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生命七步 7 Steps of Life》

自主的身體× 多彩的舞動Nina Dipla台南進階工作坊成果呈現
Dancing from out of Boundary

採訪/林珮芸(愛特簡單生活工作室)

汗水溼了又乾,乾了又濕,索幸不理會,盡情地舞蹈,享受當下的感覺。這是希臘編舞家Nina Dipla的舞蹈工作坊,刻意關掉排練場的空調,讓學員體會真正流汗的感覺,無論是台灣、日本、巴西各地的課堂都一樣。她說:「感受身體真實的感覺,無論是流汗還是流淚」。今年七月於雲門戶外舞台帶領初級工作坊學員完成成果發表,之後緊接著到日本帶領工作坊,經過兩個月後,回到台南,完成兩週的高階工作坊,才算完整了亞洲的工作。

上一回帶來個人作品《蘿莎》,同時發展新作品《生命七步7 Steps of Life》,以和平主義者魯米、阿姜查、紀伯倫等詩人的作品入舞。Nina臉色沈重地說:「這兩個月中,歐洲發生太多變化,和平的主題日益重要」,來自希臘,《蘿莎》創作背景為希臘金融風暴,而《生命七步7 Steps of Life》刻意以素人舞者為主角,希望透過舞蹈改變更多人,而非藝術圈內的小眾族群。位於台南涴莎舉辦兩週的工作坊,多數參與者是台北初階工作坊留下來的學員,無論在台北或台南,皆投入時間、熱情和承諾,跟隨Nina一起跳舞,打破過去的習性和觀念。

 

編舞家認為,《生命七步7 Steps of Life》是她個人和每一位參與者共創的連結橋樑,這段關係才剛開始,不會結束。說的是每一個人生命的起起落落,快樂與悲傷,最終以合唱及擁抱圓滿結束。針對不同國家的參與者,結尾選用的歌唱各有不同,台南版以「月亮代表我的心」和台上台下的參與者產生共鳴。主辦人梵體劇場的吳文翠分享說:「當時還選了愛妳一萬年,但考量到過度搖滾風格,可能不太適合結尾」,八月正值中秋團圓,月亮代表我的心象徵多元涵義。

Nina對於本次工作坊成果演出投入大量心力,與台北雲門劇場的寬廣空間不同,台南涴莎永華館為精緻小型劇場,容納超過三十位舞者,必須有所刪減。對此,編舞者和參與者同樣面臨兩難。《生命七步7 Steps of Life》是一齣關於邀請和擁抱的作品,希望所有人都在同一個圈圈裡,因此開放一般觀眾入席,以國際規格水準演出,但是歡迎觀眾自由樂捐,刑事不一定以金錢,也可以以鮮花、紙條、卡片等心意回饋,增加台上與台下的正向互惠溝通。

看似眾合之力完成的作品,但也是Nina對這世界的祈禱和祝福,她說:「離開台北之後,我去了日本,也回了巴黎,關於歐洲負面新聞的畫面,沒有刻意但已經深深入植我的腦中,參與的亞洲學員並沒有這些經歷,對他們來說,享受跳舞才是最重要的,我看到了他們的改變。這個作品說的是一個哲學的概念,距離我的標準還很遙遠,但是已經是個好的開始,並且正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此外,Nina送給學員們的禮物是,為他們準備一套來自巴黎的美麗絲質舞衣,讓雖然沒有豐富舞蹈經驗的素人,穿上特別的舞衣後,也能感受到尊貴和自信。每一套五顏六色的舞衣娥娜多姿,繽紛五彩,獨一無二,如同《生命七步7 Steps of Life》和參與者沒說出來的秘密。【自主的身體× 多彩的舞動Nina Dipla台南進階工作坊】舞台上看似自然成型,情感表露,但是舞台後方,卻是集結無數人的用心和付出。本週末下午四點,正式發表,地點於台南涴莎藝術展演中心永華館。自由入席,隨喜付費(不拘型式),歡迎參加一場關於愛與祝福的儀式,分享與禮物的感動!

 

Nina Dipla肢體創作進階工作坊@台南涴莎藝術展演中心永華館

20160728~0812 工作坊暨《7 Steps of Life-生命七步》排練
20160813 (16:00~17:30) 正式呈現

作品介紹

"7 STEPS OF LIFE" 生命七步

Let's Dance For Peace Taiwan.

