解對方的心理狀態,而不會感到焦慮了。當然除了色彩,畫中的造型內容也都是孩子的情感流動的表現,透過交談,能讓孩子的豐盈情感被接納。一個被接納的孩子可以增長自信、有安全感、積極、正面;同時,會有一種幸福的感受,這並不是物質的賦予,而是得到完全的接納後,所擁有的平安。

 

圖片來源

圖一~圖六  皆為筆者拍攝


其他文章
  • 專訪新加坡藝術空間INSTINC 主理人 姚詩韻 | 劉霈真
  • 專訪一筆狂書法大師 李文漢 | 劉霈真
  • 從街頭到美術館 藝術家凱斯.哈林 | 劉霈真
  • 第九藝術來襲 | 劉霈真
  • 張克齊的花鳥世界 | 劉霈真
  • 台北藝術博覽會正在書寫藝術史 | 劉霈真
  • 挑戰大眾影像認知的布魯斯‧米本 | 劉霈真
  • 專訪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理事長 林曉蘋的桃花源 | 劉霈真
  • 水滴石穿 專訪石雕藝術家柳順天 | 劉霈真
  • 原生藝術—靈魂深層的感動 | 劉霈真
  • 與天地融合的藝術 專訪布農木雕藝術家江小龍 | 劉霈真
  • 瘋子的藝術 | 劉霈真
  • 內行人帶路的親子互動展覽 | 劉霈真
  • 當阿爾卑斯皇冠遇上奇美鎮館之寶 | 劉霈真
  • 兒童美術館教育 訪談北美館兒童藝術中心 | 劉霈真
  • 當代首飾在德國慕尼黑 專訪Bench886 林玉萍 | 劉霈真
  • 以色彩開始新的一年---印度色彩節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色彩裡的情感表達 | 劉霈真
  • 四十自畫像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美感就從掛上孩子的畫開始 | 劉霈真
  • 馮君藍的基督教圖像學:一種當代的詮釋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如何與孩子談畫 | 劉霈真
  • 2014台北藝術博覽會— 商品還是藝術品 | 劉霈真
  • 全球華人藝術網之網路書店 | 劉霈真
  • 2014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秋拍放大鏡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劉霈真
  • 偽畫大師:沃夫岡‧貝特萊奇 | 劉霈真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