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林株楠中西合璧 讓水墨油彩巧妙融合

文/徐欽盛

巧妙地融合東方傳統水墨氛圍與西方油畫現代感的技法,藝術家林株楠潑彩系列作品以西方的油彩顏料表現出屬於東方的山水筆墨畫韻味,帶給人們視覺上極大印象震撼!」林株楠坦承表示,這些作品都是經過十幾年不斷地從媒材、筆法以及技法去揣摩修正所得到的,而今天他竟然可以運用西方油畫的媒材在東方的藝術領域之中,並且還開創出獨特的韻味來,就連他自己也感到非常訝異。

圖說01:藝術家林株楠潑彩系列作品巧妙地融合東方傳統水墨氛圍與西方油畫現代感的技法。(雲天之際/林株楠/全球華人藝術網提供)

 

不像一般的畫家的作品,在作品中總是存留著一筆一畫的痕跡;藝術家家林株楠的潑彩系列作品,一切就好像是渾然天成一般!雖然看不到明顯的筆跡與細條的,但還是絲毫不減其畫作內容的層次與脈絡!林株楠坦承,要做到不同的媒材的融合,事實上難度是非常高的;以水墨畫來說,光是墨就有分七種色彩層次的表現,但以西方的油畫來說,即使油畫稀釋之後也不能像水墨分成七色,因為油畫的顏料是固體,它只能加油並不能加水,而且黑色與白色加在一起就是灰,不會有個別的黑色與白色同時出現;而世界知名畫家張大千之所以有辦法做到潑墨創作,其主要原因乃在於,張大千能將礦物顏料調和水,再去潑撒在紙上進行創作的關係。

 

 

 

圖說02:林株楠這幅作品《山中之氣》,一切就好像是渾然天成一般!雖然看不到明顯的筆跡與細條,但還是絲毫不減其畫作內容的層次與脈絡。(全球華人藝術網提供)

 

除了使用媒材與筆法的不同,林株楠運用東方山水筆墨『留白』的技法在西方油畫創作上更是耐人尋味。林株楠指出,水墨技法中『留白』是種空間上的美感,但在西方藝術中是完全看不到『留白』的;以西方油畫來說,通常整張畫作是全部填滿色彩的,這是東西方繪畫表現技法上最大的差異。除了『留白』之外,林株楠的作品中,還會加上『句點』像是「圓圈」;他形容說,這就好像是寫文章中需要運用的標點符號一樣,它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往往一篇文章的『抑陽頓挫』靠的就是這些標點符號的巧妙運用。同樣地,在畫作中如果少了那個點或是「圓圈」,整張作品的張力與凝聚力效果就不見了,而這也是林株楠作品中與眾不同的地方。

圖說03:林株楠的作品特色,最常見的就是在畫面上加上『句點』像是「圓圈」;他形容說,這就好像是寫文章中需要運用的標點符號一樣,能達抑揚頓挫的效果。(聽泉觀瀑/林株楠/全球華人藝術網提供)

 

 

 

 

 

 

 

了解一位藝術家除了從其作品來推敲之外,他的家族背景也佔了很重要的一部分。林株楠的家族從日據時代大正九(西元1921年)就開始畫作裱褙工作,祖傳三代到今年已經有97年歷史,在這樣的環境下,林株楠從小就接觸了水墨畫、書法、水彩以及油畫等不同的畫作形式,也因此埋下了藝術的種子在他的生命中;即便是來自傳統的藝術家庭,林株楠卻並沒有被傳統的思維所限制,反而是融合中西的畫畫優點之後,走出自己的獨特風格來;林株楠分析指出,這可能是因為身為五年級生的他,剛好位於傳統與科技革新的交界地帶所致吧!

圖說04:林株楠從小就接觸了水墨畫、書法、水彩以及油畫等不同的畫作形式,也因此埋下了藝術的種子在他的生命中(全球華人藝術網提供)

 

不過要成為一名藝術家,除了環境因素之外,個人的天份也是非常重;林株楠認為自己的藝術細胞可能隔代遺傳自阿公,因為他的阿公很會寫書法;即便如此,林株楠還是提出了,「藝術本無種」的觀點,他打個比喻解釋說,這就好比張大千是大家公認的,既有名氣又有天份的藝術家,但卻不能就此保障他的兒子未來在藝術界的成就真能像他一樣高,因為藝術的天分不一定能夠遺傳給下一代的。

圖說05:林株楠認為,藝術細胞是無法傳承的,為此還特別提出「藝術本無種」觀點。(全球華人藝術網提供)

 

