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台灣公路博物館 幸福文化無盡藏

專訪公路總局用路人服務中心執行秘書王銘德博士

圖說00 專題封面圖〈圖/徐欽盛 攝〉

法國首任文化部長馬樂侯(Andre Malraux )曾說:「法國不是一個文化部,而是44 個文化部 」,換言之,每個政府部會都要有文化內涵,不僅是文化部而已。這樣的理念也是文化部前任部長龍應台在任內自我努力的目標;而近年來台灣政府各部會的確也漸漸朝如此的趨勢前進;像是經濟部中心企業處OTOP(一鄉鎮一特產)、觀光局規劃深度文化之旅,以及本專題所要報導的公路總局「幸福公路館」都是如此概念的延伸實踐,畢竟文化本來就是人類生活的總和,是跟大家的生活關係密切。為此,筆者特別走訪交通部公路總局,請教負責規劃管理「幸福公路館」(台灣公路博物館)的用路人服務中心執行秘書王銘德博士,除了藉此回顧公路總局在台灣69年的歷史之外,我們也可以了解一個交通機關如何注入文化因素在博物館當中,還有先進多媒體技術又是如何運用在現代博物館,以達到展示陳列的目的。

 

幸福公路館說故事給你聽

 

圖說01 王銘德博士表示,台灣公路博物館不是一般公家單位的局史館,我們希望透說故事的方式,將台灣公路發展建設與當時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背景做個連結。〈圖/徐欽盛攝〉

「我們很自豪地說,這不是一般公家單位的局史館,我們希望透說故事的方式,將台灣公路發展建設與當時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背景做個連結,並以四個二十年來做個區隔,每個二十年挑選出重要的主題,帶出公路英雄、橋樑事蹟……等等。」王銘德博士表示,雖然歷史重要文獻過去都是存放在倉庫中收藏,但透過博物館的成立將這東西再做一次整理,然後經過策展規畫後,再分享內容給大家是很有意義的。很難得,公路總局竟有這樣具有人文文化思維的博物館,其實這與交通部近年來極力地宣揚「美好生活連結」的口號不謀而合,而公路總局前局長也是現任交通部次長吳盟也曾提出:「愛台灣從路開始」的口號,這些理念確實都打破了原本交通建設給人硬梆梆的印象,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美好幸福的感受,我想這也是「台灣公路博物館」又名「幸福公路館」的原因。

中橫公路的開闢金馬號與金馬小姐

 

圖說02 館內陳列了許多中橫公路開闢時所使用的文物,包括小型望遠鏡與水壺…等等。〈圖/徐欽盛攝於台灣公路博物館〉

在台灣公路發展的第一個二十年(1946一1966「公路局成立的大時代」,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中橫公路的開闢,王銘德博士指出,當時勞民弟兄沒有先進的機具,從測量到手工開鑿的過程都很辛苦!但即使在如此艱困的環境,勞民弟兄還是能夠從苦中作樂,自找娛樂節目;當時他們就隨手拿起算盤、鍋碗瓢盆敲敲打打組成克難樂隊,自娛娛人真的很有意思。而在展覽的會場我也看到當時榮民弟兄工作所使用的工具包括鑿岩工具、塑膠圓盔晴雨帽、四方鎚…等等。其中,王銘德博士還特別指出,東西橫貫公路著名的牌匾的設計人,原來是出自公路總局的林水波,這些訊息真的都讓筆者耳目為之一新。

圖說03 民國48年公路局推出的豪華客車金馬號,以及隨車服務的金馬小姐。〈圖/徐欽盛翻攝於台灣公路博物館檔案資料〉

其實公路總局所發生的重大事件不僅是政府交通的重要里程碑,與社會民生更是息息相關;就以民國48年公路局推出的豪華客車金馬號,以及隨車服務的金馬小姐,我想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都是當時坐車美好的回憶,看在我的眼裡也不由自主地心中泛起莫明幸福的感覺,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台灣公路博物館又名幸福公路館另一個原因吧除了,金馬號之外,公路總局後來也陸續推出了更新更豪華的客車包括金龍號、中興號及國光號,在現場都有展示模型,讓參觀的民眾一目了然。

 

圖說04  中興號及國光號,在現場都有展示模型,讓參觀的民眾一目了然。〈圖/徐欽盛攝於台灣公路博物館〉

監理業務資訊化演進文化

圖說05  HP7935光碟系統是一種信息的存儲技術。〈圖/徐欽盛翻攝於台灣公路博物館檔案資料〉

 

而在台灣公路發展的第二個二十年(1966-1986「經濟轉型及交通運輸的起飛」),最令大家矚目的就是澎湖跨海大橋的建設,這條橋曾為東亞第一作的身深海跨海大橋,歷時14年才完工,可說是台灣橋梁建設史上的創舉。除了公路建設,公路間裡的電腦化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大家可能很難想像過去監理的業務是由人工抄寫紀錄的,甚至還使用凸版印刷的鉛字,而電腦資訊化的過程,也不是一蹴可己的,從民國69年開始開發分五期,一直到民國75年才完成第一代的公路監理資訊系統,關於資訊化的過程民眾都可以透過現場所陳列的機器一窺究竟。

圖說06  車牌的演進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展示區,參觀民眾可以看到從1972年至2007年所發行的五代車牌樣式都不同。〈圖/徐欽盛攝於台灣公路博物館〉

