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你甄嬛了嗎?從《後宮甄嬛傳》看臺灣文創的窘境

 

臺灣的電視很全球化

《後宮甄嬛傳》掀起清宮劇熱潮(圖1、2),臺灣從2012年3月由文化部經費所創的公廣集團─華視重播,短短一年,兩岸三地就播出了29次,在網路平台上,點閱量甚至已有25億,難以估計收視人口。以臺灣收視率來說,就算重播了第三次,收視率依然有1.92(38萬4000人),平均收視人口將近128萬人。但是這樣的重播行為卻引發輿論爭議,大大諷刺了《公共電視法》「讓臺灣多元文化價值可以突顯,同時讓媒體之公共服務功能更加強化」的主張。

受到電視劇與原著小說熱銷的影響,業者順勢推出網路遊戲,導演鄭曉龍與總製片人曹平也推出《你沒看懂的後宮甄嬛傳》劇評專書(圖3),臺灣也出版許多講述職場的書籍。如《甄嬛教會我的36則職場生存術:職場中「周全自己」,也「周全所有人」的厚黑攻略》等書(圖4)。甚至還有所謂甄嬛體的對話方式。相關文創產值不停暴增,使《後宮甄嬛傳》成為文化創意產業重要的例子。眼看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正要起飛之際,臺灣應該要回頭審視國內影劇創作的自信及素質危機。

                             

(圖1來源:http://365jia.cn/news )                                                                      (圖2來源:http://www.books.com.tw )

                                                                

(圖3來源:http://www.books.com )                                                                     (圖4來源:http://www.books.com )   

 

臺灣影視產業主要以鄉土長壽劇和偶像劇為大宗(圖5),本土自製劇比例相對較少,秉持臺灣一向的代工產業模式,電視台直接進口美國影集、港劇、日劇、韓劇和中國劇(圖6),迫使臺灣的觀眾市場化,淪為代理宣傳的地位。臺灣政府也未有改善此現象的措施,導致業者為了降低製作成本而選擇繼續大量進口影視片,更連帶讓臺灣的影視文創持續低迷,大批人才失業、轉行或前進中國發展。

(圖5來源:http://www.104info.net )

(圖6來源:http://cottoncandyjar.pixnet.net )

 

是不是只有沒錢而已?

臺灣拍不拍的出《後宮甄嬛傳》?以臺灣現今的影劇圈現況來看,問題出在製作金額較少,成本吃緊,且沒有專業的片場,也蓋不出宮廷,拍不出歷史的氣勢,加上臺灣缺少相關人才,只肯支持有市場的劇本,這種對影視產業的認知偏誤,讓臺灣走不出屬於自己的原創立場。

從《後宮甄嬛傳》的成功,臺灣一股腦染上甄嬛毒的現況可看出,臺灣不是寫不出來,是需要量力而為,發掘有自信與市場潛力的題材,審慎企劃故事賣點與拍攝要點,才能編創主流價值。改編只是文本再創製的過程,原創才是更具質量的故事文本。臺灣再這樣下去仰賴第二階段的進口,將導致文化創意產業主要的閱聽市場逐漸遠離台灣,讀者和觀眾接受作品的場所亦不與臺灣聯繫,若干年後,臺灣就會失去文創產品的品牌和規格決定權,臺灣的角色永遠只會區就在等著進口上面。

 

臺灣供過於求的蚊子館

位於南港區的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在臺北市長郝龍斌的表示下已完成規劃開工,預計2016年底完工(圖7),2017年營運,未來除可當作國內外音樂展演場所外,也可作流行音樂的育成中心。

近年來臺灣政府積極地規劃文創相關建設,由北到南的藝文館區一字排開,有多少是為了需求而建?有多少是為了炫耀政績而建?硬體拼命蓋,軟體卻毫無著落,加上預算止步於建館,不含後續維修,讓這些號稱可以提升臺灣藝文現況的建物成為一座座蚊子館。

除了政府的蚊子館造成資源浪費,在銷售模式上,民間的文創業者延續了代工心態,走上「代工-進口」一路,從國外代理世界級商品回台銷售,結果文創產業看似蓬勃,其實是替國外業者賺錢,讓一間間的蚊子館倒成了替他人作嫁的廣告專地。

(圖7來源:http://blog.xuite.net/saibyron/blog )

 

臺灣文創的困境

臺灣業者也積極地在臺灣推動文創產業,但作法卻是不停從國外引進世界級樂團、表演、展覽,從中賺取媒合介紹的費用,卻從未想過臺灣是否也有足以站上這些藝文園區的原創文本與團體。但若是繼續把國外的世界級藝文表演活動賣進臺灣,臺灣的文創產業就永遠缺少原創,更遑論讓世界進口臺灣的文創產品,賦予臺灣文創更新的地位。