此外,對於自己能走出獨特的繪畫風格,林株楠認為,主要是因為自己沒有『師承』的包袱,他甚至語重心長地表示,「師承文化」是藝術界最大的敗筆之一,他以在大學學美術的學生為例,學生通常為了畢業一定要學老師畫畫,影響所及,如果老師只教學生三招,那學生絕對不會練出第四招了,因為他的畫作永遠跳不出老師的框框來,即便學生畫了一輩子也不會有甚麼大成就。林株楠形容,這就好比是一匹千里馬被綁在柱子上,只要牠一天脫離不了韁繩,牠就一輩就脫不了身;老驢磨秣也是同樣情形,只要牠一輩子都在磨秣,就永遠只能在原地轉圈圈而已,因此,林株楠鼓勵學習藝術的人,要懂得跳出框架,不斷地做進一步的思考,這樣才能創作出獨特的作品來。

圖說06:林株楠鼓勵學習藝術的人,要懂得跳出框架,不斷地做進一步的思考,這樣才能創作出獨特的作品來。(全球華人藝術網提供)


其他文章
  • 文藝復興在基隆 再現榮光之城 | 徐欽盛
  • 嘉義愛樂管弦樂團成立 創建嘉義音樂藝術表演平台 | 徐欽盛
  • 台北數位藝術節 引領「共創」藝術新潮流 | 徐欽盛
  • 可樂王彩繪基隆舊火車站 打造幸福感動在基隆 | 徐欽盛
  • 從「客家秋天生活節」 看見客家文化復興 | 徐欽盛
  • 樂興青年團走過十年 翻轉台灣樂團生存模式 | 徐欽盛
  • 尋找舞蹈藝術感動之處 從國家兩廳院《舞蹈秋天》說起 | 徐欽盛
  • 台灣公路博物館 幸福文化無盡藏 | 徐欽盛
  • 金雕銀琢 樂此不疲 專訪歐洲雕金藝術家陳怡純 | 徐欽盛
  • 追思台灣近代最有影響力的音樂家─馬水龍教授 | 徐欽盛
  • 設立目標讓藝夢成真 專訪鋼琴王子陳冠宇 | 徐欽盛
  • 讓基隆重返榮耀 專訪基隆市文化局局長彭俊亨博士 | 徐欽盛
  • 優遊警界與藝海相容相生 專訪警政署副署長蔡俊章 | 徐欽盛
  • 文創法設立後 台灣產業轉型升級了沒? | 徐欽盛
  • 「創薪薈」啟動下一波產業革命! 朱團總監朱宗慶專訪 | 徐欽盛
  • 文藝復興轉型台灣經濟 | 徐欽盛
  • 游於藝行於商 專訪台灣青花皇后楊莉莉 | 徐欽盛
  • 許梓桑古厝活化 看見民力上揚 | 徐欽盛
  • 基隆西二西三碼頭倉庫存與廢?經濟乎!文化乎 | 徐欽盛
  • 2015台北國際書展 打破世界主流文學框架 | 徐欽盛
  • 世界經典龍舟文化 從二龍村龍舟競渡說起 | 徐欽盛
  • 再造基隆文化新風貌 | 徐欽盛
  • 音樂不設限 專訪音樂家劉軒、羅堂軒 | 徐欽盛
  • 傳產搖身文創關鍵密碼!專訪點睛設計負責人韓世國 | 徐欽盛
  • 音樂可以治病嗎?--淺談音樂與醫學 | 徐欽盛
  • 全球華人藝術網專題報導 讓你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 徐欽盛
  • 跳TONE的現代國樂 專訪彭郁雯、廖珮妤 | 徐欽盛
  • 從「望道號」來臺 談國際文化交流前景 | 徐欽盛
  • 當古典音樂遇見原住民音樂 專訪台東大學謝元富院長 | 徐欽盛
  • 舞蹈梵谷一生 明日之星娓娓道來 | 徐欽盛
  • 台北《改頭換面》再生藝術裝置展覽 見證天生我材必有 | 徐欽盛
  • 台灣考古大發現 基隆和平島歷史跨越三千年 | 徐欽盛
  • 台灣新興藝術家翅男、楊振華、吳奇錚的逍遙創作王國 | 徐欽盛
  • 2014臺北藝術節 「觀看」藝術大行其道 | 徐欽盛
  • 賴家慶、林家鴻、吳苡嫣異地求生的音樂故事 | 徐欽盛
  • 包羅萬象、復古又創新的台北市立國樂團 | 徐欽盛
  • 林株楠中西合璧 讓水墨油彩巧妙融合 | 徐欽盛
  • 橋言、橋影、橋樂、橋事,從世界經典橋梁特展說起! | 徐欽盛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