Let's dance, sing play and find more love in our life. We need to work for it and educate our selfs and children how to love and respect each other, even if we have different religion, color, culture... Thank you all . Nina Dipla

“Actually <7 steps of Life> it's a life philosophy. It's a pretext to bring people together, with the hope that we can create a better and more positive world. We need to create a new language , getting closer to our heart and discover the treasure that each one of us have inside.
The focus of the creation is not the ‘Technique’ or a ‘spectacular show’ ... but more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and the healing we can feel through dancing together, singing, poetry and walk.” by Nina Dipla
「《7 Steps of Life - 生命七步》是一種生命哲學。它是一個憑藉,讓人們凝聚在一起,懷抱著希望,創造一個更美好、更正向的世界。我們需要創造一種新語言,以趨近我們的心靈、發現每個人內在所藴涵的寶藏。此創作的核心價值不在於「技巧」或「華麗演出」...而是一種療癒蛻變過程,通過一起舞動、吟唱、詩歌、步行之中我們彼此感受更為貼近。」


其他文章
  • 北京下一個798,西什庫31號文創園 | 林珮芸
  • 北上廣依然相信文創 中國現階段文創產業與服務輸出 | 林珮芸
  • 美術館中的商場-北京官舍的營銷策略 | 林珮芸
  • 中國的全民藝術家 齊白石 | 林珮芸
  • 跨界繪畫的勝利 2016上海佳士德秋拍 | 林珮芸
  • 北京Art China聯抉第十九屆北京藝術博覽會 | 林珮芸
  • 國際駐村的養分補充與失根斷裂 | 林珮芸
  • 《生命七步 7 Steps of Life》 | 林珮芸
  • 台灣設計專訪澳洲策展人Annie Ivanaova | 林珮芸
  • 日本墨象大師 - 松田朴傳 | 林珮芸
  • 一針一線 縫進青春韌性 台灣珠繡藝術家李政諺 | 林珮芸
  • 尼娜.蒂帕拉(Nina Dipla)作品《蘿莎》 | 林珮芸
  • 2016 Nina Dipla肢體創作工作坊計劃 | 林珮芸
  • 「女性‧社會‧主體─張李德和暨台灣女性藝術展」 | 林珮芸
  • 藝術金融 投資前的準備-關於AAA美國鑑價師協會 | 林珮芸
  • 獨立音樂在台南 P Festival 鋼琴音樂節 | 林珮芸
  • 中國正在看X來吃芭娜娜 蕭壟文化園區迷你國際展 | 林珮芸
  • 生猛台灣力 海稻米的土地故事=太陽的孩子 | 林珮芸
  • 37年老牌美國紐約國際藝術博覽會 | 林珮芸
  • 印象派大師竇加 女體的動靜(穿脫)之間 | 林珮芸
  • 繽紛、混搭、倫敦Art 15 London | 林珮芸
  • 藝術家在現場 身體行為藝術Marina | 林珮芸
  • 日常設計 走進生活的柳宗理 | 林珮芸
  • 繽紛的倫敦【Art 15 London 倫敦藝博會 | 林珮芸
  • 浮華世界的文明與枷鎖 視覺藝術周慶輝「人的莊園」 | 林珮芸
  • 策展是藝術空間的靈魂 | 林珮芸
  • 台南在地藝術家 下一輪藝廊浪淘砂 | 林珮芸
  • 評 關渡美術館 如前所述──艾雷可.薛普利個展 | 林珮芸
  • 跨越界線 藝術的「在」與「不在」 | 林珮芸
  • 《北歐南島,生活舞蹈》從挪威奧斯陸跳舞到臺南府城 | 林珮芸
  • 用藝術解決問題 專訪英國藝術家暨策展人-時代的觸角 | 林珮芸
  • 閱讀時光 書店地圖= 專訪 微電影「書店裡的影像詩 | 林珮芸
  • 博物館品牌建構-重新定義21世紀的博物館 | 林珮芸
  • 插畫旅行看世界- 專訪插畫家徐至宏(Hom) | 林珮芸
  • 古蹟光感老建築 文創熱門潮市集 【風神廟旅人市集】 | 林珮芸
