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我問你問他問我─「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在台北」下

 

草食性的異境

從向京把這匹白馬命名為「這個世界會好嗎?」開始,(圖11)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方向。這個靈感來自以死殉情的梁濟和投身反清革命的梁漱溟父子,將這句話作為一次簡短卻成為歷史洪流其一的訣別重點。此次展覽,向京藉由這匹白馬的形象舉止向觀者提出這個無時無刻都在迴盪的問句:這個世界會好嗎?

這是一匹沒有馬鞍的白馬,牠可以自由地選擇該往哪裡走,但在擁有自由的前提之下,牠卻選擇往回看。牠擁有相當好的體魄條件,但連這樣好條件的馬都回頭詢問來者這個世界會好嗎,等於是一種再度打擊。

另外一個特別的作品是〈行者〉,(圖12)在進入二樓的銜接中便可那段刻意露出的那段尾巴,二樓展間等於是一個未知的存在,但眼前有了線索,而當觀眾循著尾巴探進,赫然發現原形是一條粗大的蛇。向京眼中的世界就是這樣處在好壞之間,蛇做為一個亦正亦邪的角色,印象凶狠卻滿身自然的翠綠,向京利用這樣衝突的圖騰製造出兩個樓層中不同空間的隱密與未知。

       

(圖11:〈異境─這個世界會好嗎?〉,翻拍現場)                      (圖12:〈異境─行者〉,翻拍現場)

 

其他像是白羊〈異境─先知〉、巨大白象〈異境─白銀時代〉、海獅、海象、海狗組成的〈異境─唯岸是處〉,與揉合馬、鹿、狗為一體的〈異境─不損獸〉等「異境」系列的作品,(圖13-16)都是一系列草食性、溫和、無威脅的形象。從此可見,雖然前面用蛇表達出從不信任到信任的過程,但直到展間後,才真正認知到向京其實還是偏向世界是好的。向京喜歡透過動物的角度反思人類的生存情境,只有當雕塑作品引起觀者共鳴,讓觀者認同自己是該作品,才能轉而用這些作品的眼光看這個世界。

        

(圖13:〈異境─先知〉,翻拍現場)                             (圖14:〈異境─白銀時代〉,翻拍現場)

        

(圖15:〈異境─唯岸是處〉,翻拍現場)                                       (圖16:〈異境─不損獸〉,翻拍現場)

 

凡人並不凡

向京的「凡人系列」以雜技團為表現主體,卻將這麼一群「不凡」的人命名為「凡人」,用了一般人常刻意忽略事物的作為作開端,迫使這些人在平凡的狀態中看到真實的「不平凡」。

〈凡人─無限柱〉被放置在展場首當其衝之位,是「凡人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圖17、18)導覽指出:向京針對當代藝術館的展區空間,量身複製了該作品的一段,橫亙在一二樓之間,僅以透明玻璃為隔板,造型也從原作的十個人增加到十五個人。

這十五個人身形、姿態、造型幾近雷同,但唯一不同的卻是表情。當所有條件都處在相同的前提下,格外的不同就會相當突出。個體造就群體,但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時,個人要服從大局,以集體利益為重,必要時為了集體利益還要放棄或犧牲個人利益。群體合作可以成為一股力量,但大多數時候,群體衍生出來的卻是暴力。

                   

(圖17:〈凡人─無限柱〉,翻拍現場)                  (圖18:〈凡人─無限柱〉,翻拍現場)

 

其餘「凡人」系列的作品都集中在二樓盡頭的展間裡,就像是走進一個攤位式的馬戲團。當人體被奇異的扭轉,這樣痛苦的結果居然成為一種展示。身為廣大世界裡的個體,有多少「不得不」的辛酸?(圖19)

    

(圖19來源http://www.mocataipei.org.tw )

 

向京扭曲了這些雜技團員的身體,就像某種程度地暗示這個世界也已經遭到這樣的扭曲,但造成這些扭曲的人卻得擺出笑容,儘管身上正承受著痛苦。

二樓展間多是「凡人」系列和「異境」系列,在動物與人的相處關係中,更多的是感情。向京曾經指出:「世界上最純粹的感情,就是動物的感情。」「異境」系列以動物的形體,承載一種內在的本質,藉由動物順從的既定形象,展現人性中的自然和純真,同時也道出人類在社會中遭到刻意折磨或遮蔽的必經過程。

雕塑的折射語言

另外一個較特別的作品是作為窺視的少女〈盡頭〉,(圖20-22)窺視本身往往悖離道德觀,卻能發覺被窺視者最真實的一面。五件〈盡頭〉錯落在展場中,適時地打斷觀者的思緒,向京運用這件公共藝術性質濃厚的作品為引,拉著觀者一起看她所看見的,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清這個事實。

