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與天地融合的藝術 專訪布農木雕藝術家江小龍

精彩的藝術形式可以展現深沉的文化面貌。原本難以具體說明的文化語言,透過藝術的手法可以被保存、展現與認識。布農族藝術家江小龍的木雕作品呈現布農族的傳統生活與他們對天地的觀點,並期許文化的傳統除了口述、文字記錄外,也可以透過藝術創作賦予新的精神。

 

布農木雕生活藝術

原住民扎根天地的生活方式,在《小蜜蜂的到來》這件精巧的作品中,浮現出人與天地的一種互動。作品描繪著原住民早年的主食—小米的收穫。小米是布農族相當重要的農作物,許多的祭典都是與小米的栽種、收成有密切關係,而蜜蜂則在大自然中傳承著生命,在布農族社會中也象徵著祝福的來到。這個作品原是刻繪族人日常的生活,但江小龍藉此將自然的景物再現,傳達與大地融合共生的情感。

圖一《小蜜蜂的到來》將自然的景物再現,傳達與大地融合共生的情感。

 

談起布農族的文化,江小龍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的講述,文化的血液如活水江河般湧現,布農族點點滴滴的生活型態自然的分享而出。「布農族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八部合音,以前是農忙休憩時,族人聽著蜜蜂嗡嗡聲,也跟著發出同樣聲響,另一個人學習蟬鳴,就這樣幾個人試著在彼此的聲響中,找到和諧音感,就是今日揚名國際的『八部合音』」。八部合音其實只有四個聲部,但在高低音的抑揚頓挫中,會產生泛音,因此被學者冠上八部合音的名稱。這種在大自然找到的聲音,不僅見於布農族的農收時刻,在平日短暫休息之際,也向上天獻唱這種美好的樂音,以此感謝天地。

圖二  江小龍人如作品,展現豐富的生命能量。

 

布農族對天地自然的尊重,也展現在江小龍對木材的取得上。他並不拾取漂流木,也不購買挑選所需的木材,而是靠「緣分」,如部落朋友家中伐木,或是颱風過後掉落的木頭,才將之帶回。像《頭目》這件作品的材料,就是八八水災過後,朋友送他的;江老師只做局部雕刻,其餘部分則保留木頭原始的樣貌。他認為一切都是來自於天地自然的供應,不應該強求,或勉強自己與大地爭奪。

 

圖三   《頭目》取自八八水災後掉落的木塊。

 

藝術展現人生觀

江老師個人的創作,更多的是他自己的生活歷練與看待人生的方式,相信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不外乎倫理道德。作品《回》,講述一個人的生命從年輕到中年及終老,每個階段各有其獨特的人生體悟,年老之際再將生活智慧傳給年輕人,如此循環不息,蘊含著濃烈的道德教訓與布農族的人生觀。作品中還刻劃出「畫曆」,江小龍解釋這是日治時期1937年發現的。雖然布農族沒有文字,但是當時的人卻把生活軌跡畫了下來,以類似象形文字的符號記載農事、打獵等事。從畫曆可以見到布農族的時間觀,他們以輪轉的方式來看待時間,依據天象及自然現象的週期,人的活動也依此而行。

  

圖四  作品局部,畫曆的描繪。

畫曆向我們揭開布農族的神秘面紗,「一個布農族人並不會立刻耕種,他看到一片空地,會先躺下來沉思,感受天地的和諧,沒有帶來噩夢,才開始耕種。畫曆就從此開始,每隔一段時間紀錄收成與耕種的情形。獵刀代表打獵、圓形裡的四個圓代表種芋頭、圓形裡有三個圓代表種地瓜,每個圖形都有其象徵意義。」江小龍指著畫曆上的符號,一一解說。「這樣的畫曆是傳承給後來的人,使子子孫孫有所依循。」在狩獵上,也展現出畫曆般的作品,每抓到一種動物,就會留下一個骨頭,宛若記號般掛在門前。

  

圖五  另一種畫曆的呈現。

 

對未來的期許

在原住民雕塑中得獎無數的江小龍,是否只鍾情於布農文化,對於布農藝術的推廣,他有著甚麼樣的期許?「對於未來,我不知道,我的藝術就是個人的內在風景,是一種自然的流露,我只想順著內心的感覺走。只要你順著走,上天自會引領你走出一條屬於你的道路。」江老師豁達地說。江小龍的思想源自於布農族人與天地和諧共存的觀念。實際上,這樣的情感不僅只出現在原住民族群中,愈來愈多的人能夠體會與天地共生共存共榮的心情,而江小龍的族群內在呼喚或許不會讓他繼續停駐在現在的表現,他未來的作品,讓人期待。

 

圖一~圖五  劉霈真拍攝

 


其他文章
  • 專訪新加坡藝術空間INSTINC 主理人 姚詩韻 | 劉霈真
  • 專訪一筆狂書法大師 李文漢 | 劉霈真
  • 從街頭到美術館 藝術家凱斯.哈林 | 劉霈真
  • 第九藝術來襲 | 劉霈真
  • 張克齊的花鳥世界 | 劉霈真
  • 台北藝術博覽會正在書寫藝術史 | 劉霈真
  • 挑戰大眾影像認知的布魯斯‧米本 | 劉霈真
  • 專訪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理事長 林曉蘋的桃花源 | 劉霈真
  • 水滴石穿 專訪石雕藝術家柳順天 | 劉霈真
  • 原生藝術—靈魂深層的感動 | 劉霈真
  • 與天地融合的藝術 專訪布農木雕藝術家江小龍 | 劉霈真
  • 瘋子的藝術 | 劉霈真
  • 內行人帶路的親子互動展覽 | 劉霈真
  • 當阿爾卑斯皇冠遇上奇美鎮館之寶 | 劉霈真
  • 兒童美術館教育 訪談北美館兒童藝術中心 | 劉霈真
  • 當代首飾在德國慕尼黑 專訪Bench886 林玉萍 | 劉霈真
  • 以色彩開始新的一年---印度色彩節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色彩裡的情感表達 | 劉霈真
  • 四十自畫像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美感就從掛上孩子的畫開始 | 劉霈真
  • 馮君藍的基督教圖像學:一種當代的詮釋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如何與孩子談畫 | 劉霈真
  • 2014台北藝術博覽會— 商品還是藝術品 | 劉霈真
  • 全球華人藝術網之網路書店 | 劉霈真
  • 2014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秋拍放大鏡 | 劉霈真
  • 家庭的美術教育 | 劉霈真
  • 偽畫大師:沃夫岡‧貝特萊奇 | 劉霈真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