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驚悚電影中的暴力隱喻:鬼店、隔離島、失魂

文:David K. W. Wu

 

恐怖電影多利用人類心理的恐懼,將暴力來形象化為特殊的鬼魅或是怪物,配合昏暗的背景及飄忽的音效,造成恐懼的感知刺激。而驚悚片同樣是利用本能的恐懼,則是將暴力符碼化,利用影像來譬喻社會關係中的壓迫​​,藉著精神失常的角色來說出真話(或是編導想要說的),達到閱聽震憾之外的詮釋餘味。

 

 

圖片來源:www.moviepilot.com

 

Stanley Kubrick的驚悚鉅作《鬼店》(The Shining),改編自美國通俗小說家Steven King的同名著作,敘述陷入創作瓶頸的作家帶了家人到新任職的飯店工作,卻遇到一連串的詭異事件。有別於恐怖片裡昏暗的場景,《鬼店》裡多是空曠明亮的空間,反而帶來了視覺上的「白色恐怖」。劇情設定中的飯店是建蓋在印第安人遺址上,及地下室豐湧的血水,暗示著西方文明的廣廈底是開墾歷史中無盡的血腥殺戮、及強弱族群間的壓迫。

 

 

圖片來源:www.moviepilot.com

 

演員Jack Nicholson擅長發揮癲狂的角色,他扮演的作家從內斂的父親到最後完全精神錯亂地拿著斧頭追砍妻兒。「Here’s Johnny」的破門而入,已經是美國流行文化的圖騰。《鬼店》藉由與世隔絕的全景飯店,暗喻西方文明在無限擴張的文明背後是不斷壓抑的癲狂跟暴力,不單是不斷暗示這間飯店是建蓋在對印第安人的迫害之上,作家與其妻兒的互動也是清楚呈現家庭關係中的暴力問題。我在《鬼店》最喜愛的兩段場景,一是戒酒的作家「開葷」跟酒保的對話,一是Shelley Duvall所飾演的作家妻子發現丈夫的稿件只是不斷重複地繕打「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隨後發現精神失常的作家出現指責妻子沒有妥善照顧孩子,讓他分心沒有辦法工作,而且他那段「你有沒有想過我對這個地方的責任?你有沒有想過我不負責任要付出的代價?」的咆哮,暗示著進入社會體制的制約下扭曲的心靈,在社會期待跟家庭責任壓力下不斷崩潰而走入癲狂。

 

圖片來源:www.moviepilot.com

 

Stanley Kubrick在《鬼店》裡面利用影像來譬喻社會各種壓迫的問題,甚至是對於角色之間的詮釋留有非常大的想像空間。甚至有影迷製作紀錄片,抽絲剝繭出影像文本的細節,指出導演在文本以外的想要說的故事(也有可能純粹是影迷自己詮釋的腦補),如2012年金馬影展上映的《鬼店之237號房》紀錄片等。

 

 

圖片來源:https://www.seite360.com

 

監獄、學校及矯正機構,是社會規訓體制的體現,也是透過工具理性壓抑非理性的設計。同樣也是改編自同名小說,Martin Scorsese的《隔離島》(Shutter Island)在社會體制的壓迫跟精神分析上說了非常精彩的故事。由Leonardo DiCaprio飾演的聯邦調查官,到建蓋在小島上的精神矯正機構調查失蹤案,瀰漫著陰謀論的布局─暗喻二戰的種族屠殺及冷戰的非法藥物實驗;調查官在宛若迷宮中的小島中找尋線索,又必須不斷壓抑自己的創傷經驗。敘事的弔詭,讓結局的詮釋呈現開放性─究竟調查官是陷入了一場布局縝密的陰謀當中,還是一切只是他企圖合理化其精神分裂的幻覺?「哪個是最糟的?活著成為一個怪物?還是當一個死去的好人?」這句最後的台詞提供了觀眾詮釋的彈性。

圖片來源:https://www.seite360.com

 

羅森漢恩實驗(Rosenhan Experiment)將幾名一般認為精神正常的人送入精神矯正機構,卻在過程中沒有矯正機構否定他們是精神失常的。除了精神病理專業的標籤化討論外,機構也代表社會的吸收跟排除。精神矯正機構的「病人」,是行為上被識別為不符合社會規範的,被社會規訓過程中排除的,但是在社會合理化,扮演法律或是政治正當性的維護者,暴力的適用性就會是變成爭論性的?國家維護主權的完整,可否發動戰爭甚至是侵略,這是不是暴力?政府面對群眾的集結,還是異議的表述,利用國安體制控制,這是不是暴力?《隔離島》中調查官跟獄卒的談話,「暴力是從原始生活,為了生存就一直出現的」,理性文明是否只讓暴力在社會結構中遊蕩而不易顯見?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soulmovie

 

