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專訪一筆狂書法大師 李文漢

訪問一位博學多聞、滿腹珠璣的學人,總是汗顏,他們的學問與人生境界,遠非筆者的筆墨可以形容。在書法藝術中開創新局的李文漢大師,正是這樣一位長輩。訪談之際,他的談吐與處世格局,見證著學無止境的典範,他為藝術的奉獻,真摯投入,令人感動。

圖一  下筆如「三台神降」的李文漢大師  (圖/記者劉霈真攝影)

 

書香世家  傳承有道

今日的世代,或許不知如何在意書法藝術傳承與啟后,能夠欣賞書法大師李文漢的朋友,雖可能鳳毛麟角,但皆無損李大師在這文化領域中的貢獻與成就。李先生1925年出生在中國安徽,家學淵源,自幼浸淫在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之中。他畢業於上海美專國畫系,二十歲即獲蔡孑民國畫獎金。

李老師鍾情書法水墨,正因童年時期的耳濡目染。由於家中滿是收藏古代書畫,中華傳統的美學精品,宛如家常便飯。「到了念書的年紀,美術老師就叫我們畫畫,也沒說要畫甚麼,有些人都不知畫甚麼。但我每天看這些畫,把它記下來了,我的腦子裡有很多畫。」正是這種胸有丘壑的教育養成,成就了一位承先啟後的藝術大師。「後來,要選擇專研的科系時,我也不知道念甚麼,就是會畫圖,就選擇了『國畫系』。」老先生謙稱自己只會塗畫,實際上,正因對藝術的熱愛,讓他在這個文化沃土中行吟多年,反覆推敲,不僅在在水墨畫作,或是單一的書法派別開花結果,而是真、草、隸、篆皆臻化境。

圖二  「一筆狂」真跡  奔籠走蛇‧筆墨飛動  (圖/記者劉霈真攝影)

 

教學相長 傳繼火薪

二十四歲來到台灣,李大師在各大院校教學,臺北女子師範學院、輔仁大學、淡江大學都有他的足跡。因為教學相長之故,李老師琢磨各種書法字體,因應學生的不同需求。「我的學生對我都很滿意,因為沒有問題可以難倒我。」李老師雖然謙稱是書呆子,卻是窮碧落黃泉,為教學付出驚人的心力。這份努力,亦讓他為各界所識,曾任美國聖荷西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榮獲世界各國頒發的各種相關獎項。

 

談及自己潛心探索的書法藝術時,李大師可說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彷彿要在短短的訪談中,綻放他那精彩的藝術生命。在書法的基本握筆中,便是一門講究的學問。「拿筆就是一件重要的事,南唐李後主是第一個人談到這點的。他研究『撥鐙法』,並考證其淵源。『撥鐙法』是用筆之法,執筆與運筆之綜合,此法,首先是執筆法,然後是在此前提下的運筆法。」接著,書寫之際的力道,並非出自握筆之手,而是將全身之力運行在手臂上,筆墨之下的文字才能飛舞得力,並非單純的手指力量,而是體現精神和意念。當人、心、筆三者合一時,勢能就出現,運筆輕盈,神態自若,久而久之,自然能剛而順,顯出風姿氣勢。在李老師的具體剖析下,這種書法難以言喻的神韻精神,彷彿躍然紙上,並非遙不可及。李老師亦透露,他多年的教學經驗與創作體悟,已經編著成書。大師的結晶與傳承,令人期盼。。

 

    

圖三  李大師親自揮毫  (圖/記者劉霈真攝影)

前無古人一筆狂

李大師書法繪畫雙全,遍臨真、草、隸、篆百家。然而,大師風範絕不僅此。一位自成一格的的藝術家,自然不缺創新能力,也因老師的不拘古法,在書法的長河中,留下了「一筆狂」的稱號。這種一筆畫一氣呵成的風格,源自唐朝的狂草,到了明代,這種氣勢踵繼無人,後來就失傳。嫻熟各家字體的李大師,念茲在茲,願為書法開創新局,耗費心力時間琢磨,居然可以一筆到底,寫出六七個字來。寫對聯,能夠一筆完成,跌宕跳脫。在書法同輩看來,上下氣韻,自然生動,順勢而行,豪放磅礡,「一筆狂」的稱號,就此傳開。

 

圖四 李大師長期耕耘現代中國畫、書法、篆刻創作  (圖/記者劉霈真攝影)

 

