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逆棲-都市邊緣中的對話與重建"

文:David K. W. Wu

圖:策展人 柯念璞提供

        都市,資本主義的現代神話。隨著人類的勞動凝聚為資本,匯流在固定的場域,而人類與他的勞動工具也在此群聚;於是乎,都市就如同〈文化工業:大眾欺騙的啟蒙〉(The Culture Industry: Enlightenment of Mass Deception)中所示:

 

「到處高聳入雲的鮮明紀念建築,炫耀著全國性的企業集團意味深長的計畫性,如脫韁野馬的企業系統正向它們飛奔,而黯淡的城市外圍的住宅和商店正是企業的紀念碑。鋼筋水泥的市中心四周的老房子看起來像是貧民窟,城郊新建的平房如國際商展臨時搭蓋的建築一樣,都在讚美技術的進步,並且要求它們的使用者把它們當作易開罐一般隨用即丟。都市計畫原本應該把個體視為相同的自主體,把他們永久安置於衛生的小公寓裡,卻只有讓個體更徹底地屈服於他們的敵人,也就是資本的整體力量。」

      

 

       而資本的整體力量,在都市場域的體現,不再只是具體的人類勞動的「錢─物」關係,而是化作為幽魅般、無形無體的拜物教:不斷宣告著進步生活的美好想像;猶如文化資產階級所宣稱─優雅的、悠閒的、教養的、高雅的品味生活。於是乎,進步想像的都市,成為文化資產階級的遊樂場,而且似乎就存而不論地擁有自己的生物特性,成長為自我意識的生命體,進擊在個體的臣服跟邊緣當中。

 

        在台北北投的鳳甲美術館「逆棲─都市邊緣中的對話與重建」(Reverse Niche ─ Dialogue and Rebuilding at the City’s Edge ),並不是單純的藝術展示;它有非常具體的,幾近是兼具學術研究跟社運戰略的策展論述:

 

        「『逆』字作為迎向、迎擊之意,具有抵抗及革命意味。『棲』則作為動物安居巢穴之棲居空間,在生物學中常以生態棲位(ecological niche),代表生物在環境中所佔據之地理空間,並賴以維生的基本生命單位;各生物種類依其生活習性,繁殖、衍化與活動,建構出自身生命本質的生存空間。猶如人類為了生存而棲居於城市各個角落、因地置宜,生活就是在此時此地生長出來的。」

 

 

        「逆棲」的關懷客體座落在三個亞洲的都市─大阪、香港、高雄;或者更具體地說,是這三個都市在現代化/都市化所造成的現象,以及其油然而生的社會實踐團體/藝術團體。這也正再次,有意無意地,打擊著「國際」的概念:並非資產階級所宣稱,不是西裝革履,說著英文、賣弄專有名詞,浮華的知識傲慢,而是共時地存在乎各個以「國家」為名的場域之中,猶如二十世紀初的「國際」(internationale) 實為勞動階級為歷史主體的左翼實踐。「逆棲」則是探討都市化下被邊緣的群體,在不同的國家所體現的形式,正也以當代藝術中的檔案(archive)方法,在各個都市中藝術組織的論述,試圖與逐漸消弱的左翼實踐作出對話:

 

「大阪的『こえとことばとこころの部屋』是對應,日本高齡化社會中孤獨死的問題,希望構築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結;『台灣影音展演藝術產業工會』則進入被高雄重工業工廠包圍的大林蒲,面臨受汙染的生存環境藝術行動者與當地居民開啟對話的框架,將組織居民抵抗其不公之現象;從相遇、組織與抵抗的過程,在『香港活化廳』則開展一種嘗試,將透過游擊式的抵抗運動,透過藝術實踐將社會議題帶入社區的實驗,以諧擬戲謔、遊戲性的方法碰撞香港的居住問題。」

 

       在策展空間跟媒材的運用上,以裝置與錄像作品來呈現;大阪『こえとことばとこころの部屋』部份以佈滿黑字白布跟古樸用具的和室,昏暗的燈光中你可以看到與高齡者的訪談錄像;『台灣影音展演藝術產業工會』則布置排列的煙囪,在神檀上擺放民生必需品,這些是高雄大林蒲工業區居民得到的補償品,神檀的錄像作品除了居民的訪談,還有一段是貌似老式伴唱帶中泳裝女郎漫步,可是背景卻是工業區汙染下的醜陋,這種違和感中帶有反諷,走過刻意挖毀的牆壁,腳邊是怪手的模型,以及工業區進駐後居民跟產官斡旋過程的塗鴉;『香港活化廳』則是針對香港地狹人稠、房價高張的問題,老社區如何面對現代化的過程中,社區的居民生活跟都市更新的折衡,展廳中出現屬於老香港的廣告看板,跟老店家的照片,可是在商業競爭中店租高漲的情形下,也逐漸凋零且退出,錄像作品中也呈現『活化廳』成員如何參與社區運動的訪談。