鍾孟宏的《失魂》也是近年來華語電影中驚悚類型的經典。由張孝全所飾演的阿川,在失神之後被送回山中的老家,由王羽所飾演的父親及陳湘琪所飾演的姊姊照顧。有天,在山中務農的父親發現姊姊倒臥在血泊中,而阿川在一旁失魂地盯著他看;為了掩蓋兒子殺人,他息事寧人地掩埋姊姊的屍體,卻引發更多的殺機。導演在影像的處理,使用許多斷片的方式,一方面讓血腥暴力的場景不至於太過直接、一方面也暗示意識的不連續,代表阿川的精神意識的解離,及整部片從精神分析的斷裂來敘事。場景的色調跟角色的表演,呈現出冷靜的、緩慢的風格,反而凝結出更深沉的冷冽暴力。父親面對兒子犯下自己曾經的罪行,而對象也是自己的家人時,選擇的是傳統家庭息事寧人的方式(甚至有重男輕女的隱喻),來展現自己的父愛。而從頭到尾,父親跟兒子的對話與表演,都不曾出現過激的表情及肢體動作,都是冷冷的念完台詞後,才有暴力的殺人場景;反倒是姊姊的丈夫及調查的刑警來到山中侵門踏戶時,張牙舞爪的表現招惹了殺身之禍,也更加深了冷冽暴力的視覺激盪。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soulmovie

 

結構性的暴力除了排除不可被規訓的,也正是鞏固且壟斷合理性的社會設置。在《鬼店》與《隔離島》,無論是全景飯店還是精神矯正機構,都還指是體現社會結構中的暴力─國家。不過,《失魂》的暴力結構卻是來自家庭關係之中,甚至代表國家的警察角色也在劇情設計中為了掩飾阿川一家的謊言而成為暴力施加的對象,以死亡及傷殘來作為角色的結局,也暗喻我們家父長制的家庭關係是超越國家合理性的文化。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soulmovie

 

暴力的狀態是人類為求生存的本能,在文明的演進中我們將之符碼化為抽象的社會結構。而在驚悚片當中,我們重新透過敘事的形象化,重新在感知刺激中體驗暴力,而且在角色互動的關係之間,讓暴力不只是本能的感知刺激,更提升成更深沉卻時時存在的恐懼─man against man的衝突狀態。


其他文章
  • 空間與影像的記憶及政治 | Kuan-Wei Wu
  • Illustrate, Illuminate | Kuan-Wei Wu
  • 鳥人 | Kuan-Wei Wu
  • 露比的點心茶會:仿真甜點黏土 | Kuan-Wei Wu
  • 「異景」─虛擬地景的原貌 | Kuan-Wei Wu
  • Origins:Miguel Milló攝影展 | Kuan-Wei Wu
  • 月色如煙-Anna Suwalowska個展 | Kuan-Wei Wu
  • 鳳甲美術館─2014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鬼魂的迴返 | Kuan-Wei Wu
  • 不被看見的角落呢喃─紅字團2014-1949 | Kuan-Wei Wu
  • 驚悚電影中的暴力隱喻:鬼店、隔離島、失魂 | Kuan-Wei Wu
  • 「布希亞—攝影•密碼」個展 | Kuan-Wei Wu
  • 生物公寓 VOL.1/BIO APARTMENT | Kuan-Wei Wu
  • 舌尖上的人俎─淺談藝術中的食人文化 | Kuan-Wei Wu
  • 靠近 最遠的距離─弗萊勒個展 | Kuan-Wei Wu
  • 三月十八。太陽花 | Kuan-Wei Wu
  • 創意決定城市未來發展─批判的觀點 | Kuan-Wei Wu
  • 《啊!那不就好棒棒!─王建浩個展》 | Kuan-Wei Wu
  • 自由之火的殉難者─鄭南榕紀念館 | Kuan-Wei Wu
  • 文化陣地:大稻埕 | Kuan-Wei Wu
  • 沃瑪卡─東德社會寫實主義 | Kuan-Wei Wu
  • 走訪淡水「重建街」-「淡水藝文聚落工作室」專訪 | Kuan-Wei Wu
  • 初心‧頂真:當代工藝展 | Kuan-Wei Wu
  • “風險社會-個體化的德國當代藝術新世代” (下) | Kuan-Wei Wu
  • “風險社會-個體化的德國當代藝術新世代” (上) | Kuan-Wei Wu
  • "逆棲-都市邊緣中的對話與重建" | Kuan-Wei Wu
  • "風起"的文創 | Kuan-Wei Wu
  • “漂浪之旅-謝雪紅在瀘沽湖” | Kuan-Wei Wu
  • 失戀博物館 | Kuan-Wei Wu
  • 勳章的秩序(Orders of Ribbons) | Kuan-Wei Wu
  • 漫步在民生社區 | Kuan-Wei Wu
  • 竹圍工作室///I Want More我想要更多的 | Kuan-Wei Wu
  • 上一則 | 下一則

    文章回覆:


    林巧翎說:

    《失魂》是一部很厲害的電影。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