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內行人帶路的親子互動展覽

隨著炎炎夏日的到來,意味著暑假即將展開,相信家長們也特別留意最近是否有新的活動可以帶孩子一起參與。在家長對孩童教育的逐漸重視下,坊間也興起許多私人機構,在藝術或展覽活動中,特別針對孩童的口味設計策展。然而,藝術人文的展覽,就只是進去拍拍照,到此一遊的概念嗎?如何在眾多展覽活動中,選擇適合孩子參與的項目?本文專訪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兩位研究人員,在策展及教育推廣有十年以上經驗的蘇憶如與郭昭翎,讓兩位專家帶路,一起了解兒童展覽的眉角。

不同溝通媒介之展示裝置,讓觀眾透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體驗並與展覽對話。

展覽是透過展演活動教育宣導及傳遞知識的方式,成人可以按照策展人安排的參觀動線,加上閱讀的方式,了解展覽的精神。然而,同樣的手法用在孩子身上,不可說不可行,但恐怕成為填鴨教育之一。採取符合孩童特質的學習方式,讓知識融入到遊戲、說故事及互動性質高的活動裡,將讓孩子更容易學習、吸收與記憶。蘇憶如在研究報告《博物館兒童展示設計的發展與趨勢》中提到:「觀眾如有機會與展示裝置互動,透過實際動手操作的過程,較能清楚瞭解展覽所欲傳遞的訊息。」「因此,一個親子展覽需要設計的時間、花費及後續互動裝置維修的成本,比單純的成人展覽來的高。」郭昭翎說。結合的專業更為多元,包括文案詮釋、互動展示裝置、劇場、插畫繪本、模型製作、兒童觀眾學習模式及身心障礙者行為研究、教具設計、博物館展示規劃設計等等。

臺博館遇見大未來特展-觀眾透過模型及展示裝置,認識「生物大逃亡」的展示意涵。

蘇憶如表示:「一個展覽要傳達的知識,要有清楚的研究,也就是內容很重要,互動只是一個手段。」也就是說,一個展覽是否有深刻的主題是相當重要的。有了實質的內容後,以生活化的角度及多層次的感官互動展示裝置建構適合兒童的學習環境,讓兒童觀眾能運用五官體驗(諸如視覺、聽覺、嗅覺、觸覺)探索及學習,並在互動過程中建立自信及團隊合作的精神。郭昭翎以台博館展覽《毛毛的洞洞國之旅》為例:「這個以5-13歲為目標觀眾的親子展,其中一個體感互動,就是當小朋友進到《插秧趣》的活動範圍時,小朋友的影像會即刻投影到大螢幕中,同時天上掉下一頂農夫斗笠,降在小朋友的頭上;接下來,天下掉下許多發光的物體,小朋友可以將之抓住,宛如種子般,栽種到廣大的田野中。隨著螢幕影像,小朋友可以在短時間內經歷農夫種稻,由種子到收割的體驗;這是一個可以投影多人的裝置,也就是與其他的小朋友或是家長一同種稻,經歷社會性的互動,也就是人際關係的交流。」她笑著說:「這是一個成人小孩都喜愛的互動學習方式」。

 

透過標本展件、互動展示及多媒體影音等展示媒介的輔助,強化了學習效益。

將知識介紹給孩子有很多方式。坊間一些將童話故事放大當成展覽主題,蘇憶如認為:「也是有其積極面,因為孩子可以看到他喜歡的東西,好像美夢成真,來到他面前。」不過,還有諸如角色扮演、夜宿博物館/展覽館、拓印、拼圖、與學習單結合之闖關遊戲,透過按鈕、翻(拉)版、感應裝置、轉盤、連連看、拼圖等展示裝置,加上影片及聲音等影音效果,都是手法之一。

  

