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偽畫大師:沃夫岡‧貝特萊奇


英國警方估計,在西方繪畫市場中,有四到五成的偽畫,這種數據也被一般藝術從業人員認可。九月份上檔的電影《蘇富比偽畫大師》,描述的故事,正是這些偽作的創作者之一——沃夫岡‧貝特萊奇(Wolfgang Beltracchi)。1951年,他在德國出生,2011年,因被查出仿作德國表主義大師坎本唐克(Heinrich Campendonk, 1889-1957)的作品《紅馬肖像》,而被判刑六年。這幅作品在德國拍賣行以360萬美金(約一億台幣)售出,相比之下,台灣剛起步的創作者,相同尺寸的作品,大約在二十萬台幣上下。

《紅馬肖像》1

沃夫岡可說是繪畫天才,一如畢卡索,在12歲即顯出其聰慧早熟的技巧。他過著嬉皮式的生活,從摩洛哥流浪到西班牙,遊蕩於巴黎、倫敦、阿姆斯特丹,以遊戲人間的心情創作,1978年,曾在慕尼黑與其他藝術家舉辦聯合展覽。同時,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以250美金的價格買下兩幅十八世紀佚名畫家的冬日風景畫作。他發現這時期的作品,畫中有溜冰活動,價格是那些空無一人的五倍之多,因此,將買來的作品,小心翼翼加入溜冰者,並順利賣出。食髓知味後,他開始購買老舊的畫作,並在畫中加入溜冰的景象,仿製古典大師作品。

 

  

沃夫岡的個人創作《墮落天使》2

之後,他的仿作集中在二十世紀初大師的作品,如馬克斯‧恩思特(Max Ernst, 1891-1976)、安德烈‧德朗(André Derain, 1880-1954、馬克斯‧佩希斯坦(Max Pechstein, 1881-1955)、喬治‧布拉克(Georg Braque, 1882-1963)和其他表現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畫派的畫家。他透過拍賣行在德國賣出六張、法國七張作品,這些拍賣行包括了蘇富比與佳士得,其中坎本唐克的《有馬的風景》(Landscape with Horses)售出美金八十六萬,馬克斯‧恩思特的《森林》(The Forest)是美金七百萬,預估這十四幅畫總計在二千二百萬美金。實際上,沃夫岡從事此業將近四十年,他個人承認有三百多幅仿作,而真實數量恐怕難以計數,收藏的買者除了富有的家族、大財團,還包括專業的美術館。

    

貝特萊奇夫婦 3

沃夫岡‧貝特萊奇與妻子海倫(Helen Beltracchi)合作了一連串不流血的罪案,以其可觀的收入,分別在法國與義大利購買大莊園與房產。1995年,終於被警方盯上,但沒有足夠證據能逮捕這對夫妻,他們隨即離開德國。直到2008年,由於《紅馬肖像》,整件事情才被拆穿,於2010年八月被捕。

西方偽作行徑並非是近代才出現,藝術家模仿他人的圖像或風格,已有千年之久。遠自古羅馬時期,雕塑家即複製古希臘的雕塑作品。早期藝術仿作,目的多為歷史紀錄、宗教使用,或是單純的視覺愉悅享受,創作者的名聲對作品的影響力不大。文藝復興時期,盛行學徒制,年輕學徒在成為畫家、雕塑家前,必須進入享有盛名的大師作坊學習。「臨摹」大師作品,成了必經的過程。這些與大師實際創作不相上下的作品,最後也會被賣掉,但整個過程都被視為邁向大師之路的一種學習修練,而不是以牟利為前提的偽畫製作。直到今日,「臨摹」仍是美術學院訓練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十四世紀末,在義大利挖掘出古羅馬雕塑,一時之間,古董變得奇貨可居;同時,文藝復興後,中產階級迅速興起,豐厚的貲財不僅湧向古代之作,當代的作品也水漲船高。此時,藝術品首度成為商品,價格的高低亦視作者的名氣而有所不同。因此,創作者開始標註自己的商標或簽名,也關心自己的作品是否會被剽竊,我們所認知的偽畫自此開始盛行。

  

蒙娜麗莎們 4

這些雅賊們,被抓之後,或許會感到羞愧,但比起殺人流血的罪犯,他們的心態或如沃夫岡的女兒法蘭西斯卡(Franiska)所說:「他們的確犯了罪,但我想他們並沒有真的傷害到任何人。他們拿到了錢,也給了別人所要的畫,也許現在不值錢,但買家仍然擁有畫作。我不認為他們進監牢是公平的。」在法律上,偽作行徑多是從輕量刑;沃夫岡與妻子分別被判刑六和四年,亦可能因行為良好,而被減刑。他們白天外出工作,領有工資,直到晚上九點才回監牢。同時,每個月享有八十個小時的自由時間,每年有二十一個可自行安排的周末,復活節與聖誕節也有通融的假期。行文至此,讀者是否對這些不尊重創作權的偽作者感到難以苟同?或是對他們的藝高人膽大有些許欽佩?