  • 風起雲湧 網路世代崛起的微電影導演 | 林珮芸
  • 國家電影中心的「未來想像」 | 林珮芸
  • 京劇 X電影 X表演 台北藝穗節 三岔口 | 林珮芸
  • 用漫畫勾勒創意的世界 專訪丹麥動畫學校 Peter | 林珮芸
  • 一個包 一片天-專訪「皮康設計工作室 | 林珮芸
  • 異鄉人的電影美學 新加坡導演 林毅煒 | 林珮芸
  • 從台南海邊長成的生活藝術家 專訪台南佳里 小木作 | 林珮芸
  • 台灣修復 瑞典發光- 帶著門神去旅行 | 林珮芸
  • 韓國文創和企業沒告訴你的事 專訪頑石創意 | 林珮芸
  • 文創復興小鎮- 專訪「天空的院子」創辦人何培鈞 | 林珮芸
  • 移動閱讀以人為本-全球華人閱讀社群網 | 林珮芸
  • 大稻埕老屋改建設計工作室 | 林珮芸
  • 青年富豪新標地-「第一屆矽谷當代藝術覽會」 | 林珮芸
  • Hi, Taiwan, 愛台灣-用攝影看見台灣 | 林珮芸
  • 聽小樹唱歌 國立歷史博物館-徐冰「木林森計畫」 | 林珮芸
  • 出版業的暗夜微光 手工書孵育者「芬號500」 | 林珮芸
  • 2013台北美術獎首獎,黃博志【500棵檸檬樹】 | 林珮芸
  • 看見台灣的顏色-學學台灣文化色彩網站 | 林珮芸
  • 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大展覽 | 林珮芸
  • 亞馬遜書店跨足藝術拍賣市場 | 林珮芸
  • 時間雕刻者-歲月/照堂 1959-2013 | 林珮芸
  • 從粉絲到藏家 林宗範另類的藝術經營之路 | 林珮芸
  • 電子書背後的無限商機 | 林珮芸
  • 藝文空間的經營與管理-以老屋改建為案例(下) | 林珮芸
  • 世紀末焦慮 用寫作找到安心的路-專訪作家何致和 | 林珮芸
  • 來自紐約的傳奇舞蹈大師 Eliot Feld | 林珮芸
  • 不一樣的旅行-花蓮文化創意園區 藝文空間案例 | 林珮芸
  • 藝文空間的經營與管理-以宇禾空間設計 老屋改建為案 | 林珮芸
  • 以朱銘美術館做為台灣發展文創產業的典範 | 林珮芸
  • 喬治布希總統圖書館-小而美的總統紀念館 | 林珮芸
  • 文創與產業之間的距離-專訪普拉爵執行長薛良凱 | 林珮芸
  • 博物館是門好生意 專訪林志峰 | 林珮芸
  • 臺灣舞孃,臺灣的故事 | 林珮芸
  • 超越價值的藝術-專訪安德昇拍賣創辦人林珊旭 | 林珮芸
  • 設計師同學會-專訪品展發行創辦人林飛比 | 林珮芸
  • 當藝術與企業之間的媒婆—專訪新竹物流社會企業執行長 | 林珮芸
  • 不妥協的史詩策展--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年大展 | 林珮芸
  • 閱讀經濟學—電子書你看了沒? | 林珮芸
  • 相信.想像-2013杜拜藝博會Art Dubai | 林珮芸
  • 一桌二椅的神話 | 林珮芸
  • 橫越地圖的世紀詠嘆調-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杜納德•金 | 林珮芸
  • 一隻法國來的貓-漫畫家高大衛專訪 | 林珮芸
  • 2012關渡藝術節簡單的舞蹈美學 | 林珮芸
  • 將藝術收藏視為生活品味-日本森林美術館 | 林珮芸
  • 台灣的京都—北投老旅館文創新概念 | 林珮芸
  • 居家,決定人生的價值—專訪日本建築師高橋修一 | 林珮芸
  • 讓風穿透建築的藝術家--日本建築師柳澤孝彥 | 林珮芸
  • 《臺灣舞孃》下一個太陽劇團? | 林珮芸
  • 真跡真的重要嗎?偽畫成為拍賣市場的娛樂話題 | 林珮芸
  • 極地教我的事—視覺藝術家崔廣宇與攝影家星野道夫 | 林珮芸
  • 獨立設計師運動新浪潮- Indie Designer Movement | 林珮芸
  • 乘著科技旅行,但需要真實感動-Google Art Project | 林珮芸
  • 2012國際劇場藝術節—英國楊維克劇團【卡夫卡的猴子】 | 林珮芸
  • 婚姻中的默契與幽默--韓國愛情輕喜劇《離婚》《不離婚》 | 林珮芸
  • 透支的,還是永續的文化空間? | 林珮芸
  • 劇場版「蝸牛食堂」美味上菜—萬華劇團《幸福的味》 | 林珮芸
  • 文學劇場【明天的這裡會有黎明嗎?】 舞蹈空間舞團 藝術總監–平珩專訪 | 林珮芸
  • 2012年全球藝術盛事—倫敦奧運藝術節 | 林珮芸
  • 創意寶盒-全球最大手工藝品市集 | 林珮芸
  • 龍騰福躍‧用藝術洗滌心靈與生活 | 林珮芸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