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找說故事的顏色—《不能沒有你》的黑白社會

 

洪仲丘案爆發以來,肩負解密,帶來真相的監視器影帶,經還原卻出現了不可思議的黑畫面。這一段抽離現實的黑色鏡頭底下,究竟藏有如何的真相?或將成為公眾永思無解的秘密。近日,鏡頭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取代了當事人遭受的苦痛,成為舉國人民追問的焦點,這一個一時「重物於人」的現象—鏡頭無聲地說了,所謂「民意的流向」無非是靠機器操縱的現實,但這不足以構成我們深感到悲觀的最大原因。一如電影導演,膠捲經過人剪輯出的影像,經投影機放映後,同樣也能帶出另一股嶄新的議題,以引導「民意的流向」,甚至糾正法治不良的一面,企圖還以正面的顏色。

本文著手討論的作品《不能沒有你》就是一個真實的例子。導演戴立忍試圖藉影片,找出說故事的顏色,儘管他曾經謙虛地坦承:「我找不到說這故事的顏色。」但本文將指出,其實他已經找到了顏色。猶如遭受蒙蔽的鏡頭,只要流進一點的光,也能讓原本的黑變成不同的色彩,使得眼睛看得更仔細。

以下,我們仔細地看看《不能沒有你》中,關鍵的一段鏡頭。

記者小碎步似地「扣答扣答」踩著高跟鞋尾隨鏡頭的方向,攝影師們手中的攝影器材,黑壓壓擠在天橋的四面,為得爭取一個最好的畫面。男子緊挨著天橋邊欄杆處,特寫捕捉到他血脈噴張的肌肉,手吊著一個稚氣的的女孩!警方聞訊趕往現場,一旦警力試圖靠近,男子便抽出另一隻在女孩身上的手臂,彷彿要脅似的,阻止警方試圖一再逼近。記者的提問首先打破了這僵持不下的局面,「先生,你為什麼要那麼委屈?有什麼委屈可以跟我們電視台說。」男子朝天大吼:「社會不公平啦!」(圖1)

(圖1來源: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9/07/post-1380.html )

 

這場取材自昔日「天橋事件」的對手戲,經戴立忍擘劃重現,成為《不能沒有你》中的令人難忘的片段。《不能沒有你》採後製的手法,將當初彩色的膠卷半成品轉成黑白映畫,膠捲中原屬灰階的細節、層次經轉化的後製過程,正式放映時,或不免遭到觀眾忽略,然而細細觀察,經不同光線產生的色差,儘管已在後製過程中,以黑白刻意地掩蓋下來,觀眾的敏銳的眼睛仍然不會停止追究,這一個從彩到黑的漸變層次。

大多的彩色電影憑賴出色、華麗的票房在商業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幾乎掩蓋了電影這一行發展的真相。退回電影製作的原點,黑、白正是最原始的顏色。

《不能沒有你》採用黑白映畫,退回原點,自外於商業片的主流之外。僅餘下明暗駁雜的高雄港都、陰雨綿綿的博愛特區、甚至還聞得到大船入港所排放的陣陣油氣,以及浪花拍擊消波塊漸在堤防邊消散的鹹味。(圖2)

黑白映畫的原始起點,營造出如同紀錄片般粗糙而坦白的效果,隨著鏡頭,跳出原本我們原本熟悉的「天橋事件」,直指影中人複雜的內心世界—男子意圖對稚女行使親權,求一個作爸爸的基本權益,卻必須得在法律面前低頭,一連串複雜的法條與公部門,切斷了二人血濃於水的原生關係。

(圖2來源:http://deching.blogspot.tw/2011/11/blog-post_20.html )

 

《不能沒有你》影中人複雜的內心世界,提醒了我們歷史從來不僅是「非黑即白」的二分論斷。

《不能沒有你》中那一段描寫高雄港都,所採用的類似紀錄片的拍攝鏡頭,則又暗合了六零年代以來,鄉土文學的寫實精神。戴立忍利用鏡頭行過王禎和、鍾理和、吳濁流、李喬、黃春明等前輩作家耕耘的道路,拍出「社會寫實」的作品。可以說,文學與電影都是歷史情境的複製與再現,同時蘊含對歷史的後設批判,彼此之間又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互文對位關係。

然而,電影與文學二者觀看的對象不同。電影看的是劇中人在天橋邊上對社會的怒吼與掙扎,至於文學,則起筆側寫了整場的「天橋事件」,這導致了二者處理手法也亦不相同。

《不能沒有你》藉由天橋邊的男子與稚女,彼此驚險的互動,突出了當法律凌駕於親情之上的可能產生的悲劇。這場悲劇,在現實生活中仍是一個化不開的死結。影中男子的李武雄和妹仔依舊是為法律孤立的弱勢,中華民國政府不承認其父女關係,遑論所有身為一個父親對女兒可行使的親權。

