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創作跨界的觀想對話:傅慶豊《臉譜》個展專訪

       當代藝術,處於人類互動日漸興盛的現代社會維度下,對生活的觀照、現象描繪亦漸難以定式規範。傅慶豊的創作風格奠基於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巴黎畫派的潮流風格上,表達異鄉人面對現實世界的失落、疏離,偶也感到苦悶,這一切的環境背景,誠如臺師大白適銘教授所言:「傅慶豊對夏卡爾、畢卡索二人畫風、思想的共鳴,勢必與此種現實經驗及文化身份上的重疊有關。」

圖一、《臉譜》個展記者會傅慶豊先生與白適銘教授、藝境畫廊主持人合照。〈圖/記者楊雅君攝圖於台北藝境畫廊。〉

 

      2015年6月5日,台北藝境畫廊邀請了藝術家傅慶豊先生、臺師大美術系白適銘教授、眾家媒體記者,舉辦了「Sign Me︱臉譜︱Portraits Métissés——傅慶豊臺北、巴黎、北京個展巡迴展」開幕記者會。傅慶豊的藝術創作已走過30個年頭,這場展覽,為積澱了七年的創作成果,現場,則透過開幕個展記者會,進行一場跨界範域藝術形態的作品觀摩,至6月底,其作品總計已有八成銷售於各收藏單位、個體,其銷售額已達預計結果的九成。

圖二、傅慶豊〈牛〉油畫作品,人首牛身的繪畫造型是藝術家的個別創造,表達現代文明環境下的人類疏離,人首似脫離於牛身,而又以圖像之銜接塊面顯示一類續定,究竟人屬於現代文明,還是自然?〈圖/來自藝境畫廊提供。〉

 

創作經驗歷程

    「Sign Me︱臉譜︱Portraits Métissés——傅慶豊臺北、巴黎、北京個展巡迴展」是藝術家傅慶豊(Alixe FU)35 年藝術創作的完整展出,在其創作歷程中三個重要的地點——臺北、巴黎、北京以不同形式作品呈現不同的藝術對話,這主要依據了三個城市的空間圖式脈絡,以個人作品展出,與群眾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對話。

    作為一位法籍華裔的畫家,傅慶豊先生於1983年舉辦首次個展,1985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而後於1987年負笈法國,1989年師從哈達,以實習生的方式,在巴黎美術學院研究石版畫。其為為臺灣80年代重要的第一個官辦大型裝置藝術展:臺北市立美術館「前衛‧裝置‧空間」參展的20名藝術家之一。自2005年開始,他來回於巴黎、台北、北京三個城市的工作室,進行個人的藝術風格鎔鑄,並開始大型雕塑的創作。至今,其藝術足跡遍布巴黎、紐約、北京、法國、日本、臺灣等地二十多次個展,其中囊括多次聯展與雙年展,包括巴黎的龐畢度中心邀請展,大皇宮「秋季沙龍」、「五月沙龍」、「青年繪畫沙龍」、以及「獨立沙龍」等。

    從2008年首次發表【Sign Me~雕塑簽名行動藝術】於巴黎Auvers sur Oise市開始的集體藝術活動,呈現參與者之間的對話塗鴉,打破“作者唯一”的以往藝術觀,這次個展無疑是其藝術行動的延續。

 

《臉譜》表現的世界

    奠基於立體派與超現實主義的風格上,對於創作,傅慶豊一直透過破壞本來的構式型態、再創造為嘗試,在反映觀看周遭現實的內在前提下,謹慎、婉轉及果斷都是創作者魔幻的手術介入,處置現代,關於物象的表述,選擇和控制之間的變形,並不粉碎任何東西,而在深處微妙改變了模樣有序的世界。

    《臉譜》系列,每一幅經由藝術手法繪製的臉,都是對於人類世界圖景的重塑,是一種透過超現實意識表達公共跨越的全新嘗試。「游移的點,散布於四周…在每一個敏銳的點上,像遊戲一般聚合、離散…。」是1987年來傅慶豊的創作自述。而《臉譜》反映的眾生世界,在年屆五旬藝術家畫筆下、巨幅展示作品系列前,充滿了創作者感察世界真實,欲表述的隱喻意義,亦如白適銘教授之言:「超現實不再是躲藏於藝術家幽暗內心的情緒潛流,或個人式的精神活動,亦非夢境的代言工具。而應透過形骸化、實體化及巨大化的過程,彰顯人類共有精神意志之價值,成為跨越有形人為障礙、人性缺陷的「巨靈」(Leviathan),藉由意識與意識的深層交流,建立一種全新的社會契約。」

 

圖三、傅慶豊先生〈橘地女子〉油畫作品,其擅長以幻視手法表達關於現實的變異,畫作中女子造型在細膩的肌膚繪述筆觸之下,透出些微的詭異,左右的不平衡圖層安排,細緻反映了女子的歧異存在感。〈圖/來自藝境畫廊提供。〉

 

揉和的繪畫風格

    傅慶豊的藝術創作,在各個城市之間進行開拓,發生了離散、變化,而發展出自己的跨文化圖集徵象,這是一種不斷突破身份界線、環境限制,而表現的狀態與真實性。

自九○年代後期,到千禧年之後,其由「人形術語」逐漸分化,並個別自成體系的「植物人」、「動物人」及「再生人」等系列性創作,形成了獨特的繪畫視圖風格,作品為複合媒材的多元運用,探討人類社會自18世紀以來,面對科技逐漸發達的現代社會,存在物種與身體跨越的荒謬狀態。其作品主題常常是自身處境的隱喻,人性充滿著轉折,藝術家於是以此刻出發,探討生命層次的未來探索、消長轉移與再生發展。