 

       「逆棲」策展中的三個城市及其團體,不單是為純粹的藝文展演而生的創作而已,而是長期在該場域作社會關懷及實踐的藝社組織;這也代表著,當代藝術在面臨資本主義帶來的社會衝突加大,藝術跟社會之間的界線跟距離也日趨模糊。策展人在其論述中,如前面所提,是已經具備了,幾近是兼具學術研究跟社運戰略的,閱讀兩百多頁的介紹手冊,可以其用心在這三個城市的藝社組織,深刻地田野調查的訪談紀錄,也由組織成員自己撰文解釋組織成長的歷史發展。

 

        所謂藝術追求「美感」的自明性(self-evidence),早已在面對資本主義時,是不攻自破的─無論是自為的「為藝術而藝術」,還是受附在文化產業的商品美學─這樣的美學宣言放到社會脈絡當中也常是站不住腳的。「逆棲」的當代性非常強烈,以左翼的社會關懷,突顯出都市化被邊緣忽視的族群,而不僅於此,更是在「不只是解釋、而是如何改變」的實踐論述,將策展中的「作品」,從呈現策展理念的客體,轉化為社會實踐的主體,進而開展作者、策展人、觀賞者、以及其所組成的社會之間的辯證關係。


其他文章
  • 空間與影像的記憶及政治 | Kuan-Wei Wu
  • Illustrate, Illuminate | Kuan-Wei Wu
  • 鳥人 | Kuan-Wei Wu
  • 露比的點心茶會:仿真甜點黏土 | Kuan-Wei Wu
  • 「異景」─虛擬地景的原貌 | Kuan-Wei Wu
  • Origins:Miguel Milló攝影展 | Kuan-Wei Wu
  • 月色如煙-Anna Suwalowska個展 | Kuan-Wei Wu
  • 鳳甲美術館─2014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鬼魂的迴返 | Kuan-Wei Wu
  • 不被看見的角落呢喃─紅字團2014-1949 | Kuan-Wei Wu
  • 驚悚電影中的暴力隱喻:鬼店、隔離島、失魂 | Kuan-Wei Wu
  • 「布希亞—攝影•密碼」個展 | Kuan-Wei Wu
  • 生物公寓 VOL.1/BIO APARTMENT | Kuan-Wei Wu
  • 舌尖上的人俎─淺談藝術中的食人文化 | Kuan-Wei Wu
  • 靠近 最遠的距離─弗萊勒個展 | Kuan-Wei Wu
  • 三月十八。太陽花 | Kuan-Wei Wu
  • 創意決定城市未來發展─批判的觀點 | Kuan-Wei Wu
  • 《啊!那不就好棒棒!─王建浩個展》 | Kuan-Wei Wu
  • 自由之火的殉難者─鄭南榕紀念館 | Kuan-Wei Wu
  • 文化陣地:大稻埕 | Kuan-Wei Wu
  • 沃瑪卡─東德社會寫實主義 | Kuan-Wei Wu
  • 走訪淡水「重建街」-「淡水藝文聚落工作室」專訪 | Kuan-Wei Wu
  • 初心‧頂真:當代工藝展 | Kuan-Wei Wu
  • “風險社會-個體化的德國當代藝術新世代” (下) | Kuan-Wei Wu
  • “風險社會-個體化的德國當代藝術新世代” (上) | Kuan-Wei Wu
  • "逆棲-都市邊緣中的對話與重建" | Kuan-Wei Wu
  • "風起"的文創 | Kuan-Wei Wu
  • “漂浪之旅-謝雪紅在瀘沽湖” | Kuan-Wei Wu
  • 失戀博物館 | Kuan-Wei Wu
  • 勳章的秩序(Orders of Ribbons) | Kuan-Wei Wu
  • 漫步在民生社區 | Kuan-Wei Wu
  • 竹圍工作室///I Want More我想要更多的 | Kuan-Wei Wu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