而車牌的演進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展示區,這區可以說是橫跨公路發展的第二個二十年以及第三個二十年,民眾可以看到從1972年至2007年所發行的五代車牌樣式都不同,根據王銘德博士表示,主要是擁有車輛的民眾越來越多以及為了汰舊已經不再使用的車牌號碼的關係;這點倒也是非常有趣,有點像考古文物一樣,民眾從車牌的樣式就可以知道這是哪個年代的產物。而第四個二十年2006-2026能源危機帶來的運輸覺醒,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公路建設觀念就是生態公路的提出,像是蘇花公路改善工程全長約38.6公里,開始以工程減量、環境友善及強化公路抗災性為原則開路。

多媒體技術克服展覽空間限制

圖說07 在多媒體桌上用手指觸控螢幕上的流動的主題文字馬上可以得到詳盡的相關介紹說明。〈圖/徐欽盛攝於台灣公路博物館〉

「想要在展館中要放入公路局69年歷史的眾多文物資料,所以就不得不應用了許多多媒體技術來克服,而其中比較特別的是在場館內我們還設置了兩座多媒體桌,桌面面存放了40多個主題相關的影片、文字與圖片,讓民眾能夠更深入了解整個主題內容。另外,這樣的設計也是考量如果未來要抽換展覽內容會以較容易。」經過王銘德博士這一解釋後,我實際地觀察了一下,場展真的放置許多投影專置,不僅抬頭可看到影像,在多媒體桌上用手指觸控螢幕馬上也可以得到詳盡的主題介紹,尤其多媒體桌上的主題文字還會流動到地面,更讓參觀民眾有種身歷其境的感動,我想這也是處在今日台灣的我們,多媒體科技所帶給我們的另一種幸福氛圍!

文化無所不在,只要你我細心品味,感動自然不在話下,無論是過去榮民弟兄在曠野開道路的奇蹟過程以及今日生態公路的環境友善概念,雖然是不同的開路做法,但其中所蘊藏了文化與人文生命價值,都值得大家一起來思考品味。


其他文章
  • 文藝復興在基隆 再現榮光之城 | 徐欽盛
  • 嘉義愛樂管弦樂團成立 創建嘉義音樂藝術表演平台 | 徐欽盛
  • 台北數位藝術節 引領「共創」藝術新潮流 | 徐欽盛
  • 可樂王彩繪基隆舊火車站 打造幸福感動在基隆 | 徐欽盛
  • 從「客家秋天生活節」 看見客家文化復興 | 徐欽盛
  • 樂興青年團走過十年 翻轉台灣樂團生存模式 | 徐欽盛
  • 尋找舞蹈藝術感動之處 從國家兩廳院《舞蹈秋天》說起 | 徐欽盛
  • 台灣公路博物館 幸福文化無盡藏 | 徐欽盛
  • 金雕銀琢 樂此不疲 專訪歐洲雕金藝術家陳怡純 | 徐欽盛
  • 追思台灣近代最有影響力的音樂家─馬水龍教授 | 徐欽盛
  • 設立目標讓藝夢成真 專訪鋼琴王子陳冠宇 | 徐欽盛
  • 讓基隆重返榮耀 專訪基隆市文化局局長彭俊亨博士 | 徐欽盛
  • 優遊警界與藝海相容相生 專訪警政署副署長蔡俊章 | 徐欽盛
  • 文創法設立後 台灣產業轉型升級了沒? | 徐欽盛
  • 「創薪薈」啟動下一波產業革命! 朱團總監朱宗慶專訪 | 徐欽盛
  • 文藝復興轉型台灣經濟 | 徐欽盛
  • 游於藝行於商 專訪台灣青花皇后楊莉莉 | 徐欽盛
  • 許梓桑古厝活化 看見民力上揚 | 徐欽盛
  • 基隆西二西三碼頭倉庫存與廢?經濟乎!文化乎 | 徐欽盛
  • 2015台北國際書展 打破世界主流文學框架 | 徐欽盛
  • 世界經典龍舟文化 從二龍村龍舟競渡說起 | 徐欽盛
  • 再造基隆文化新風貌 | 徐欽盛
  • 音樂不設限 專訪音樂家劉軒、羅堂軒 | 徐欽盛
  • 傳產搖身文創關鍵密碼!專訪點睛設計負責人韓世國 | 徐欽盛
  • 音樂可以治病嗎?--淺談音樂與醫學 | 徐欽盛
  • 全球華人藝術網專題報導 讓你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 徐欽盛
  • 跳TONE的現代國樂 專訪彭郁雯、廖珮妤 | 徐欽盛
  • 從「望道號」來臺 談國際文化交流前景 | 徐欽盛
  • 當古典音樂遇見原住民音樂 專訪台東大學謝元富院長 | 徐欽盛
  • 舞蹈梵谷一生 明日之星娓娓道來 | 徐欽盛
  • 台北《改頭換面》再生藝術裝置展覽 見證天生我材必有 | 徐欽盛
  • 台灣考古大發現 基隆和平島歷史跨越三千年 | 徐欽盛
  • 台灣新興藝術家翅男、楊振華、吳奇錚的逍遙創作王國 | 徐欽盛
  • 2014臺北藝術節 「觀看」藝術大行其道 | 徐欽盛
  • 賴家慶、林家鴻、吳苡嫣異地求生的音樂故事 | 徐欽盛
  • 包羅萬象、復古又創新的台北市立國樂團 | 徐欽盛
  • 林株楠中西合璧 讓水墨油彩巧妙融合 | 徐欽盛
  • 橋言、橋影、橋樂、橋事,從世界經典橋梁特展說起! | 徐欽盛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