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吸血鬼家庭屍篇》,讓你笑死人惹

圖1 電影海報1

 

顛覆你想像的「恐怖電影」

 

    曾經在2014年的金馬影展放映過,挾帶觀眾票選第一名的「人氣」,今年再度上映的絕妙喜劇《吸血鬼家庭屍篇》(What We Do In The Shadows),幾乎讓你三分鐘一小「笑」,五分鐘一大「笑」!電影以「偽紀錄片」(Mockumentary)的方式拍攝,讓你一窺吸血鬼們的日常生活,這樣一種企劃簡直讓人拍案叫絕!充滿反差的笑料,牽動著全場觀眾的情緒,早在之前即囊括了2014多倫多影展、夏威夷國際影展和華沙國際影展等11個觀眾票選獎。

圖2 電影海報2

    「偽紀錄片」是什麼?這個字是由Mock(嘲笑)和Documentary(紀錄片)組成的時代新字,大致可以想像成是帶有嘲笑意味的「假」紀錄片,但是這種「假」更具複雜性;因為偽紀錄片的確是採取紀錄片的方式拍攝,而內容看起來就像是跟隨的紀錄和訪問,但其實內容裡的人事可能是虛構的、安排好的或甚至有腳本的,於是這又繞回了形式上的模糊性,讓人無法判斷紀錄片和劇情片的分界。

    這部偽紀錄片的「劇情大綱」,即是由一個拍攝團隊進入吸血鬼的房屋裡,記錄這個特殊族群的生活點滴。四個吸血鬼一同住在紐西蘭的老屋裡,年齡與性格各異,彼此之間是室友的關係,他們的生活相當「人性化」,會開會解決問題,會分配家事清潔工作;他們向鏡頭談論自己的歷史,展示他們的覓食喜好,以及呈現他們穿著和娛樂上的品味。這中間有其「僕人」與之互動和其心聲,還有新成員的加入與不同族群(人類、狼人)之間的混戰。吸血鬼的人物設計十分有趣,不同年代、各型各款同時又想法多多,極富魅力的說話方式和奇想行為,配合了從中世紀到近代的各種版畫和油畫的相關作品影像,亦即「諧擬的虛構性」,反而讓電影更加強了某種深刻的「真實性」。

圖3 電影海報3

 

「反差」展現黑色幽默

 

    最老的彼特在古代曾是最強大的吸血鬼,能夠主掌他人生殺大權,任意將他想要的對象轉變成吸血鬼,而如今已垂垂老矣,長待於石棺,因為太老而無法說話,而成為反差的笑點形象。真正主導故事/紀錄片進行的是另外三位「年輕力壯」的室友,分別是堅持優雅品味的維亞戈、喜愛刑求「戳人」的佛拉迪斯拉夫,以及不愛乾淨的迪肯。他們來自中世紀、十八世紀和近代,其歷史背景形塑了他們的認知和行為,可以說是有史以來「跨度最大」的差異組合。後來加入的尼克,以全然現代和新潮的觀念,帶給這群「前輩」前所未有的生活和玩樂經驗,卻也漸漸成為失控的變數。尼克到處散布自己成為吸血鬼的消息,認為這是一件「超酷的事」;與他同行的朋友史都,更成為第一位吸血鬼的人類朋友。

    「惡搞亦有真情在」,悲悲喜喜,怕怕笑笑,這群極品的奇葩遭遇,交織出這部獨特的喜劇。吸血鬼千百年的蒼涼,在這部電影裡依然存在,面對摯愛人們的老去和消逝,他們也有無盡的遺憾和煩惱。當然電影給了他們取巧的、皆大歡喜的結局,也就是讓各人的生命無限延長(無論是以吸血鬼或狼人的形式),影像裡所蘊藏的情感,被內化操作後,轉成一種表象的消費型態。

圖4 電影海報4

    吸血鬼的恐怖吸血場景,早已是極具看點的視覺體驗,在本片裡也沒有忽略這個環節。引誘受害者的過程,以及撲咬噴血的驚悚畫面,都變成一種獵奇效果;透過鏡頭的刻意強調,這種情節被異化,甚至人物的台詞也將原本應該令人害怕的情景,轉成了特殊的爆笑效果。「重口味」的場景設計,如今也變成一種相當受到歡迎和矚目的藝術手法。

 

次文化的一次精彩實踐

   

    大銀幕呈現的吸血鬼生活,滿足了觀眾以往對於此等傳奇「超自然生物」的認知與想像,非常自然而合理。脫去傳說的外殼,吸血鬼從而變為如同你我一般,不再是傳統的神祕形象。「嚇到笑」的情節揉合紀錄片的形式,使人想起了近年來流行的鬼片與恐怖片「實錄」,在手持攝影機的時不時的晃動,以及危險時刻(狩獵與逃命)的震盪,同樣喚引著觀眾的「想看又不敢看」的心理。吸血鬼電影因為《暮光之城》系列的大賣,開發出新型言情故事的可能性,如今連紀錄片所能傳達真實性的特色,亦透過偽紀錄片的操作方式,展現惡搞創意,大玩特玩經典元素,是一部絕對逆轉你慣性思維的巧妙喜劇!