其實,臺灣有不少優秀的人才與作品,像是《賽德克‧巴萊》在國際影壇得到的盛讚(圖8)、臺灣原創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橫掃金鐘獎等其實都有不斐的成績(圖9),但只靠這些默默的一群文化藝術工作者仍不夠,臺灣曾經的優勢是MIT(Made in Taiwan),但而後的缺點也來自MIT。臺灣需要建立一套讓文化產品不斷外銷的商業模式,幫助更多好作品能夠循此一模式大量出口。

臺灣想以文創產業立國,必須積極外銷,而不是大量進口。臺灣文創市場需要的,是如何把夜市美食、風景名勝、人情況味等臺灣識別行銷全世界,而不是一味對世界宣告101大樓的高度和時尚性,搞的外國人認為臺北就是臺灣,臺灣只有101大樓。臺灣除了要積極研發、製造原創文本的溫床,更要規劃出一系列的文化行銷流程,才能擺脫文化進口國的身分。臺灣不是寫不出《後宮甄嬛傳》,臺灣需要的是可以寫出更多比《後宮甄嬛傳》優秀,更能展現臺灣識別的文本,然後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大國。

                             

(圖8來源:http://formosaner.wordpress.com/ )                                                 (圖9來源:http://www.linfairrecords.com/item )


其他文章
  • 全民藝術,從「字」出發 | 巧翎
  • 音樂,不是寫歌寫詞就好了 | 巧翎
  • 技術與藝術的拉鋸戰─文化部流行音樂認證制度(下) | 巧翎
  • 技術與藝術的拉鋸戰─文化部流行音樂認證制度(上) | 巧翎
  • 何去何從的古蹟?那些資金與行銷改善不了的事 | 巧翎
  • 人生如戲,雖落猶榮─黃俊卿的內臺戲人生 | 巧翎
  • 淺析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 | 巧翎
  • 藝術拍賣的三點共構 | 巧翎
  • 無形資產‧無限商機─淺談創投前進文創產業的趨勢 | 巧翎
  • 臺灣紀錄片的國際育成之路 | 巧翎
  • 淺談書法藝術之感性抒發 | 巧翎
  • 臺中的文創育成之路 | 巧翎
  • 文創的跨界整合─談文創園區的複合式經營現況 | 巧翎
  • 遍地開花的文創園區 | 巧翎
  • 城市最美的一隅─淺談老屋新生 | 巧翎
  • 高規格「文化」還是「典禮」?淺談金曲25 | 巧翎
  • 臺灣的文化母國之路─談《冰毒》的成功 | 巧翎
  • 換湯不換藥?!淺談師大商圈的文藝復興 | 巧翎
  • 一襲以生命鑄成的長衫─一代詩人周夢蝶 | 巧翎
  • 官不逼,民不反─淺談《白米炸彈客》 | 巧翎
  • 要立不要利!要破不要迫!─淺談兩報停刊風波 | 巧翎
  • 《天注定》的現實?! | 巧翎
  • 全球挺文創-草悟道產業嘉年華,我們看到什麼!? | 巧翎
  • 文創前哨戰─寫在產業嘉年華之前 | 巧翎
  • 集什麼集?文創市集趴趴GO | 巧翎
  • 古蹟的新舊交替─以臺中刑務所演武場為例 | 巧翎
  • 《超級奶爸》行不行 | 巧翎
  • 街貓的療癒商機─吳毅平攝影展 | 巧翎
  • 藝術投資停看聽 | 巧翎
  • 武藝?武意?評《一代宗師》 | 巧翎
  • 今年的臺北很「誠品」 | 巧翎
  • 臺中的「爵」對指標?!淺談臺中爵士音樂節的隱憂 | 巧翎
  • 中國當代藝術在台灣─這個世界會好嗎 | 巧翎
  • 搬家了!離開我多年經營的心血 | 巧翎
  • 與繩共舞─杜菁蘭個展〈曖魅之身〉 | 巧翎
  • 我問你問他問我─「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在台北」下 | 巧翎
  • 我問你問他問我─「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在台北」上 | 巧翎
  • 你就是我的主角─談文創商店街 | 巧翎
  • 談《我可能不會愛你》的雙贏 | 巧翎
  • 科技改變藝術-更貼近生活 | 巧翎
  • 那些年的華語影壇盛事? 寫在金馬50之前 | 巧翎
  • 「刺」文化─談周美玲《刺青》的二元對立 | 巧翎
  • 你甄嬛了嗎?從《後宮甄嬛傳》看臺灣文創的窘境 | 巧翎
  • 商業和娛樂的共舞:《中國好聲音》 | 巧翎
  • 找說故事的顏色—《不能沒有你》的黑白社會 | 巧翎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