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追拿逃犯,古代歐洲警察的「公路電影」

圖1 電影海報

 

長驅直入晚期歐洲社會

 

圖2 Mihai Comanoiu飾演兒子

 

 

    2015年柏林影展銀熊獎得獎作品《追拿吉普賽!》(Aferim!),敘述一對羅馬尼亞警察父子奉命追緝因竊取主人錢財實為與女主人有染的吉普賽奴隸的過程。電影開始時,父子邊騎馬邊對話,其中多是父親在好發議論,兒子點頭稱是或好奇詢問;他們談論漠地所在的屬地是一個近冬天就會凍死很多人,充滿遺棄和竊盜的煉獄,其痛苦直到開春都難以散去。電影的畫面是以黑白呈現,其灰敗的色調,使得冬天裡稀疏的草木更形枯微。

    父子騎馬是以遠景或中遠景拍攝,觀眾在電影開始的兩幕裡幾乎看不清楚他們的長相,只能從不間斷的對話裡判斷他們是什麼樣的人;幾乎到電影的中段之前,鏡頭一直都有拉遠或是刻意遮蔽的狀況。從後來的情節觀察,這樣的鏡頭運用或許顯示了他們的地位:警察和執法者,聽起來是高高在上,但是在貧困和權勢為上的社會裡,他們一如草芥般渺小。

 

圖3 警察追捕吉普賽人的一幕 

 

  父子倆在執法的路上遇到了不少行人,絕大部分都是處於下層階級的牧人、農人或奴工。父子倆對待那些人們,從來就是隨意地謾罵、羞辱或威脅。父子認為自己做為執法者,憑仗律法所賦予的權力,將能夠以力量壓制下位者;執法者的言論與態度,顯示了他們離現代嚴明奉公的警察形象還遠的很,他們和低下階層的差異,僅僅在於那一丁點的權力而已。歐洲封建社會晚期的極端與破敗,讓每一場相遇都是一次文化衝突,每一段對話都是歷史寓言。

 

電影敘事類型的再詮釋

 

    父子倆騎馬穿越重重樹林,在一個個部落和村莊裡尋找逃犯的足跡,整個過程如同一場「公路電影」。「公路電影」在維基百科裡是如此解釋的:「是一種將故事主題或背景設定在公路上的電影類型,劇中的主角往往是為了某些原因而展開一段旅程,劇情會隨著旅程進展而深入描述主角的內心世界。」[1]難走的樹林如同荊棘地,實際上就是「公路」的設定。「現代公路電影的劇情鋪排上,往往帶有中古勇者探險故事的影子。」[2]很有趣的,從來都是現代故事的主題類型,本片卻像是實踐了主題的「靈感來源」。

 

圖4 Alexandru Dabija飾演貴族(坐位者)

    角色們的內心世界,基本上是透過不斷的閒聊而來。片段對話構成了劇情推進,同時展示了1835年歐洲的民族圖景,藉由宗教和貴族權力的架構,影響並鞏固了當時人們的觀念。父子倆遇上了修士,一方面他們厭惡「穿著裙子的修士」會帶來衰運,另一方面他們又服膺於宗教的教導,在山路上同行的十幾分鐘,教士講述了其對周遭將近十個民族的看法。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是「惡」的形象,不是「謊言、騙子」,就是「愚蠢、吃得多」等等猶如「七宗罪」的形容,只有他們羅馬尼亞人是「愛與榮耀」的代表;而他們的追擊的目標,眾人輕視的吉普賽人,永遠就是「蠢烏鴉」。

    這一幕詼諧又連珠炮式的歧視性語言,充滿了當時社會閉塞、誤解重重的民族偏見,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話語是透過修士的口灌輸給老百姓,甚至使人們引為茶餘飯後的笑談。父子倆之後的種種行徑,或是遇見的其他人,似乎都以此根深蒂固的看法,彼此粗俗應對,而且幾乎是代代相傳。在這些下層階級人們的互動上,我們看不到禮法的存在,他們與其說遵守規矩,不如說是懼怕權威。

 

下層階級做為時代主角

 