圖5 吸血鬼們的想法:總是骯髒不堪 亟待洗刷的浴室

圖6 吸血鬼們組成的古典樂團

 

圖片來源:開眼電影網 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wen73416742/


其他文章
  • 讀演劇人《白話》:「我們先攻下基隆!」 | 湯曄
  • 《藝術很有事》:鑿開既定視野的「藝文空間」 | 湯曄
  • 影像的謀反—質疑與介入,記憶/歷史的書寫 | 湯曄
  • 電影《火花》:夢想和現實之間搏鬥的段落 | 湯曄
  • 從《殺人一舉》到《沉默一瞬》 | 湯曄
  • 《築地市場:和食之心》—鮮味饗宴之地的職人氣質 | 湯曄
  • 無硝煙的戰爭時代,讓我們用「希特勒」結束這一回合 | 湯曄
  • 《王牌業務員》:說一個笑話,給人生 | 湯曄
  • 《熊幸福騙局》:揭開童年真相之後,我的生活 | 湯曄
  • 《大佛普拉斯》:別人人生,Seem So Real | 湯曄
  • 隱地《出版圈圈夢》:書之小傳,文學之側記 | 湯曄
  • 她們還有莫斯科可去,那我們呢?—《香港三姊妹》 | 湯曄
  • 進入記憶的黑盒子裡,《與西西玩遊戲》 | 湯曄
  • 生而為人,為一項作業—《徐自強的練習題》 | 湯曄
  • 時不我予我不休—《極道老男孩》 | 湯曄
  • 而你常會在小說中讀到這樣的故事—《菊次郎的夏天》 | 湯曄
  • 以寫書為筏,承載創作的魂魄—讀高俊宏《陀螺》 | 湯曄
  • 在「故事」與藝術家的廢墟裡—寫高俊宏談《小說》 | 湯曄
  • 獨自在佔領的道路上—讀高俊宏《諸眾》 | 湯曄
  • 台灣山海間的七位當代藝術家 | 湯曄
  • 鏡頭縫隙間的暴力:看北野武《凶暴的男人》 | 湯曄
  • 從配樂出發,抬至神格的人道主義:看大島渚的《俘虜》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3—阿姆斯特丹劇團《源泉》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2—《源泉》的電影改編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讀艾茵.蘭德《源泉》 | 湯曄
  • 《血與玫瑰樂隊》—形式正在摸索,但真相仍失落 | 湯曄
  • 《比海還深》─重新感受「家之味」 | 湯曄
  • 旺莫利萬計畫—重現新高棉建築 | 湯曄
  • 《幸運是我》—淺薄的社會反映與理想的過度斧鑿 | 湯曄
  • 《高海拔之戀II》—獨樹一幟的愛情故事 | 湯曄
  • 《海的彼端》—鮮為人知的台灣移民故事 | 湯曄
  • 《愛麗絲的兔子洞》─靜如展覽,動如表演 | 湯曄
  • 從《尋龍訣》小探中國奇幻類型電影 | 湯曄
  • 《無止境的旅程》─面對「學問」的應變訓練 | 湯曄
  • 《我的50呎豪華生活》─在舞台上演繹當前的居住弱勢 | 湯曄
  • 如今,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 湯曄
  • 「超級英雄」的絕地重生之路 | 湯曄
  • 《忐忑》與梁基爵的數位創作時代 | 湯曄
  • 《妮可睡不著》─無所事事的夏日消磨 | 湯曄
  •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 湯曄
  • 《殺手情歌》─驚人影像,奇異敘事 | 湯曄
  • 一流「食之器」 盡在2015台灣美食展 | 湯曄
  • 《吸血鬼家庭屍篇》,讓你笑死人惹 | 湯曄
  • 追拿逃犯,古代歐洲警察的「公路電影」 | 湯曄
  • 《該死的順序》─雪地,血跡隱沒 | 湯曄
  • 在城市的每個角落裡錄歌 | 湯曄
  • 英雄叛國,這是個公共議題 | 湯曄
  •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 湯曄
  • 《竊聽風雲3》-「港人治港」的縮影 | 湯曄
  • 《香港仔》-要什麼樣的幸福? | 湯曄
  • 不再只是校園片-《行動代號:孫中山》 | 湯曄
  • 神話退去的時代-評末路小花《電母》 | 湯曄
  • 《七個猶太小孩》演出所引發的「政治劇場」省思 | 湯曄
  • 《遺失的映象》-該被注目的國度 | 湯曄
  • That Girl in Pinafore | 湯曄
  • 李小龍的「未完成」,以及他所賦予我們的珍貴時光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完)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二)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一) | 湯曄
  • 【香港】我看2013年進念˙二十面體《半生緣》 | 湯曄
  • 從策展角度看方圓聚《禿頭女病患》 | 湯曄
  • 故事與夢的纏繞—對2013年《如夢之夢》的幾點看法 | 湯曄
  • 以拍電影之名—評薪傳實驗劇團《雷雨2.0》 | 湯曄
  • 2013「臺前」劇場服務培訓課程&對前台工作的淺見 | 湯曄
  • 植入戲曲基因,抑或排斥戲曲元素—《大宅門.月光光》 | 湯曄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