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馮君藍的基督教圖像學:一種當代的詮釋

 

攝影藝術中,光線的經營舉足輕重,甚至凌駕其他的攝影基礎觀念之上。光線的控制,可說是創作者的藝術手法之一,經過巧心的布置,呈現出匠心獨運的作品。回顧歷史中的人像攝影大師,對於光線的鋪陳各有不同,有慵懶舒暢、迷濛夢幻、寫實真摯…..。本文要介紹的攝影師,他的光線柔和神秘,彷彿不是來自地上,而是天堂之光---神的光。

馮君藍,人稱阿藍牧師,現職便是一位真正的牧師,攝影是他年輕時一直延續至今的興趣;因緣際會之下,他的攝影作品有了公開展覽的機會,吸引了不少愛好支持者,從此進入「藝術家」的行列。由於創作者本身的信仰背景,因而作品自然傳達自己的生命價值信念,從早期的《微塵聖像》系列,到近期的《自然園丁》,均以基督信仰來架構其美學世界。在其作品前駐足,影中人的情緒與環境氛圍彷彿可以觸摸,人物宛如被時間凝結一般。馮君藍的攝影作品中的光影,呈現出難以傳達的深遠意義,讓觀者驀然駐足,喚起自己靈魂深處的莫名騷動,讓人欲言又止。

聖經創世紀開頭就提到了光:「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倘若光在攝影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在基督信仰中,光本身更是直接表徵上帝的本質,與黑暗罪惡有別。過去西方藝術史上,不乏以基督之光來創作作品的藝術家,譬如,以畫筆表現光影的法國藝術家拉·圖爾(Georges de La Tour,1593 -1652),注重明暗對比的構成及藉由黑暗中耀眼的光線,彰顯出崇高的精神性與神祕感。他畫筆下《抹大拉的懺悔》(The Penitent Magdalene),主人翁坐在鏡前沉思,為過去的行為懺悔,畫中唯一的光線來自燭光,似乎在與情緒起伏的抹大拉對話一般。鏡子象徵著世界生活的短暫虛空,反射出燭火的映照;在膝上的骷髏頭則代表必定到來的死亡,向世人述說生命的短暫,提醒世人在死亡臨近前,當珍惜當下,思想生命的意義。

基督教圖像的歷史發展,起初以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十字,做為基督徒共同的信仰記憶,隨著第一代與第二代信徒相繼去世,共有的記憶漸漸模糊消逝,新一代的信徒失去憑藉,難以建立共同的信仰價值觀。自西元第四世紀起,基督教圖像不單承載著記憶,還包含著象徵的隱喻;信徒日常生活中的艱難困苦與所要面對的挑戰,得以透過圖像,以形象展示的方式,讓世人可以看見救恩,認識神,精神上得以從現實逆境中轉換過來,獲得激勵、鼓舞與投射。

這種歷史傳承演變,基督教會開始不斷加強對圖像的掌控。原本,基督教便禁止偶像崇拜,對於人像的描繪自有其嚴格的規定,不可過度表現情感,要按神心意,展現道德標準、品格特質;因此,中世紀以後的基督教圖像世界,製作出許多人形化圖像,並配搭各種物件以資辨識身份。透過畫面人物所持的物件—象徵主角值得歌頌的特質,直接勉勵信徒持有良好品格。基督教圖像學便在歷史中發展出這種人物+配件的概念造型公式。這種傳統也繼續影響後來的西方藝術家,在作品中選用各有其象徵意涵的不同靜物。