換言之,導演有意藉由電影《不能沒有你》的拍攝前後,意圖指出了一個沉重的社會問題,挑戰時下對政府的觀感。原本多數人以為「親情重於法治」,行政不外乎「情、理、法」;《不能沒有你》卻將觀眾導入了另一個不熟悉的情境中,造成親情與法治兩相衝突,成為異樣的 「法、理、情」次序,猶如制度殺人。

在這個制度將片中父女推往社會邊緣,在天橋上生死一瞬鏡頭中,親情與法治的兩相衝突,無疑營造了一股吸引觀眾的張力。一如色彩學上「黑白對立」的本質,為《不能沒有你》中的黑白映畫帶來新的意義,顛覆了觀眾原本的價值觀。

《不能沒有你》相當尖銳地戳破了現代社會政府與民意共存共榮的政治神話—法治/行政,在片中無非是一種黑白對立、對抗的過程。由是,導演選擇黑白來呈現「天橋事件」。若我們同意「黑白對立」的本質為構成畫面的本質,那麼,戴立忍已找到了說故事的顏色,透過攝影鏡頭帶出這個現實的黑白社會,亦隱約與今日黑畫面的監視鏡頭遙相呼應。

 

《不能沒有你》利用黑白色調的關係造成觀眾與電影的不熟悉、造成親情與法治的對立、造成政府與民意的共存危機,當中更是快速地批判過一個又一個單位和媒體,點出了法到底該不該除外人情和依法行政的矛盾。不過,這部片的確成功地為類似遭遇的弱勢家庭強力發聲,但後續媒體大篇幅的過度報導,似乎又重演起當初那些無助的眼神。(圖3)

 

(圖3來源:http://forums.chinatimes.com/showbiz/2009ghorse/movie.htm )


其他文章
  • 全民藝術,從「字」出發 | 巧翎
  • 音樂,不是寫歌寫詞就好了 | 巧翎
  • 技術與藝術的拉鋸戰─文化部流行音樂認證制度(下) | 巧翎
  • 技術與藝術的拉鋸戰─文化部流行音樂認證制度(上) | 巧翎
  • 何去何從的古蹟?那些資金與行銷改善不了的事 | 巧翎
  • 人生如戲,雖落猶榮─黃俊卿的內臺戲人生 | 巧翎
  • 淺析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 | 巧翎
  • 藝術拍賣的三點共構 | 巧翎
  • 無形資產‧無限商機─淺談創投前進文創產業的趨勢 | 巧翎
  • 臺灣紀錄片的國際育成之路 | 巧翎
  • 淺談書法藝術之感性抒發 | 巧翎
  • 臺中的文創育成之路 | 巧翎
  • 文創的跨界整合─談文創園區的複合式經營現況 | 巧翎
  • 遍地開花的文創園區 | 巧翎
  • 城市最美的一隅─淺談老屋新生 | 巧翎
  • 高規格「文化」還是「典禮」?淺談金曲25 | 巧翎
  • 臺灣的文化母國之路─談《冰毒》的成功 | 巧翎
  • 換湯不換藥?!淺談師大商圈的文藝復興 | 巧翎
  • 一襲以生命鑄成的長衫─一代詩人周夢蝶 | 巧翎
  • 官不逼,民不反─淺談《白米炸彈客》 | 巧翎
  • 要立不要利!要破不要迫!─淺談兩報停刊風波 | 巧翎
  • 《天注定》的現實?! | 巧翎
  • 全球挺文創-草悟道產業嘉年華,我們看到什麼!? | 巧翎
  • 文創前哨戰─寫在產業嘉年華之前 | 巧翎
  • 集什麼集?文創市集趴趴GO | 巧翎
  • 古蹟的新舊交替─以臺中刑務所演武場為例 | 巧翎
  • 《超級奶爸》行不行 | 巧翎
  • 街貓的療癒商機─吳毅平攝影展 | 巧翎
  • 藝術投資停看聽 | 巧翎
  • 武藝?武意?評《一代宗師》 | 巧翎
  • 今年的臺北很「誠品」 | 巧翎
  • 臺中的「爵」對指標?!淺談臺中爵士音樂節的隱憂 | 巧翎
  • 中國當代藝術在台灣─這個世界會好嗎 | 巧翎
  • 搬家了!離開我多年經營的心血 | 巧翎
  • 與繩共舞─杜菁蘭個展〈曖魅之身〉 | 巧翎
  • 我問你問他問我─「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在台北」下 | 巧翎
  • 我問你問他問我─「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在台北」上 | 巧翎
  • 你就是我的主角─談文創商店街 | 巧翎
  • 談《我可能不會愛你》的雙贏 | 巧翎
  • 科技改變藝術-更貼近生活 | 巧翎
  • 那些年的華語影壇盛事? 寫在金馬50之前 | 巧翎
  • 「刺」文化─談周美玲《刺青》的二元對立 | 巧翎
  • 你甄嬛了嗎?從《後宮甄嬛傳》看臺灣文創的窘境 | 巧翎
  • 商業和娛樂的共舞:《中國好聲音》 | 巧翎
  • 找說故事的顏色—《不能沒有你》的黑白社會 | 巧翎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