  

漢‧凡‧米格倫在法庭中,背後為仿作《耶穌與行淫婦人5

漢‧凡‧米格倫(Han Van Meegeren, 1889-1947)即是少數為人推崇的偽畫創作者之一,模仿的作品亦被高價收藏。近年,當代作品市場熱絡,因此出現不少的仿畫。由於當代作品技巧較為簡易,比較容易模仿,仿畫自然常見。然而,米格倫在繪畫技巧及材料研究上,十分用心,以模仿維梅爾(Jan Vermeer, 1632-1675)的作品為主,甚至被視為維梅爾最好的作品。他並不完全臨摹作品,乃是依照作者風格,延伸出新的作品,以偽畫《讀樂譜的女人》為例,就是維梅爾《讀信的藍衣少婦》的變體。同時,他在顏料的使用上也相當考究,維梅爾時代直接使用礦物研磨成顏料,米格倫也依樣畫葫蘆。然而,這些古典作品往往需要上百年的時間才能乾透,為加速作品完成,他研發出以苯酚-甲醛樹脂--亦稱電木(Bakelite),混入顏料中,以特定比例調和使用,並放入烤箱中一段時間,鉅細靡遺完成一件偽作。他花了六年的時間研究,才創作出一幅宛若維梅爾的作品。

    

                                                                                                                   米格倫《讀樂譜的女人》6                                                                                                                        

維梅爾《讀信的藍衣少婦》7

由於技術高超,幾乎無人識破,因此米格倫被識破揭穿的原因,也令人跌破眼鏡。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佔領荷蘭。大戰結束後,荷蘭當局展開搜捕曾與德佔領軍勾結合作人士的行動,發現荷蘭畫商兼畫家米格倫在佔領期間,曾將一幅荷蘭的文化資產——十七世紀畫家維梅爾所繪《耶穌與行淫婦人》,賣給德國空軍元帥戈林(Hermann Göring, 1893-1946)。19455月,米格倫被捕,以通敵罪被起訴。六週後,為逃避死刑,米格倫在獄中宣稱他賣的那幅畫並不是維梅爾所繪,而是自己模仿維梅爾早期風格的偽作。

藝術雅賊橫行的原因,無非是藝術市場的整體需求高過真實作品的數量,讓有心人士可以魚目混珠。然而,從偽作現象,我們亦可深思一下藝術品的「價值」是什麼?是價格高低,還是收藏者凝視畫作的美感經驗?如同《蘇富比偽畫大師》裡,一位藝術經紀人所言「如果只是仿冒,也就是畫作底下甚麼感情都沒有了,如何令觀賞的人感動?那當然不叫藝術了。」

 

圖片出處:

1.       http://blogofthecourtierdotcom.files.wordpress.com/

2.       http://www.vanityfair.com

3.       http://polpix.sueddeutsche.com

4.       http://kweekweek.s3.amazonaws.com

5.       http://www.intenttodeceive.org

6.       http://web.cjcu.edu.tw/~ykchen

7.       http://www.epochtimes.com


其他文章
  • 專訪新加坡藝術空間INSTINC 主理人 姚詩韻 | 劉霈真
  • 專訪一筆狂書法大師 李文漢 | 劉霈真
  • 從街頭到美術館 藝術家凱斯.哈林 | 劉霈真
  • 第九藝術來襲 | 劉霈真
  • 張克齊的花鳥世界 | 劉霈真
  • 台北藝術博覽會正在書寫藝術史 | 劉霈真
  • 挑戰大眾影像認知的布魯斯‧米本 | 劉霈真
  • 專訪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理事長 林曉蘋的桃花源 | 劉霈真
  • 水滴石穿 專訪石雕藝術家柳順天 | 劉霈真
  • 原生藝術—靈魂深層的感動 | 劉霈真
  • 與天地融合的藝術 專訪布農木雕藝術家江小龍 | 劉霈真
  • 瘋子的藝術 | 劉霈真
  • 內行人帶路的親子互動展覽 | 劉霈真
  • 當阿爾卑斯皇冠遇上奇美鎮館之寶 | 劉霈真
  • 兒童美術館教育 訪談北美館兒童藝術中心 | 劉霈真
  • 當代首飾在德國慕尼黑 專訪Bench886 林玉萍 | 劉霈真
  • 以色彩開始新的一年---印度色彩節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色彩裡的情感表達 | 劉霈真
  • 四十自畫像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美感就從掛上孩子的畫開始 | 劉霈真
  • 馮君藍的基督教圖像學:一種當代的詮釋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如何與孩子談畫 | 劉霈真
  • 2014台北藝術博覽會— 商品還是藝術品 | 劉霈真
  • 全球華人藝術網之網路書店 | 劉霈真
  • 2014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秋拍放大鏡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劉霈真
  • 偽畫大師:沃夫岡‧貝特萊奇 | 劉霈真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