在狂草之外,李大師亦欣慰自己能在大篆上推陳出新。他說:「傳統的大篆太舊,每個字一樣大,筆畫粗細都一樣。」相當古老,源自二千年前人的想法。李老師自知,生在當代,看得比前人更多,瞭解也更多,變化大篆,理所當行。在行書上,有「因方而方、因圓而圓、因長而長、因扁而扁」的變化,字體是長的,書寫時就以長方形之。而大篆都是方的、圓的,過於呆板,李老師便開始著手「實驗」,終於創造出自己個人的字體,甚至為此作了字帖,期待將來在坊間,除了真、草、隸、篆各家字帖外,文漢字帖亦能列在其中,為後人臨摹學習。

 

圖五  李文漢大師的「千字文字帖」   (圖/記者劉霈真攝影)

 

反覆深究 靈思泉湧

訪談中,李大師一再提起意識,也就是思想。他的書法創作意在筆先,往往靈思泉湧,便會反覆深究,理出頭緒,再著手「實驗」,一再嘗試,直至滿意成功。老師分享創作心得與作品時,讓人如沐春風,如窺寶庫,上下縱橫數千年的書法藝術,他信手拈來,竟是舉重若輕。再看他的水墨創作,又是另一番風景,設色淡雅,意趣橫生。談起書法與水墨間的關係,老師再次強調書法的重要,認為書法就像素描,不會素描,不能登堂入室畫油畫。他舉吳昌碩和劉海粟為例,他們都是長於書法,水墨才能精絕。在水墨之中,都是線條。線條遒勁,需要不斷鍛鍊。字好,再畫水墨,才有力量,才有生命。正如鄭板橋的話:「以畫之關紐,透之於書。」中國書畫注重骨法用筆,亦即講究筆的點畫。國畫中的六法,也是書法的基本原則,書畫二者是同法同流。老師以自己的創作生命,驗證了中國傳統的書畫理論。

 

  

圖六  水墨淡雅,設色高緻。  (圖/記者劉霈真攝影)

李大師今年九十一歲高齡,依然創作不懈。他形容這樣的年紀是多活的,便豁達享受。每次的揮毫創作,都是寫意自然、生動不羈,落筆之際,融會了長年的學養與生命領悟,那是一種境界,天人合一。在書法之中,李老師打開了新的天地,筆者有幸見證這樣的藝術人生,僅以薄文記錄。祝願李老師體態康健,再為後人留下更多的精采作品。

 

  

圖七  清幽淡遠空寂超曠一如李大師的書法。    (圖/記者劉霈真攝影)


其他文章
  • 專訪新加坡藝術空間INSTINC 主理人 姚詩韻 | 劉霈真
  • 專訪一筆狂書法大師 李文漢 | 劉霈真
  • 從街頭到美術館 藝術家凱斯.哈林 | 劉霈真
  • 第九藝術來襲 | 劉霈真
  • 張克齊的花鳥世界 | 劉霈真
  • 台北藝術博覽會正在書寫藝術史 | 劉霈真
  • 挑戰大眾影像認知的布魯斯‧米本 | 劉霈真
  • 專訪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理事長 林曉蘋的桃花源 | 劉霈真
  • 水滴石穿 專訪石雕藝術家柳順天 | 劉霈真
  • 原生藝術—靈魂深層的感動 | 劉霈真
  • 與天地融合的藝術 專訪布農木雕藝術家江小龍 | 劉霈真
  • 瘋子的藝術 | 劉霈真
  • 內行人帶路的親子互動展覽 | 劉霈真
  • 當阿爾卑斯皇冠遇上奇美鎮館之寶 | 劉霈真
  • 兒童美術館教育 訪談北美館兒童藝術中心 | 劉霈真
  • 當代首飾在德國慕尼黑 專訪Bench886 林玉萍 | 劉霈真
  • 以色彩開始新的一年---印度色彩節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色彩裡的情感表達 | 劉霈真
  • 四十自畫像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美感就從掛上孩子的畫開始 | 劉霈真
  • 馮君藍的基督教圖像學:一種當代的詮釋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如何與孩子談畫 | 劉霈真
  • 2014台北藝術博覽會— 商品還是藝術品 | 劉霈真
  • 全球華人藝術網之網路書店 | 劉霈真
  • 2014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秋拍放大鏡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劉霈真
  • 偽畫大師:沃夫岡‧貝特萊奇 | 劉霈真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