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完)

第三部分:媒體宣傳

「不只是開一場記者會而已。」[1]

 

徐開塵老師是一位資深媒體人、文字工作者,因為長期關注國內表演藝術生態發展,她目前也在表演藝術評論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平台「表演藝術評論台」擔任特約評論人。以同時是媒體人又是藝評家的身分,她告訴我們媒體宣傳不只是打好公關關係就可以,要能夠由小看大,由大看小。

如何擬定媒體方面的宣傳計劃,其實就是一種行銷策略。試圖連結活動定位與計畫目標兩者的關係,並掌握適宜且充滿懸念的宣傳節奏和時間規劃,找出最有效的運作方式。目標對象採取「同心圓」的方式去尋求,由內向外去推展,也就是從最核心的對象開始思考,再往外推展更多連結關係對象,以達成有效的宣傳目標。現在我們已是網路幾乎無處不在的年代,社群經營成為主軸,點狀式地散布到目標對象,「借力使力,快速達陣」,其他產業的平台亦可善加利用。

 

通路

 

    大眾媒體是最常見的了,平面媒體、網路媒體及電子媒體等都是傳統通路;其他有效通路,尤其對於藝術推廣方面的像是咖啡館和電影院,人流越多的地方越是可以抓住想要的族群;傳播的合作對象,聚焦在活動的主要連結、主辦或協辦單位,若是還想更拓寬,一些友好單位可以借做平台資訊分享。宣傳經費方面,可以採取保守型-有多少錢做多少事;積極型-尋求外源,把餅做大,如果沒有太多錢可以做宣傳,該如何另找創意行事,整合有價資源和免費資源,把錢花在刀口上,才能擬定適合的宣傳計劃的同時,掌握好預算。

    在談到各種不同的宣傳方式時,徐老師與學員們一同討論,提到不少公部門的資源以及頗具創意的宣傳方式。市政府提供路燈旗的置放是免費的,舉辦演講、座談和名人座談都是常見的方式,比較有趣的是一學員提及可以仿豪宅舉牌的方式在街上行動以增加活動曝光的機會,確實是成本不高的有趣辦法。宣傳的時間規劃方面,謹記排定工作時間表,對照活動大表與行銷宣傳表,照表操課,分工合作,定期追蹤進度和掌握細節都必須確實執行。執行分工方面,必須估計可用人數有多少?支援人數有多少?網路平台、實體媒體連結和對外推廣等工作都必須各司其職,並和媒體保持暢通的聯絡。

「想像」的討論,孵「創意」的夢

 

    若要將所有課程的內容記敘一遍,恐怕這篇文章的篇幅能及上一篇會議論文了,筆者只能就比較主要的大方向課程做紀錄,甚至都是點出重點,還無法盡顯課堂的精彩之處,筆者希望能夠在這個段落談談關於學員在當中的參與。所有的課程都是在上午講述的,下午則是習作時間,每次的名目雖不同,但其實都是「活動發想」,想一個活動出來,配上「5W+2H+1E 」,只是每次偏重不同:綜合的藝術節慶類別發想、指定在固定地點的創意市集的活動發想,或是試著做一個模擬的駐館計畫,而所有辦活動所需要的條件都必須考慮到。對筆者而言這些「想像」的討論真的激發活絡多年來只會處理行政事宜的腦筋,許多奇思妙想都在與才華洋溢的學員間激盪,每一次又一個極富創意的計劃從討論中生出時,課堂總充滿熱情與參與感,這是筆者在這次研習裡最大的收穫和體會:能夠學習更多產業知識,盡情地運用在各種活動裡,對於個人是能力的增長,同時藉由與不同的學員合作,亦是建立更有效的溝通、難能可貴的情誼與有志一同的夢想。

    「2013藝流亞洲策展新秀」計畫在筆者看來是有達到目標的成功研習活動,當然在種種課程的體驗裡尚有一些安排不盡完善,像是課程和習作有些重複性太高,實習機會較少以及成果展現略顯緊迫等;但是整體在經驗分享、活動呈現的發揮空間和許多寶貴的業界知識方面,都可見主辦單位的豐富資源與用心,對於有心從事藝術行政及策展的人來說,「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絕對是未來值得繼續關注與舉辦的藝文研習活動。

 

後記

 

    本文所記敘的課程內容多從授課老師的PTT所出,原文直寫或整理改寫皆有,其中若有特別引用其他資料亦有標註,若有爭議,則以授課老師的講述為主,所有引用的上課資料之版權,也當屬授課老師及世紀當代舞團。

   

 



