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兒童美術館教育 訪談北美館兒童藝術中心

在高雄兒童美術館與台中國立美術館兒童遊戲室成立後,北部第一個官方兒童專屬展覽場域終於在2014年4月誕生。值此一周年之際,訪談兒童藝術教育中心,進一步瞭解今日兒童美術館教育。

2014年,台北美術館在歷經三十年的展覽與推廣視覺藝術後,成立了兒童藝術教育中心。在成立過程中,著墨許多的林忠憲提到:「這也是一個轉型的機會,那個時候也是三十年的時候,也就是一個館,像是一個成人生了一個小孩。」經過各方的醞釀,諸如與法國龐畢度中心合作的藝術教育展覽,美術館內的館藏展覽規畫有了實踐的機會,並在空間與經費皆有著落下,終為美術館帶來新的契機。

教育是兒童藝術中心的核心

在成立兒童藝術中心之前,美術館即以類似坊間藝術補習班的方式,運作了許多年,同時,在各展覽間做搭配性的兒童教育藝術工作坊。直至今日,「教育」仍是美術館的核心價值。教育意指「引出」,廣義的教育指的是增進人們的知識技能,影響人們思想觀念的一切社會活動。在美術場域發生,也就是要增進兒童的視覺藝術知識,進而實踐在生活中。教育推廣組,也就是兒藝中心主要運作的部門,代理組長張芳薇表示:「博物館作為一個教育機構,教育這件事在兒童藝術中心有點像是我來告訴你一件事,也就是上對下的權威方式,但我更喜歡用學習兩個字,是一種主動、自發的,透過展覽與我們設計的活動,引發兒童的藝術學習動力。」

  

兒童帶父母去美術館?

讓人驚訝的是,觸發學習動力的,不單只是兒童,還有父母。張芳薇說:「平常人會覺得當代藝術推展很困難,看兒藝展會比較容易、比較親切。」她進一步表示,展覽是有年齡區隔的,國中一年級的孩子幾乎都不跟父母,三至六歲的兒童是爸爸媽媽帶來看,兩歲以下,主要的觀賞者其實是父母,因為年紀太小了,還不太能了解。

在這過程中,打破了我們固有的思想,原本認為父母是兒童的藝術教育帶領者,但事實卻是因為孩子,讓成人有機會接觸藝術。家長帶著接觸藝術是種好事的初心,帶領孩子到美術館走走,自己反倒有了意外的收穫。一年來,因著兒童館的成立,讓進出北美館的人次也同步成長,單是今年的兒童節假期,四月四日與五日,兩天就有7500人次的進出。

增進親子互動是精神之一

就博物館的管理而言,兒童所帶來的成長,值得深思;這是否意味著,一個好的兒童展覽,不僅是個人教育,亦是親子間的教育。在訪談中,除了教育是一再被提及的,促進親子的互動,亦是兒藝中心的精神之一。林忠憲表示:「這個館在成立之初即有一個想法,就是強調親子互動,因為父母是帶著孩子成長,父母也可以從孩子的反應中得到一些回饋,這是跟其他館所的取向不太一樣的地方。」

張芳薇組長以一個影像作品為例子,藝術家四處追逐汽車,透過汽車所排放的廢氣,吹出一個個的泡泡;藝術家以這個夢幻的泡泡,傳達全球注目的嚴肅課題—空氣汙染。在這個作品中,吸引兒童目光的,是那又圓又大的飛翔泡泡,然而,這淺顯易懂的影像,帶給父母的是另一層次的內容,勢必引起兩代間的對談,由家長解釋背後的議題給孩子聽,孩子可以表達他所觀察到的現象,這就是互動的開始。張組長強調在欣賞過作品後,期待親子間「以後會有對話,我們注重的是這個。」在互動中,除了藝術欣賞的心得交流,情感的流露,也為家庭與社會提供穩定的力量。

  

滿足不同年齡層的展覽

雖然歡迎每一個人都進入展場,但在每一個展覽中,因為年齡層認知差異的緣故,在設計之初還是有年齡的劃分。兒藝中心第一個展覽「禮物」,是以2-6歲的幼兒為核心,在其認知發展階段中,以2-6歲的前運思期理論,最符合兒童博物館的營運需要。第二檔與瑞士保羅克利藝術中心合作的展覽:「跟著保羅‧克利的節奏」,則針對6歲與國小一二年級以上的兒童。張芳薇表示,一個適合全年齡層的展覽是不可能的。畢竟各年齡層有其特殊的需求,因此針對各個不同族群的展覽,或許是美術館的下一個新挑戰。

  

以族群劃分的美術館

訪談中,覺察到兒藝中心的成立,可說是改變美術館的生態,讓青壯年為主的觀賞族群,向下延伸至兒童、青少年。北美館本身也感受到族群的差異性,目前有一小部分的區塊是針對青少年發展的,以長遠而言,開發各個族群的需要,諸如老年人,或是一項未來的指標。

今日的博物館大多以物品為畫分界線,像是陶瓷博物館、當代藝術館;或是以創作者為主,有朱銘美術館。然而,參觀美術館的主體應是參觀者,以各族群的需要而設計的展覽活動,更可貼切的滿足各年齡參觀者的需求。以此特色化的發展,可說為今日台灣美術館翻開新的一頁,讓美術教育滋養各個族群的心靈。

  

 

圖片來源  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其他文章
  • 專訪新加坡藝術空間INSTINC 主理人 姚詩韻 | 劉霈真
  • 專訪一筆狂書法大師 李文漢 | 劉霈真
  • 從街頭到美術館 藝術家凱斯.哈林 | 劉霈真
  • 第九藝術來襲 | 劉霈真
  • 張克齊的花鳥世界 | 劉霈真
  • 台北藝術博覽會正在書寫藝術史 | 劉霈真
  • 挑戰大眾影像認知的布魯斯‧米本 | 劉霈真
  • 專訪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理事長 林曉蘋的桃花源 | 劉霈真
  • 水滴石穿 專訪石雕藝術家柳順天 | 劉霈真
  • 原生藝術—靈魂深層的感動 | 劉霈真
  • 與天地融合的藝術 專訪布農木雕藝術家江小龍 | 劉霈真
  • 瘋子的藝術 | 劉霈真
  • 內行人帶路的親子互動展覽 | 劉霈真
  • 當阿爾卑斯皇冠遇上奇美鎮館之寶 | 劉霈真
  • 兒童美術館教育 訪談北美館兒童藝術中心 | 劉霈真
  • 當代首飾在德國慕尼黑 專訪Bench886 林玉萍 | 劉霈真
  • 以色彩開始新的一年---印度色彩節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色彩裡的情感表達 | 劉霈真
  • 四十自畫像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美感就從掛上孩子的畫開始 | 劉霈真
  • 馮君藍的基督教圖像學:一種當代的詮釋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如何與孩子談畫 | 劉霈真
  • 2014台北藝術博覽會— 商品還是藝術品 | 劉霈真
  • 全球華人藝術網之網路書店 | 劉霈真
  • 2014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秋拍放大鏡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劉霈真
  • 偽畫大師:沃夫岡‧貝特萊奇 | 劉霈真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