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集什麼集?文創市集趴趴GO

 

由錦江堂文教基金會主辦,全球華人藝術網承辦,為期八天的文創親子嘉年華活動,在2014年打起第一波文創新氣象。

全球華人藝術網經營文創商店街行之有年,起初的發想是想先整合網路平台的資訊,讓文創新貴得以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接著進行到實體通路的操作。藉由零風險的虛擬商店模式起步,發展到實體店面,創造出雙贏的獲利局面,最後再參與社區營造,完成由虛到實的臺灣文創新風貌。為了有效達成該目標,錦江堂文教基金會及全球華人藝術網透過文創親子嘉年華,廣邀各路手創新血,齊力打造臺中又一段的文創風貌。

草悟道北起自然科學博物館、南至美術園道,儼然是文化藝術的集結地。此次活動以傳統部落的方式規劃,簡單兩張桌子就可自成一個攤位,上面的故事則由這些承租夢想的年輕人自行書寫。

 

創意市集in Taiwan

自2004年起,臺灣各地陸續出現許多創意市集活動,成為各類型藝術創作者的夢想舞台,屬於創意市集獨特的臺灣新興藝文「聚落」也逐漸發展。市集的出現鼓勵不少對創作有興趣的人前進參與這場盛會,其發展重點可從2006年至2007上半年的興盛期窺見一斑,但從2008年起,有些創意市集陸續停辦,自創品牌的手工藝創作者也面臨了挑戰。

不同於國外的創意市集,其發展來自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臺灣的創意市集則是以空降的方式,由民間團體發起,依靠一股由下至上的方式帶動,發展的時間雖然很短暫,但擴張速度卻相當迅速,相較於國外就顯得過於表面及沒有穩定的根基,但這樣的市集對手工藝創作者而言仍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舞台。

雖然各地的市集產業正面臨逐漸縮小的趨勢,但同時也以一種更為集中的方式在發展。但隨著這股風潮的日漸蓬勃,許多創作者躍躍欲試,更多相關單位也搶著加入,導致臺灣創意市集在短時間內以不同的形式大量出現,但同時也將創意市集最初的感動與單純消耗的更平淡。

創意市集的手作感動

由於現代人多元的美學觀,使大眾容易接受多樣化的藝文活動與呈現方式。創意市集的出現即是個人化與生活美感的雙重呈現,也因為市集中所陳列的皆為創作者的個人生活風格,有別於資本主義的大量仿造,這種強調「手作」的感動也成為創意市集中最引人注目的特點。

從攤位的經營者年齡分布中可見,已有許多年輕創作者選擇以創意市集做為其事業的起點或發表自己創作的小品途徑。創意市集演繹了小型創意產業的發展潛力,同時呈現出「生活美感」和「個人風格」,更強調藝術的生活化。舉辦地可以是公園或街頭,這些創意工作者展售的商品盡是生活用品,加上一點點巧思和創意,立刻帶給參與者多重的驚喜。

創意市集的市場隱憂

隨著創意市集的風潮漸起,吸引了不少相關單位加入舉辦的行列,將活動的內容擴展到更多領域。但這樣一窩蜂的密集加工卻也動盪了市集本身的品質,導致有些市集因為經不起市場考驗而面臨停辦、有些則迫於經費無法經營。不同的主辦單位因本身擁有相異的性質與背景,衍伸出不同的經營特色,逐漸形塑出創意市集的多樣面貌。但若遇到沒有明確舉辦理念的經營單位,將創意市集視為吸引人潮的工具,此舉即在浪費、消費創意市集。

其次,仔細看過幾個較具代表性的創意市集,雖然商品多為自創品牌,但是商品屬性較為雷同,彼此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且創意市集本身性質差異性不高,並沒有融入當地文化的特色,造成同一群攤位在不同的創意市集設攤的情況,失去創意市集原本該有的地方文化創意特色。

接著,臺灣目前的創意市集產業未臻成熟,市集往往沒有固定的地點、時間和可供遮蔽的室內空間。許多創意市集臨時喊卡的原因多是天氣因素,這些都會造成創作者的損失。加上媒體過度地將創意市集渲染成淘金窩,讓許多並非秉持創作本意的人進駐,也會破壞創意市集的氛圍。

 