[1]徐開塵老師的上課PTT。


其他文章
  • 讀演劇人《白話》:「我們先攻下基隆!」 | 湯曄
  • 《藝術很有事》:鑿開既定視野的「藝文空間」 | 湯曄
  • 影像的謀反—質疑與介入,記憶/歷史的書寫 | 湯曄
  • 電影《火花》:夢想和現實之間搏鬥的段落 | 湯曄
  • 從《殺人一舉》到《沉默一瞬》 | 湯曄
  • 《築地市場:和食之心》—鮮味饗宴之地的職人氣質 | 湯曄
  • 無硝煙的戰爭時代,讓我們用「希特勒」結束這一回合 | 湯曄
  • 《王牌業務員》:說一個笑話,給人生 | 湯曄
  • 《熊幸福騙局》:揭開童年真相之後,我的生活 | 湯曄
  • 《大佛普拉斯》:別人人生,Seem So Real | 湯曄
  • 隱地《出版圈圈夢》:書之小傳,文學之側記 | 湯曄
  • 她們還有莫斯科可去,那我們呢?—《香港三姊妹》 | 湯曄
  • 進入記憶的黑盒子裡,《與西西玩遊戲》 | 湯曄
  • 生而為人,為一項作業—《徐自強的練習題》 | 湯曄
  • 時不我予我不休—《極道老男孩》 | 湯曄
  • 而你常會在小說中讀到這樣的故事—《菊次郎的夏天》 | 湯曄
  • 以寫書為筏,承載創作的魂魄—讀高俊宏《陀螺》 | 湯曄
  • 在「故事」與藝術家的廢墟裡—寫高俊宏談《小說》 | 湯曄
  • 獨自在佔領的道路上—讀高俊宏《諸眾》 | 湯曄
  • 台灣山海間的七位當代藝術家 | 湯曄
  • 鏡頭縫隙間的暴力:看北野武《凶暴的男人》 | 湯曄
  • 從配樂出發,抬至神格的人道主義:看大島渚的《俘虜》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3—阿姆斯特丹劇團《源泉》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2—《源泉》的電影改編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讀艾茵.蘭德《源泉》 | 湯曄
  • 《血與玫瑰樂隊》—形式正在摸索,但真相仍失落 | 湯曄
  • 《比海還深》─重新感受「家之味」 | 湯曄
  • 旺莫利萬計畫—重現新高棉建築 | 湯曄
  • 《幸運是我》—淺薄的社會反映與理想的過度斧鑿 | 湯曄
  • 《高海拔之戀II》—獨樹一幟的愛情故事 | 湯曄
  • 《海的彼端》—鮮為人知的台灣移民故事 | 湯曄
  • 《愛麗絲的兔子洞》─靜如展覽,動如表演 | 湯曄
  • 從《尋龍訣》小探中國奇幻類型電影 | 湯曄
  • 《無止境的旅程》─面對「學問」的應變訓練 | 湯曄
  • 《我的50呎豪華生活》─在舞台上演繹當前的居住弱勢 | 湯曄
  • 如今,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 湯曄
  • 「超級英雄」的絕地重生之路 | 湯曄
  • 《忐忑》與梁基爵的數位創作時代 | 湯曄
  • 《妮可睡不著》─無所事事的夏日消磨 | 湯曄
  •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 湯曄
  • 《殺手情歌》─驚人影像,奇異敘事 | 湯曄
  • 一流「食之器」 盡在2015台灣美食展 | 湯曄
  • 《吸血鬼家庭屍篇》,讓你笑死人惹 | 湯曄
  • 追拿逃犯,古代歐洲警察的「公路電影」 | 湯曄
  • 《該死的順序》─雪地,血跡隱沒 | 湯曄
  • 在城市的每個角落裡錄歌 | 湯曄
  • 英雄叛國,這是個公共議題 | 湯曄
  •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 湯曄
  • 《竊聽風雲3》-「港人治港」的縮影 | 湯曄
  • 《香港仔》-要什麼樣的幸福? | 湯曄
  • 不再只是校園片-《行動代號:孫中山》 | 湯曄
  • 神話退去的時代-評末路小花《電母》 | 湯曄
  • 《七個猶太小孩》演出所引發的「政治劇場」省思 | 湯曄
  • 《遺失的映象》-該被注目的國度 | 湯曄
  • That Girl in Pinafore | 湯曄
  • 李小龍的「未完成」,以及他所賦予我們的珍貴時光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完)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二)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一) | 湯曄
  • 【香港】我看2013年進念˙二十面體《半生緣》 | 湯曄
  • 從策展角度看方圓聚《禿頭女病患》 | 湯曄
  • 故事與夢的纏繞—對2013年《如夢之夢》的幾點看法 | 湯曄
  • 以拍電影之名—評薪傳實驗劇團《雷雨2.0》 | 湯曄
  • 2013「臺前」劇場服務培訓課程&對前台工作的淺見 | 湯曄
  • 植入戲曲基因,抑或排斥戲曲元素—《大宅門.月光光》 | 湯曄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