解構與重構是其創作的重複方式,關注公共議題的他,同樣注重歷史的參與話語,在擬作西方古典油畫的基礎之上,藝術家的創作進程,已發展到了由面具化、臉譜化的人物肖像,表述某些生活場景中的情節,並建立了獨特的關於社會生活的敘事模式,這是記憶,也是夢境,藝術家穿梭於各個藝術世代的軌跡細界之中,再以異鄉人的視角,言說當代連結、變遷。

圖四、傅慶豊〈霧非霧〉油畫作品,映顯藝術家發生的現實觀想,表現內在深層的流轉,視圖畫面宛如鏡像的反射,表達觀想時刻,對於情緒、心理及慾望的介面投映。〈圖/來自藝境畫廊提供。〉

 

雕塑風格與造型意念

傅慶豊的雕塑作品,充分表達他對於身體軀幹的探索,包括:線條、色彩的形象語彙,透過先後視覺游移的形體組織程式,塑造光線照應下的形象秩序,本場個展,其作品〈婚姻〉清俊、俐落的形體線條,表現染上紅、黃、綠的鮮明色彩,彷彿在訴說敏銳心靈體察周遭環境,發覺的和諧與欣喜。

 

圖五、傅慶豊〈婚姻〉雕塑作品,女子的擁抱姿態,表達一類關於人類生命的端適凝想,是藝術家與觀眾進行心靈交流的立體媒介。〈圖/來自藝境畫廊提供。〉


其他文章
  • 〈漢文傳統的藝術發生場:台南國際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當代藝術的文本圖像歷史:新竹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嚴靖傑《未來漂流》個展 | 雅君
  • 「成為一個地方」胡朝聰個展 | 雅君
  • 『誘返青田』,書畫光年-于右任紀念館暨書法展 | 雅君
  • 審美場域的現代發生-2017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攝影新美學:2017台灣攝影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李豐懋教授關於《山海經圖鑑》的神話記憶 | 雅君
  • 審美、社會、藝術史的當代創造:2017 Formo | 雅君
  • 現代事物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 雅君
  • 經驗之詢度-《她說:國際女性藝術特展》 | 雅君
  • 日本國寶級動漫大師手稿特展 | 雅君
  • 時尚經典的文化符碼-“BAGISM包•当代”展 | 雅君
  • 圖式符號之境界場域:馬丁韋爾默《畫=盒》個展 | 雅君
  • 現代藝術代表:《賈科梅蒂回顧展》 | 雅君
  • 城市會展與當代藝術:2016福爾摩沙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近現代藝術之陳列場:上海龍美術館綜合展 | 雅君
  • 當代人的生活聚場:上海西岸《音樂共和》藝術節 | 雅君
  • 空間的思維描述-《伯納德・屈米建築:概念與符號》 | 雅君
  • 文化政策:《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修訂面面觀 | 雅君
  • 閒言碎語 張奕滿 | 雅君
  • 自滬上探索亞洲設計之變 | 雅君
  • 設計者之用心:40POSTER─賴岳興海報創作個展 | 雅君
  • 明日方舟:2015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 雅君
  • 法國里昂燈光節閃耀中國:上海虹橋光影裝置藝術 | 雅君
  • 光之道-李賢文水墨行旅個展 | 雅君
  • 風景自然及文明鏡界:2015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物質・慾望・自我:王富娘《話慾・畫意》個展 | 雅君
  • 純台味的藝術創作:台灣輕鬆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淋雨?大型互動裝置《雨屋》亞洲首展 | 雅君
  • 當代視閾的維度: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 | 雅君
  • 圖像殿堂:《大師的微笑》歐洲版畫作品展 | 雅君
  • 影像風景:高雄市電影館之城市記敘 | 雅君
  • 上海話劇藝術打造的國際化劇場表演風格 | 雅君
  • 海派風華-上海電影博物館影像札記 | 雅君
  • 感真世界-《東方表現的龐均》亞洲巡迴展 | 雅君
  • 創作跨界的觀想對話:傅慶豊《臉譜》個展專訪 | 雅君
  • 〈福爾摩沙藝博會引領的藝術收藏時尚〉 | 雅君
  • 〈從2015文博會看台灣的創意經濟〉 | 雅君
  • 雲門劇場開幕:一個藝文環境的體驗 | 雅君
  • 美感與日用:陶瓷彩釉鶯歌燒 | 雅君
  • 當代尋蹤:上海外灘美術館寫紀 | 雅君
  • 李俊賢季後賽系列:〈港都好男兒〉專題報導 | 雅君
  • 全球華人藝術網-全方位的經營平台 | 雅君
  • 台北大稻埕的公共藝術空間 | 雅君
  • 散步路上,生活週遭的空間景觀 | 雅君
  • 發現・產業・藝術:解讀2014高雄藝博 | 雅君
  • 文創年代-參訪松山文創園區 | 雅君
  • 藝術拍賣-多維的藝術消費平台 | 雅君
  • 吳炫三狂墨黃山水墨個展:視覺的揚放與空間的境界 | 雅君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