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談《我可能不會愛你》的雙贏

 

我的「大仁哥」在哪裡?

你可能在第47屆金鐘獎時對一舉奪下七項大獎的《我可能不會愛你》很陌生,(圖1)但是你絕對不陌生的是,周遭的女孩突然開始嚮往擁有一個「大仁哥」。

《我可能不會愛你》以職場上有成就的女性為出發點,在步調迅速的都會裡,萌芽一段輕鬆的愛情。編劇徐譽庭在都會愛情的文化中生成《我可能不會愛你》,並藉由貼近時下男女生活的語句作為媒合,吸引觀眾進入劇情,進入一個柔軟的置入性行銷圈。徐譽庭讓劇本成為都會文化的溫床,藉由完善的一連串行銷,讓該劇成功地為都會文化發展產值。

(圖1來源www.nownews.com )

 

好的劇本是戲劇成功的一半

《我可能不會愛你》的成功,象徵臺灣偶像劇已經試圖拋棄大眾偶像劇的老套模式,像是富家男愛上貧窮女,像是車禍、癌症、失憶的橋段,《我可能不會愛你》跳脫其它臺製偶像劇的既有設定,把男女主角設定成中產階級(男主角是航空業督導、女主角是鞋業北區區長),接著又用嶄新名詞如「初老症」、「熟女魅力條款」貫穿全劇,營造出一種彷彿故事就在生活中的感覺。徐譽庭寫出一連串細膩的口白與過場,加上典型化的角色,簡簡單單將戲劇張力緊扣觀眾熟悉不過的都會生活中,觀眾可以透過劇中人物反思自己的愛情觀,從而引發觀眾共鳴。初步建立「迷」的現象。

「迷」現象的首要條件是引發觀眾共鳴,在議題設定方面,作為一個大眾媒介,要了解大眾媒介對於公眾的可能效果。媒介對某事件的報導,相對地會影響公眾對此事件的關注程度與看法。所以《我可能不會愛你》鎖定了以下閱聽族群和議題:30歲左右的都會女性認同、男女之中純友誼的可能性。

初老症狀第二條  一堆人喊你某某哥、某某姐,而你很想叫他們……閉嘴!(圖2)

當妳被搭訕而沾沾自喜時,忽然一個同事出聲:「XX姐!」而妳不想回頭承認的有感而發。

熟女魅力第五條  不再是別人的書籤,而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圖3)

都會女性嚮往的自主、獨特、價值,不過簡單兩句話。

我不反對你叫你的三十歲初老,不過我的三十歲叫人生的高潮!代表我終於遠離了傻不楞登、幼稚無知、荷包扁扁、老是被男人騙的智障歲月。

PS:我不需要祝福,因為我本人就是上天帶給這個世界的禮物。

都會女性戰勝一切的自信,沒有男人也可以過的很好!

               

(圖2來源wyiewong.pixnet.net )                                             (圖3來源:mushroombaby.pixnet.net )

 

我是程又青,我在找我的李大仁

《我可能不會愛你》一開始的發想並不是以收視率作唯一目標,與其它臺製偶像劇把收視族群聚攏在青少年不同,《我可能不會愛你》反而將收視族群鎖定在「輕熟女」,同時修正臺製戲劇總是以收視率決定劇本走向的惡習,輔以更細膩的商業合作,例如戲劇中的置入性行銷。看過《我可能不會愛你》的人應該對臺灣啤酒不陌生,(圖4)工作上遇到委屈,就想找另一個人來陪著喝臺灣啤酒;到了倆人的熟悉燒烤店,老闆第一手奉上臺灣啤酒;就連男主角外調新加坡,冒著迷路的危險也要在異鄉找到那一瓶臺灣啤酒。臺灣啤酒是男女主角互訴苦衷的「默契」,是紓解「鄉愁」的飲品,是比朋友更親的商品。

其他像是女主角下班在家配戴的木框眼鏡(圖5)、男主角送給女主角的方頭獅飾品也成為熱門的周邊商品(圖6),《我可能不會愛你》把女主角程又青成功的職場女性形象塑造的相當成功,讓觀眾希望藉由配戴她使用過的飾品、衣服、鞋子等外在物件,以求成為那樣的她,那樣的形象。

另外,在社群網頁的經營上,藉由連結劇情來引起共鳴,就算戲下檔後還是持續進行相關議題的交流,例如「尋找你身邊的李大仁」,讓粉絲去挖掘大仁街、大仁國小等相關景物,維持一定的關注。《我可能不會愛你》將戲劇當作藝術品,從裡到外成功地將這部戲劇打造成「品牌」。(圖7)

                         

(圖4來源i.mtime.com )                                                           (圖5來源:goods.ruten.com.tw )

                                 

(圖6來源:www.nownews.com )                                                  (圖7來源:《我可能不會愛你》粉絲專頁 )

 