馮君藍的作品《期待上帝》亦可看出這種基督教圖像學的傳統遺緒,作品中的男子手捧燭火,但不像拉·圖爾 的畫面主角往往凝視遠方,或在沉思。他的主角向外直視,坦然面對觀者,手中的燭火是唯一的光源,聚焦在少男的神情上,以堅毅的眼神,展現堅毅等候的精神面貌。今日的基督教圖像,已不再像過去受到教會嚴格管束的時代,創作者得以自由表述個人的信仰情感。比較過去西方常見的《天使報喜圖》與馮君藍的《童貞女瑪麗亞》,便可窺見古今不同的表達方式。《天使報喜圖》中,當天使告訴瑪麗亞將生下耶穌,雖是報喜,瑪麗亞的表情多半是生硬僵化,當聖靈之鴿由上方降臨,瑪麗亞往往舉手做驚訝狀;天使則多以中古藝術裡象徵說話的姿勢伸出右手。馮君藍的《童貞女瑪麗亞》默然坐在椅子上,被一片和諧與安息的氣氛包圍,穿著旗袍的少女模樣清秀純真,眉宇神情卻又透著順服堅定。兩者同樣傳達出瑪麗亞的溫順性格,接受天命的柔和安詳,但馮君藍的瑪麗亞卻說出了更多現代意涵,「對照現今這世代女孩多半汲汲於表面的美貌性感,只在意那會衰敗的身體,卻忘了照料最重要的靈魂深處。」

馮君藍作品以當代新興的創作材料—攝影,述說跨越時代、永恆不變的人性需求,呼籲時下的藝術愛好者,追尋生命的意義,或者實質上,透過影像佈達生命追尋的答案。當代的基督教圖像除了表現宗教的原始情操,更需表達出世人正經驗的生活考驗,以及面對時下生活的智慧,有別於過去世代的宗教圖像表徵,進而與當下世代的人們,透過圖像互相對話。

 

自然園丁+ 阿藍攝影展
Nature's Caretaker + Solo Exhibition of Stanley Fung

展覽時間| 2014.11.22 ─ 2015.01.04
展覽地點| 藝境畫廊(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639號1樓)

 

參考資料

論壇報  穿旗袍的瑪麗亞  http://www.ct.org.tw/news/detail/2012-01505

 

圖片來源

圖一、四、五筆者拍攝

圖二https://www.tumblr.com

圖三天使報喜圖出自許瓦本福音書手稿

 


其他文章
  • 專訪新加坡藝術空間INSTINC 主理人 姚詩韻 | 劉霈真
  • 專訪一筆狂書法大師 李文漢 | 劉霈真
  • 從街頭到美術館 藝術家凱斯.哈林 | 劉霈真
  • 第九藝術來襲 | 劉霈真
  • 張克齊的花鳥世界 | 劉霈真
  • 台北藝術博覽會正在書寫藝術史 | 劉霈真
  • 挑戰大眾影像認知的布魯斯‧米本 | 劉霈真
  • 專訪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理事長 林曉蘋的桃花源 | 劉霈真
  • 水滴石穿 專訪石雕藝術家柳順天 | 劉霈真
  • 原生藝術—靈魂深層的感動 | 劉霈真
  • 與天地融合的藝術 專訪布農木雕藝術家江小龍 | 劉霈真
  • 瘋子的藝術 | 劉霈真
  • 內行人帶路的親子互動展覽 | 劉霈真
  • 當阿爾卑斯皇冠遇上奇美鎮館之寶 | 劉霈真
  • 兒童美術館教育 訪談北美館兒童藝術中心 | 劉霈真
  • 當代首飾在德國慕尼黑 專訪Bench886 林玉萍 | 劉霈真
  • 以色彩開始新的一年---印度色彩節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色彩裡的情感表達 | 劉霈真
  • 四十自畫像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美感就從掛上孩子的畫開始 | 劉霈真
  • 馮君藍的基督教圖像學:一種當代的詮釋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如何與孩子談畫 | 劉霈真
  • 2014台北藝術博覽會— 商品還是藝術品 | 劉霈真
  • 全球華人藝術網之網路書店 | 劉霈真
  • 2014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秋拍放大鏡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劉霈真
  • 偽畫大師:沃夫岡‧貝特萊奇 | 劉霈真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