    父親帶著老江湖的語調,評論著路上遇見的人事物。他的意氣風發,隨著事情的發展,逐漸變得弱化、無奈和逃避。他是兒子敬愛的對象,百姓和奴隸們懼怕的對象,但是當面對有錢有權的教士和貴族時,即使他同情逃犯,卻完全不能為之斡旋任何權利或求情,所謂的「執法者」,只是為特定的人士服務或執行任務,除此之外別無其他。一幕他在旅店和兒子與逃犯吹噓年輕時的豐功偉業,談及風流性史,他甚至叫來妓女為兒子開葷;直到換成他親自上陣,才發現其實他已經「不行」,身體的衰弱象徵著父親的無能。

 

圖5 Cuzin Toma飾演吉普賽奴隸

   兒子是一個懵懂的青年,聆聽著父親的傳奇,體驗摸索現實的世界。當途中的所見所聞漸漸偏離他們原先的認知,兒子對於逃犯有了憐憫,對於律法有了懷疑;但即使他冒出了一點意圖改變的心思,在龐大的社會桎梏下,他並沒能看到什麼希望。父親的難堪,以及最後親眼看見貴族對逃犯施刑,使他最終選擇了噤聲。

    吉普賽人在本片做為奴隸的代表群體,以其遭遇與生活樣態,成為相對於父子之集體形式的另一「主角」。表面上好像只有目標逃奴,實際上從一開始被暴力審問的貴族奴隸、逐河而居的流浪部落居民,到與逃奴一同被抓的童奴,全部都是吉普賽人,並呈現了做為奴隸的各種悲慘處境:被任意地打罵、不公待遇和如貨品般的廉價買賣。人和人之間的階級對峙與權利的不對等,在片中皆忠實呈現。

 

生動嶄新的得獎作品

 

    這段旅途其實是一段簡單的故事,但卻能夠透過極為生動的對話,刻畫出封建與不夠開化的社會。透過大量歷史文獻與民間傳說為參考,電影拍出了封建時代裡,人們普遍的卑微處境。貴族或領主做為最高而不可挑戰的權威,在電影的最後掀起巨大的震撼:懲罰與其妻通姦的逃奴,不是眾人以為的處死或鞭打,卻是處以殘酷的閹割。行刑的粗暴與野蠻,顯示了人性的最負面,與不可移易的時代哀歌。

    《追拿吉普賽!》之前曾讓美國觀眾大為吃驚,因其題材的新奇感與特殊性均前所未見。柏林影展頒以銀熊獎的榮耀,更使本片在羅馬尼亞蔚為風潮。電影海報上引用【好萊塢報導】的評論,形容它「比《自由之心》更有趣、野蠻!」相對於過往正面描寫奴隸處境的電影往往充滿煽情或沉重,《追拿吉普賽!》則以警察父子做為旁觀者,以側面的角度,讓觀眾與其一同體驗了人性的辯證與現實。

 

圖6 Tedor Corban飾演父親

 

圖片來源:Yahoo!奇摩電影

 


[1]維基百科「公路電影」詞條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5%AC%E8%B7%AF%E9%9B%BB%E5%BD%B1

