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布希亞—攝影•密碼」個展

撰文:David K. W. Wu

攝圖:鳳甲美術館 提供

目前在鳳甲美術館所展出的「布希亞—攝影•密碼」(Jean Baudrillard-Photography and Password)個展,陳列出法國當代哲學家及社會學家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1929-2007)的攝影作品,提供了在其論述之外,另外一個可以窺探其思想的參照處。

 

 

「布希亞—攝影•密碼」是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林志明教授所策展;林志明教授也是首位翻譯布希亞的著作─《物體系》(Le système des objets),且長年專研布希亞思想,是華文圈能深刻詮釋布希亞的歐陸思想研究者。這次的攝影展藉由林志明教授與布希亞及其夫人瑪琳(Marine Baudrillard)的友誼得以促成,並藉此能夠透過林志明教授的策展,而讓觀賞者能從布希亞的攝影作品及訪談錄相中,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既非哲學家亦非社會學家。我沒有遵循學院生涯軌跡,也沒有遵循體制步驟。我在大學裏教社會學,但我並不認為我是社會學家或是作[專業]哲學的哲學家。理論家?我很願意;形上學家?就極端的角度而言才是;人性和風俗德行的思索者(moraliste) ?我不知道。我的作品從來就不是大學學院式的,但它也不會因此而更有文學性。它在演變,它變得比較不那麼理論化,也不再費心提供證據或和引用參考。」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1929-2007),是法國當代歐陸哲學及社會學家。師承社會學家勒費勃禾(Henri Lefebvre) ,對空間、生產、符號等當時馬克思主義及後現代所關注消費社會的面向有其深刻的觀點,但是布希亞並非全然受到學術領域的規訓,而是從學科的疆域間延伸出其思想的可能性。布希亞的著作包括《物體系》、《象徵交換與死亡》(L’é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消費社會》(La sociétéde consommation)、《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緒論》(Pour une critique de l’économie politique du signe) 、《生產之鏡》(Le Miroir de la production),都是不斷質問在現代性之後,如何從社會的生產關係中轉向到消費的符號意義上;從馬克思將社會界定為生產關係的總和,後現代主義是從產品的交互關係─尤其是消費符號的象徵意義上─來定義社會關係。而儘管布希亞自己恐不願意被認定是後現代主義者,他的思想貢獻則是從消費符號的擬相開始,來質問作品不再是反映社會現實的鏡子而已,而是擬相本身既有本真性,這也就是消費社會的表相。布希亞的思想體系不只是影響後近歐陸哲學及社會學的研究,好萊塢電影《駭客任務》(The Matrix)的編導沃卓斯基姐弟也聲稱受到布希亞在擬相上的啟發。

「攝影闡明了當我們成為不在的空虛者時的世界樣態。鏡頭探索的是這種缺席樣態。即使是在充滿感情的臉孔或身體之中,攝影探索的也是這種缺席樣態。我們能拍得最好的對象是那些對於它們來說,我們不存在或已經不存在的事物- 原始部族、悲慘者、物體。只有非人才是天生上鏡頭的…」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儘管布希亞謙稱自己只是攝影的愛好者,但是從其作品仍然不經意地洩漏出思想的軌跡。攝影雖然只是快門的剎那,在看似機械性的操作,但是從影相的虛擬卻營造出比現實更本真的表現。布希亞曾說過,「攝影操作是一種反射寫作,世界自明性的自動寫作」,藉由攝影作品讓世界的客體自行娓娓道來。布希亞的有部分攝影作品是城市街景,但是在路邊塗鴉呈現的樓牆、橋墩、人物等卻在攝影作品中融合在現實街景,似乎有超現實的視域融合(Horizon Fusion),在看見與看不見之間找到城市空間的偶然性。而物件/客體(objets)透過攝影的反射,擬相反而在象徵上得到本真性,不斷在擬相生產擬相,猶如納西瑟斯水鏡(Narcissus Water-mirror)般,讓主客體吊詭地雙重消失又會合。