向京直言自己是一個悲觀性格取向的藝術家,也因此,她的作品總透露著憂愁、痛苦的身體感知。看向京的作品,多用不具重量的玻璃纖維為主體,再不厭其煩地塗抹顏料上色,讓一層一層的色彩賦予作品更豐富的肌理,色彩本身同時也更能呈現肉身的脆弱。

「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在台北」一展聚焦向京《全裸》、《凡人》與《意境》三個系列共24件的作品,從人從動物的立場同時出發,提出一個對未來的質疑與渴望。初見向京的作品,可輕易感受到其細膩的藝術語言,再細看之,顏料在玻璃纖維之上層層堆疊,在微光的展間中,反透出深具女性溫潤的光澤與亮度。向京的作品同時具有時代的速度感,在三系列的採置與對照之下,共同向觀者展現她對於這個世界的反思。

          

(圖20:〈盡頭〉,翻拍現場)                                        (圖21:〈盡頭〉,翻拍現場)                      (圖22:〈盡頭〉,翻拍現場)

 

參考資料:

〈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在台北〉展覽手冊

MOCA TAIPEI 台北當代藝術館─作品簡介

http://www.mocataipei.org.tw/blog

聯合新聞網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470581


其他文章
  • 全民藝術,從「字」出發 | 巧翎
  • 音樂,不是寫歌寫詞就好了 | 巧翎
  • 技術與藝術的拉鋸戰─文化部流行音樂認證制度(下) | 巧翎
  • 技術與藝術的拉鋸戰─文化部流行音樂認證制度(上) | 巧翎
  • 何去何從的古蹟?那些資金與行銷改善不了的事 | 巧翎
  • 人生如戲,雖落猶榮─黃俊卿的內臺戲人生 | 巧翎
  • 淺析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 | 巧翎
  • 藝術拍賣的三點共構 | 巧翎
  • 無形資產‧無限商機─淺談創投前進文創產業的趨勢 | 巧翎
  • 臺灣紀錄片的國際育成之路 | 巧翎
  • 淺談書法藝術之感性抒發 | 巧翎
  • 臺中的文創育成之路 | 巧翎
  • 文創的跨界整合─談文創園區的複合式經營現況 | 巧翎
  • 遍地開花的文創園區 | 巧翎
  • 城市最美的一隅─淺談老屋新生 | 巧翎
  • 高規格「文化」還是「典禮」?淺談金曲25 | 巧翎
  • 臺灣的文化母國之路─談《冰毒》的成功 | 巧翎
  • 換湯不換藥?!淺談師大商圈的文藝復興 | 巧翎
  • 一襲以生命鑄成的長衫─一代詩人周夢蝶 | 巧翎
  • 官不逼,民不反─淺談《白米炸彈客》 | 巧翎
  • 要立不要利!要破不要迫!─淺談兩報停刊風波 | 巧翎
  • 《天注定》的現實?! | 巧翎
  • 全球挺文創-草悟道產業嘉年華,我們看到什麼!? | 巧翎
  • 文創前哨戰─寫在產業嘉年華之前 | 巧翎
  • 集什麼集?文創市集趴趴GO | 巧翎
  • 古蹟的新舊交替─以臺中刑務所演武場為例 | 巧翎
  • 《超級奶爸》行不行 | 巧翎
  • 街貓的療癒商機─吳毅平攝影展 | 巧翎
  • 藝術投資停看聽 | 巧翎
  • 武藝?武意?評《一代宗師》 | 巧翎
  • 今年的臺北很「誠品」 | 巧翎
  • 臺中的「爵」對指標?!淺談臺中爵士音樂節的隱憂 | 巧翎
  • 中國當代藝術在台灣─這個世界會好嗎 | 巧翎
  • 搬家了!離開我多年經營的心血 | 巧翎
  • 與繩共舞─杜菁蘭個展〈曖魅之身〉 | 巧翎
  • 我問你問他問我─「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在台北」下 | 巧翎
  • 我問你問他問我─「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在台北」上 | 巧翎
  • 你就是我的主角─談文創商店街 | 巧翎
  • 談《我可能不會愛你》的雙贏 | 巧翎
  • 科技改變藝術-更貼近生活 | 巧翎
  • 那些年的華語影壇盛事? 寫在金馬50之前 | 巧翎
  • 「刺」文化─談周美玲《刺青》的二元對立 | 巧翎
  • 你甄嬛了嗎?從《後宮甄嬛傳》看臺灣文創的窘境 | 巧翎
  • 商業和娛樂的共舞:《中國好聲音》 | 巧翎
  • 找說故事的顏色—《不能沒有你》的黑白社會 | 巧翎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