[2]出處同上。


其他文章
  • 讀演劇人《白話》:「我們先攻下基隆!」 | 湯曄
  • 《藝術很有事》:鑿開既定視野的「藝文空間」 | 湯曄
  • 影像的謀反—質疑與介入,記憶/歷史的書寫 | 湯曄
  • 電影《火花》:夢想和現實之間搏鬥的段落 | 湯曄
  • 從《殺人一舉》到《沉默一瞬》 | 湯曄
  • 《築地市場:和食之心》—鮮味饗宴之地的職人氣質 | 湯曄
  • 無硝煙的戰爭時代,讓我們用「希特勒」結束這一回合 | 湯曄
  • 《王牌業務員》:說一個笑話,給人生 | 湯曄
  • 《熊幸福騙局》:揭開童年真相之後,我的生活 | 湯曄
  • 《大佛普拉斯》:別人人生,Seem So Real | 湯曄
  • 隱地《出版圈圈夢》:書之小傳,文學之側記 | 湯曄
  • 她們還有莫斯科可去,那我們呢?—《香港三姊妹》 | 湯曄
  • 進入記憶的黑盒子裡,《與西西玩遊戲》 | 湯曄
  • 生而為人,為一項作業—《徐自強的練習題》 | 湯曄
  • 時不我予我不休—《極道老男孩》 | 湯曄
  • 而你常會在小說中讀到這樣的故事—《菊次郎的夏天》 | 湯曄
  • 以寫書為筏,承載創作的魂魄—讀高俊宏《陀螺》 | 湯曄
  • 在「故事」與藝術家的廢墟裡—寫高俊宏談《小說》 | 湯曄
  • 獨自在佔領的道路上—讀高俊宏《諸眾》 | 湯曄
  • 台灣山海間的七位當代藝術家 | 湯曄
  • 鏡頭縫隙間的暴力:看北野武《凶暴的男人》 | 湯曄
  • 從配樂出發,抬至神格的人道主義:看大島渚的《俘虜》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3—阿姆斯特丹劇團《源泉》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2—《源泉》的電影改編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讀艾茵.蘭德《源泉》 | 湯曄
  • 《血與玫瑰樂隊》—形式正在摸索,但真相仍失落 | 湯曄
  • 《比海還深》─重新感受「家之味」 | 湯曄
  • 旺莫利萬計畫—重現新高棉建築 | 湯曄
  • 《幸運是我》—淺薄的社會反映與理想的過度斧鑿 | 湯曄
  • 《高海拔之戀II》—獨樹一幟的愛情故事 | 湯曄
  • 《海的彼端》—鮮為人知的台灣移民故事 | 湯曄
  • 《愛麗絲的兔子洞》─靜如展覽,動如表演 | 湯曄
  • 從《尋龍訣》小探中國奇幻類型電影 | 湯曄
  • 《無止境的旅程》─面對「學問」的應變訓練 | 湯曄
  • 《我的50呎豪華生活》─在舞台上演繹當前的居住弱勢 | 湯曄
  • 如今,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 湯曄
  • 「超級英雄」的絕地重生之路 | 湯曄
  • 《忐忑》與梁基爵的數位創作時代 | 湯曄
  • 《妮可睡不著》─無所事事的夏日消磨 | 湯曄
  •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 湯曄
  • 《殺手情歌》─驚人影像,奇異敘事 | 湯曄
  • 一流「食之器」 盡在2015台灣美食展 | 湯曄
  • 《吸血鬼家庭屍篇》,讓你笑死人惹 | 湯曄
  • 追拿逃犯,古代歐洲警察的「公路電影」 | 湯曄
  • 《該死的順序》─雪地,血跡隱沒 | 湯曄
  • 在城市的每個角落裡錄歌 | 湯曄
  • 英雄叛國,這是個公共議題 | 湯曄
  •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 湯曄
  • 《竊聽風雲3》-「港人治港」的縮影 | 湯曄
  • 《香港仔》-要什麼樣的幸福? | 湯曄
  • 不再只是校園片-《行動代號:孫中山》 | 湯曄
  • 神話退去的時代-評末路小花《電母》 | 湯曄
  • 《七個猶太小孩》演出所引發的「政治劇場」省思 | 湯曄
  • 《遺失的映象》-該被注目的國度 | 湯曄
  • That Girl in Pinafore | 湯曄
  • 李小龍的「未完成」,以及他所賦予我們的珍貴時光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完)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二)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一) | 湯曄
  • 【香港】我看2013年進念˙二十面體《半生緣》 | 湯曄
  • 從策展角度看方圓聚《禿頭女病患》 | 湯曄
  • 故事與夢的纏繞—對2013年《如夢之夢》的幾點看法 | 湯曄
  • 以拍電影之名—評薪傳實驗劇團《雷雨2.0》 | 湯曄
  • 2013「臺前」劇場服務培訓課程&對前台工作的淺見 | 湯曄
  • 植入戲曲基因,抑或排斥戲曲元素—《大宅門.月光光》 | 湯曄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