 

這次的「布希亞—攝影•密碼」分別以「光的誘惑」、「城市與物件」及「擬像與密碼」三個子體,來陳列布希亞的攝影作品,讓觀賞者不只了解布希亞的歐陸哲學及社會學家的一面,更從其攝影作品來看到其擬相的經營,發現布希亞如魔法師的一面。除此之外,這次的展覽也展出布希亞的訪談錄相之片段,包括《通關密語》(Mots de passe)等,讓觀賞者更能夠窺探當代大師的深奧思想。

延伸閱讀:

林志明,2000,布希亞論攝影,國際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影像的社會實踐」。http://www.ntnu.edu.tw/fna/arthistory/articals_01.htm

葉輝,2007,沒有成為大師:悼念布希亞,明報。http://www.inmediahk.net/node/201876

 

 

 

「布希亞—攝影•密碼」(Jean Baudrillard-Photography and Password)

展覽時間:2014/06/07-2014/07/06

展覽地點:鳳甲美術館(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166號11樓)

策展人:林志明

協同策展人:Marine Baudrillard

展覽官網:https://sites.google.com/site/2014jeanbaudrillard/artist


其他文章
  • 空間與影像的記憶及政治 | Kuan-Wei Wu
  • Illustrate, Illuminate | Kuan-Wei Wu
  • 鳥人 | Kuan-Wei Wu
  • 露比的點心茶會:仿真甜點黏土 | Kuan-Wei Wu
  • 「異景」─虛擬地景的原貌 | Kuan-Wei Wu
  • Origins:Miguel Milló攝影展 | Kuan-Wei Wu
  • 月色如煙-Anna Suwalowska個展 | Kuan-Wei Wu
  • 鳳甲美術館─2014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鬼魂的迴返 | Kuan-Wei Wu
  • 不被看見的角落呢喃─紅字團2014-1949 | Kuan-Wei Wu
  • 驚悚電影中的暴力隱喻:鬼店、隔離島、失魂 | Kuan-Wei Wu
  • 「布希亞—攝影•密碼」個展 | Kuan-Wei Wu
  • 生物公寓 VOL.1/BIO APARTMENT | Kuan-Wei Wu
  • 舌尖上的人俎─淺談藝術中的食人文化 | Kuan-Wei Wu
  • 靠近 最遠的距離─弗萊勒個展 | Kuan-Wei Wu
  • 三月十八。太陽花 | Kuan-Wei Wu
  • 創意決定城市未來發展─批判的觀點 | Kuan-Wei Wu
  • 《啊!那不就好棒棒!─王建浩個展》 | Kuan-Wei Wu
  • 自由之火的殉難者─鄭南榕紀念館 | Kuan-Wei Wu
  • 文化陣地:大稻埕 | Kuan-Wei Wu
  • 沃瑪卡─東德社會寫實主義 | Kuan-Wei Wu
  • 走訪淡水「重建街」-「淡水藝文聚落工作室」專訪 | Kuan-Wei Wu
  • 初心‧頂真:當代工藝展 | Kuan-Wei Wu
  • “風險社會-個體化的德國當代藝術新世代” (下) | Kuan-Wei Wu
  • “風險社會-個體化的德國當代藝術新世代” (上) | Kuan-Wei Wu
  • "逆棲-都市邊緣中的對話與重建" | Kuan-Wei Wu
  • "風起"的文創 | Kuan-Wei Wu
  • “漂浪之旅-謝雪紅在瀘沽湖” | Kuan-Wei Wu
  • 失戀博物館 | Kuan-Wei Wu
  • 勳章的秩序(Orders of Ribbons) | Kuan-Wei Wu
  • 漫步在民生社區 | Kuan-Wei Wu
  • 竹圍工作室///I Want More我想要更多的 | Kuan-Wei Wu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