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創意決定城市未來發展─批判的觀點

撰文:David K. W. Wu

創意城市,儼然成為我國各個城市在行銷上的標語,也不斷從國際上邀請相關專家來台進行講座。圖為英國「創意城市」行銷專家Charles Landry來台講座之留影。(圖片來源:臺北村落之聲http://www.urstaipei.net/archives/4655)

 

近年來,「創意城市」(Creative Cities)儼然成為我國在城市行銷上的濫觴:從產學論壇到商展活動,不斷地出現以此當作吸引目光的標語。儘管如此,究竟什麼是「城市」?什麼是「創意」?那為什麼我們的「城市」需要「創意」?

 

 

 

 

首先,我先說個冷笑話來當作本文嚴肅討論的緩衝劑:「人類文明的現代化,即是從『人』(Mann)到『漢堡』(Bürger)的過程」。當然,「漢堡」在這裡其實並不是「漢堡」,而是「市民」(Citizen),這只是不同語言轉換之間的冷笑話。人類是群居的動物,從人類學的概括脈絡,從原始的部落到城邦,人類勞動力的積累到私有財產的凝聚─「資本」,而人類文明也出現了「市民」─具有個人財產/權利的「人」。因此,將城市當作現代化的起點,那麼如此大規模積累人類勞動力及其商品凝聚為資本的場所,正也是提供了生產及交換的市場;(或者是反過來說,正是這樣的市場提供了城市的出現)。

 

城市是積累人類勞動力及其商品凝聚為資本的場所之外,也是不斷地排除及擴張:排除了資本積累所帶來的停滯的勞動力、環境成本、債務及貧窮,到城市以外的地區,是因為在城市需要不斷地積累的龐大資本也擴張了地理空間;當然,風險及危機是城市內外的雙方都必須要承擔的。這非謹限於城鄉差距的範疇,全球化的世界體系也是如此;這也正是在資本積累及商品交換的空間會出現這樣的危機,則必須透過民主法治的審查體制─國家/政府來藉此制衡或是平衡這個不平等發展的危機,如果它是民主法治的話;否則,這個有不平等發展的危機自然就是帶來一波波「對於既有體制的不信任及其所帶來的崩潰」─這幾年的「佔領」(Occupy)、反全球化運動、及國際上的區域衝突,早已經為我們證明了。

目前仍在立法院進行「佔領」的太陽花學運,也可被視為在全球化經濟發展中,對政府長期以來強烈不信任所引發的。(圖片來源: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Sunflower_Student_Movement)

在世界另外一個角落,夾在歐盟與俄羅斯之間的烏克蘭,同樣因為對執政當局的不信任,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卻也進而引發歐盟與俄羅斯的區域衝突。(圖片來源: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Euromaidan)

 

再之,「創意」並不是天馬行空的自由發想,而是綜合了個人經驗的歸納及邏輯推理的演繹的判斷力,為主觀體驗及客觀事實之間的斷裂提出具備解釋力的論證,這需要的是科學縝密的論斷及證據而來;而其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技術的變革:蒸氣機的發明帶來了工業革命,直流電的電力系統帶來了夜間生活,而智慧型手機則帶了通訊軟體的便利性,這也同樣造成既有產業的消長──「破壞性創新」──甚至是整體社會結構的變化,在城市發展到上一段所介紹的「對於既有體制的不信任及其所帶來的崩潰」,英國在推動「創意經濟」始即試圖來解決消費性通膨的經濟問題,例如強調人才素質、工作的彈性、臨時約聘的工作機會、由外圍基金會承包政府業務等;另外則強調城市行銷、舉辦大型的會展活動、以追求小確幸的「消費經濟」到「原欲經濟」(Libidinal Economy),但依舊無法改善持續惡化的勞動條件,尤其是高學歷或是過去認為是白領勞動者也加入了廉價勞動人口的行列,甚至產生了大量勞動力的外流;還有「壟斷地租」(monopoly rent)──藉由商品美學鞏固了壟斷的機制,且哄抬土地價格以圖利資本家,同時剝奪了該土地原有的使用價值,甚至也剝奪了原來居住者的生活權利。

1999年David Fincher的《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就是一部諷刺「消費經濟」以小確幸掩蓋住社會現實的電影。(圖片來源:http://film-grab.com/)

 

 

英國批判地理學者David Harvey對全球化經濟發展的問題所提出批判,也被繪製成動畫短片在網路上散布。(圖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OP2V_np2c0)

 

總之,「創意城市」到底是什麼?我們的城市發展需要的是什麼的創意?在城市不斷地排除及擴張的不平衡發展中,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基於縝密論證的「創意」綜合判斷,既不新穎,也不時髦,就只是為了一個亙古的目的:一個謹謹維護每個人生活權利的生計機制。


其他文章
  • 空間與影像的記憶及政治 | Kuan-Wei Wu
  • Illustrate, Illuminate | Kuan-Wei Wu
  • 鳥人 | Kuan-Wei Wu
  • 露比的點心茶會:仿真甜點黏土 | Kuan-Wei Wu
  • 「異景」─虛擬地景的原貌 | Kuan-Wei Wu
  • Origins:Miguel Milló攝影展 | Kuan-Wei Wu
  • 月色如煙-Anna Suwalowska個展 | Kuan-Wei Wu
  • 鳳甲美術館─2014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鬼魂的迴返 | Kuan-Wei Wu
  • 不被看見的角落呢喃─紅字團2014-1949 | Kuan-Wei Wu
  • 驚悚電影中的暴力隱喻:鬼店、隔離島、失魂 | Kuan-Wei Wu
  • 「布希亞—攝影•密碼」個展 | Kuan-Wei Wu
  • 生物公寓 VOL.1/BIO APARTMENT | Kuan-Wei Wu
  • 舌尖上的人俎─淺談藝術中的食人文化 | Kuan-Wei Wu
  • 靠近 最遠的距離─弗萊勒個展 | Kuan-Wei Wu
  • 三月十八。太陽花 | Kuan-Wei Wu
  • 創意決定城市未來發展─批判的觀點 | Kuan-Wei Wu
  • 《啊!那不就好棒棒!─王建浩個展》 | Kuan-Wei Wu
  • 自由之火的殉難者─鄭南榕紀念館 | Kuan-Wei Wu
  • 文化陣地:大稻埕 | Kuan-Wei Wu
  • 沃瑪卡─東德社會寫實主義 | Kuan-Wei Wu
  • 走訪淡水「重建街」-「淡水藝文聚落工作室」專訪 | Kuan-Wei Wu
  • 初心‧頂真:當代工藝展 | Kuan-Wei Wu
  • “風險社會-個體化的德國當代藝術新世代” (下) | Kuan-Wei Wu
  • “風險社會-個體化的德國當代藝術新世代” (上) | Kuan-Wei Wu
  • "逆棲-都市邊緣中的對話與重建" | Kuan-Wei Wu
  • "風起"的文創 | Kuan-Wei Wu
  • “漂浪之旅-謝雪紅在瀘沽湖” | Kuan-Wei Wu
  • 失戀博物館 | Kuan-Wei Wu
  • 勳章的秩序(Orders of Ribbons) | Kuan-Wei Wu
  • 漫步在民生社區 | Kuan-Wei Wu
  • 竹圍工作室///I Want More我想要更多的 | Kuan-Wei Wu
  • 上一則 | 下一則

    文章回覆:


    湯欣曄說:

    所以如同太陽花學運的一種衝撞體制所造成的破壞,是否算是城市/國家發展創意的動能?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