經營劇本,行銷議題,創造雙贏

當「文化成為一種消費,消費成為一種文化」的現象產生,從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計畫」中明顯看出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急迫重視。在電視成為時下最普及的大眾傳播媒介時,《我可能不會愛你》以劇本為軸心,成功塑造出一個在都會裡發生的愛情故事(時事),在情節和台詞方面成功吸引觀眾進入生活化的劇情,讓該劇成為觀眾的情緒出口和社交話題,進而產生了一批文化產業最重要的推手─迷。

臺灣的文創產業能量強大,但在投資緊縮與政府限制置入性行銷相關法令的情況下,製作預算低廉,製作品質不佳,造成成本較低的談話性節目與通告藝人不斷出現。近年來,臺灣電視圈大批人才出走中國,讓臺製偶像劇趁機利用「包裝」手法開始捧紅新一代的偶像明星和行銷周邊商品,(圖8、9)甚至轉賣到中國、東南亞等國家,成為行銷臺灣的一大功臣。但是,臺灣的影視娛樂產業真的可以只靠偶像劇的外銷滿足嗎?政府應思考的是如何輔以更完善的照顧政策和開放置入性行銷的相關門檻,讓這些戲劇人才能繼續在臺灣製作更有創意的文本。臺灣其實具有相當可觀的文創潛力,但如果留不住人才,又只把市場的出路限制在臺灣,《我可能不會愛你》只會變成《我根本不會雙贏》。

                          

(圖8來源:blog.xuite.net )                                                           (圖9來源:ent.sina.com.cn )


其他文章
  • 全民藝術,從「字」出發 | 巧翎
  • 音樂,不是寫歌寫詞就好了 | 巧翎
  • 技術與藝術的拉鋸戰─文化部流行音樂認證制度(下) | 巧翎
  • 技術與藝術的拉鋸戰─文化部流行音樂認證制度(上) | 巧翎
  • 何去何從的古蹟?那些資金與行銷改善不了的事 | 巧翎
  • 人生如戲,雖落猶榮─黃俊卿的內臺戲人生 | 巧翎
  • 淺析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 | 巧翎
  • 藝術拍賣的三點共構 | 巧翎
  • 無形資產‧無限商機─淺談創投前進文創產業的趨勢 | 巧翎
  • 臺灣紀錄片的國際育成之路 | 巧翎
  • 淺談書法藝術之感性抒發 | 巧翎
  • 臺中的文創育成之路 | 巧翎
  • 文創的跨界整合─談文創園區的複合式經營現況 | 巧翎
  • 遍地開花的文創園區 | 巧翎
  • 城市最美的一隅─淺談老屋新生 | 巧翎
  • 高規格「文化」還是「典禮」?淺談金曲25 | 巧翎
  • 臺灣的文化母國之路─談《冰毒》的成功 | 巧翎
  • 換湯不換藥?!淺談師大商圈的文藝復興 | 巧翎
  • 一襲以生命鑄成的長衫─一代詩人周夢蝶 | 巧翎
  • 官不逼,民不反─淺談《白米炸彈客》 | 巧翎
  • 要立不要利!要破不要迫!─淺談兩報停刊風波 | 巧翎
  • 《天注定》的現實?! | 巧翎
  • 全球挺文創-草悟道產業嘉年華,我們看到什麼!? | 巧翎
  • 文創前哨戰─寫在產業嘉年華之前 | 巧翎
  • 集什麼集?文創市集趴趴GO | 巧翎
  • 古蹟的新舊交替─以臺中刑務所演武場為例 | 巧翎
  • 《超級奶爸》行不行 | 巧翎
  • 街貓的療癒商機─吳毅平攝影展 | 巧翎
  • 藝術投資停看聽 | 巧翎
  • 武藝?武意?評《一代宗師》 | 巧翎
  • 今年的臺北很「誠品」 | 巧翎
  • 臺中的「爵」對指標?!淺談臺中爵士音樂節的隱憂 | 巧翎
  • 中國當代藝術在台灣─這個世界會好嗎 | 巧翎
  • 搬家了!離開我多年經營的心血 | 巧翎
  • 與繩共舞─杜菁蘭個展〈曖魅之身〉 | 巧翎
  • 我問你問他問我─「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在台北」下 | 巧翎
  • 我問你問他問我─「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在台北」上 | 巧翎
  • 你就是我的主角─談文創商店街 | 巧翎
  • 談《我可能不會愛你》的雙贏 | 巧翎
  • 科技改變藝術-更貼近生活 | 巧翎
  • 那些年的華語影壇盛事? 寫在金馬50之前 | 巧翎
  • 「刺」文化─談周美玲《刺青》的二元對立 | 巧翎
  • 你甄嬛了嗎?從《後宮甄嬛傳》看臺灣文創的窘境 | 巧翎
  • 商業和娛樂的共舞:《中國好聲音》 | 巧翎
  • 找說故事的顏色—《不能沒有你》的黑白社會 | 巧翎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