親子觀眾使用互動裝置。

此外,在空間設計上,也是一個重要考量。有別於成人展覽的動線規劃,兒童展示設計以單元為主。蘇憶如表示,在展場內規劃「教育角落」及「互動式展示教育桌」,兼具遊戲及教育功能,平日,兒童觀眾可自行操作互動裝置及輔助教具,或是老師與學生對談、檢視參觀者學習成果的地方;周末時,可化身為偶戲表演的舞台、家長等候孩子的休憩場地等等。提到兒童展覽,等同於親子展覽,因為兒童多在老師或家長的陪同下參觀,因此在空間規畫上,不光要考量兒童的需要,成人的也要考量進去。

  

親子觀眾一同體驗串琉璃珠項鍊。

郭昭翎建議家長,行前除了選擇合適的展覽,也可以搭配主辦單位當日的教育活動,像是手作DIY、說故事時間;結束後,再安排走踏鄰近周邊的景點,成為一個完整的活動,加強孩子的整體學習。她以台灣博物館為例,參觀完《毛毛的洞洞國之旅》,可參與館內教育活動,或是到廣場的綠色保育市集採買有綠色標章的農產品,讓學習經驗延續到日常生活中;接下來,可散步遊憩到創建於1899年日本時代,為製造及試驗樟腦、鴉片等兩大專賣品的重要生產基地,原稱為南門工場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1998年,由內政部指定為國定古蹟,今日化身為台灣博物館系統之一,親子可以在這一同感受歷史空間的過去與現在。

經由兩位專家的說明介紹,我們了解親子展的多樣可能性,當家長篩選暑期展覽時,除了展覽主題吸引人,別忘記了解展覽單位如何呈現主題,是否除了視覺上的陳列,也設想豐富的互動方式,增進孩子對展覽主題的吸收,讓所花費的時間與金錢,能成等比。此外,也要注意行前的準備,除了活動的安排,對孩子說明展覽會/博物館合適的行為態度,例如不追逐、小聲說話等等。這些行前的教育,會比到了現場,孩子興奮大叫再制止時,要來得有效許多。

 

祝福各位有個美好的親子展覽之旅!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

 


其他文章
  • 專訪新加坡藝術空間INSTINC 主理人 姚詩韻 | 劉霈真
  • 專訪一筆狂書法大師 李文漢 | 劉霈真
  • 從街頭到美術館 藝術家凱斯.哈林 | 劉霈真
  • 第九藝術來襲 | 劉霈真
  • 張克齊的花鳥世界 | 劉霈真
  • 台北藝術博覽會正在書寫藝術史 | 劉霈真
  • 挑戰大眾影像認知的布魯斯‧米本 | 劉霈真
  • 專訪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理事長 林曉蘋的桃花源 | 劉霈真
  • 水滴石穿 專訪石雕藝術家柳順天 | 劉霈真
  • 原生藝術—靈魂深層的感動 | 劉霈真
  • 與天地融合的藝術 專訪布農木雕藝術家江小龍 | 劉霈真
  • 瘋子的藝術 | 劉霈真
  • 內行人帶路的親子互動展覽 | 劉霈真
  • 當阿爾卑斯皇冠遇上奇美鎮館之寶 | 劉霈真
  • 兒童美術館教育 訪談北美館兒童藝術中心 | 劉霈真
  • 當代首飾在德國慕尼黑 專訪Bench886 林玉萍 | 劉霈真
  • 以色彩開始新的一年---印度色彩節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色彩裡的情感表達 | 劉霈真
  • 四十自畫像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美感就從掛上孩子的畫開始 | 劉霈真
  • 馮君藍的基督教圖像學:一種當代的詮釋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如何與孩子談畫 | 劉霈真
  • 2014台北藝術博覽會— 商品還是藝術品 | 劉霈真
  • 全球華人藝術網之網路書店 | 劉霈真
  • 2014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秋拍放大鏡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劉霈真
  • 偽畫大師:沃夫岡‧貝特萊奇 | 劉霈真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