過去傳統的媒介往往忽視年輕人的創作,創意市集對年輕手工藝創作者而言,不僅是一個嶄露頭角的舞台,且其自身的境界也已從過去邊緣、小眾的發想,蛻變至一個能夠受到公部門重視的場域,更可視為年輕人向傳統制式化的反動方式。手工藝創作者的自主性明顯成長,同時強調滿足、成就感等情感回饋,在許多人逐漸將創意市集視為生活的一部份時,這些創作者的作品即融入了生活。

創意市集同時具有文化和商業的內涵,但對這些創作者而言,創作是工作也是生活,這些陳列的是商品也是作品。儘管創意市集這個空間是為了販售商品而存在,但創作者獨一無二的作品,有效降低了商業的比重,才能打造出這些創意聚集之地的想像。

       

       

  

  

 

(圖1-5來源:作者攝於現場)


其他文章
  • 全民藝術,從「字」出發 | 巧翎
  • 音樂,不是寫歌寫詞就好了 | 巧翎
  • 技術與藝術的拉鋸戰─文化部流行音樂認證制度(下) | 巧翎
  • 技術與藝術的拉鋸戰─文化部流行音樂認證制度(上) | 巧翎
  • 何去何從的古蹟?那些資金與行銷改善不了的事 | 巧翎
  • 人生如戲,雖落猶榮─黃俊卿的內臺戲人生 | 巧翎
  • 淺析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 | 巧翎
  • 藝術拍賣的三點共構 | 巧翎
  • 無形資產‧無限商機─淺談創投前進文創產業的趨勢 | 巧翎
  • 臺灣紀錄片的國際育成之路 | 巧翎
  • 淺談書法藝術之感性抒發 | 巧翎
  • 臺中的文創育成之路 | 巧翎
  • 文創的跨界整合─談文創園區的複合式經營現況 | 巧翎
  • 遍地開花的文創園區 | 巧翎
  • 城市最美的一隅─淺談老屋新生 | 巧翎
  • 高規格「文化」還是「典禮」?淺談金曲25 | 巧翎
  • 臺灣的文化母國之路─談《冰毒》的成功 | 巧翎
  • 換湯不換藥?!淺談師大商圈的文藝復興 | 巧翎
  • 一襲以生命鑄成的長衫─一代詩人周夢蝶 | 巧翎
  • 官不逼,民不反─淺談《白米炸彈客》 | 巧翎
  • 要立不要利!要破不要迫!─淺談兩報停刊風波 | 巧翎
  • 《天注定》的現實?! | 巧翎
  • 全球挺文創-草悟道產業嘉年華,我們看到什麼!? | 巧翎
  • 文創前哨戰─寫在產業嘉年華之前 | 巧翎
  • 集什麼集?文創市集趴趴GO | 巧翎
  • 古蹟的新舊交替─以臺中刑務所演武場為例 | 巧翎
  • 《超級奶爸》行不行 | 巧翎
  • 街貓的療癒商機─吳毅平攝影展 | 巧翎
  • 藝術投資停看聽 | 巧翎
  • 武藝?武意?評《一代宗師》 | 巧翎
  • 今年的臺北很「誠品」 | 巧翎
  • 臺中的「爵」對指標?!淺談臺中爵士音樂節的隱憂 | 巧翎
  • 中國當代藝術在台灣─這個世界會好嗎 | 巧翎
  • 搬家了!離開我多年經營的心血 | 巧翎
  • 與繩共舞─杜菁蘭個展〈曖魅之身〉 | 巧翎
  • 我問你問他問我─「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在台北」下 | 巧翎
  • 我問你問他問我─「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在台北」上 | 巧翎
  • 你就是我的主角─談文創商店街 | 巧翎
  • 談《我可能不會愛你》的雙贏 | 巧翎
  • 科技改變藝術-更貼近生活 | 巧翎
  • 那些年的華語影壇盛事? 寫在金馬50之前 | 巧翎
  • 「刺」文化─談周美玲《刺青》的二元對立 | 巧翎
  • 你甄嬛了嗎?從《後宮甄嬛傳》看臺灣文創的窘境 | 巧翎
  • 商業和娛樂的共舞:《中國好聲音》 | 巧翎
  • 找說故事的顏色—《不能沒有你》的黑白社會 | 巧翎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