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比海還深》─重新感受「家之味」

圖1 《比海還深》電影海報。

是枝裕和的「家」

看到阿部寬和樹木希林的組合,就期待導演是枝裕和又一篇精彩的家庭剖析。回溯至2008年,是枝裕和以非常精準而節約的方式,交出了《橫山家之味》這樣一部戮力在情感細節上的作品,猶記得當初觀看時背脊上寒毛直豎的感覺;當時不少為文在讚揚導演溫馨家庭意象的營造,然而我卻從中嘗到根刺,感受到家庭裡不可名狀的糾葛,家人間此消彼長的隱忍,藉家族和諧的由頭,維持必須的平衡。

圖2 《橫山家之味》電影海報。

《橫山家之味》以一個家庭必須團聚的日子為起點,以家庭成員各自的行動與對話為輔,僅僅在一天的時間線裡,將人物性格與關係完全展露,並巧妙交織出「家族史」的過往,在平淡劇情中整出緊密完整的結構,於我而言印象深刻且震撼:是枝裕和從來不是親切的創作者,他所刻劃出的某種光亮家庭圖像,實是暗潮洶涌的矛盾體。家庭是避風港,也可能是起風的地方,這是《橫山家之味》裡家庭所展現的兩面性。

八年後,導演是枝裕和推出《比海還深》,當時我就激動莫名,希望能夠再探一次導演獨特的敘事風格,以及那些細微的瑣事小節,是如何構築我們的當代生活。觀看後我深思許久,《比海還深》所展現的「家庭—社會」樣貌,與我預期頗為不同,導演的關注從家庭整體性的平衡,轉向主角個人的脈絡刻劃。

人物的共性與突破

讓我將兩部電影連結比較的元素,在於樹木希林與阿部寬這對母子組合,阿部寬在兩部電影裡的角色皆名「良多」,其家庭組成也有一些鬆散的共性,頗能互相觀照。我認為兩部電影最關鍵的差異,在於《橫山家之味》是以樹木希林為貫穿故事的動能,由她而撐起整部電影的喜怒哀樂;《比海還深》則讓阿部寬成為最大的被凝視對象,家庭興衰繫於他,而他也重蹈「家族史」那些必然的覆轍。

圖3《橫山家之味》的母子檔。

圖4《比海還深》的母子檔,樹木希林在此片可看見更多歲月的洗禮,同時此片母子間的關係也較為融洽。

兩部電影中都有一個隱藏角色:死去的家庭成員。《橫山家之味》裡是優秀的長子,《比海還深》是糟糕的父親。前者是樹木希林不斷揭露「家族史」的重要線索,這張牌位上的遺照,最終擴大成家庭成員揮之不去的陰魂,其出現的「戲份」可堪比主角;後者是不斷被提起的「家族史」的一個不良源頭,同時也不斷提醒其與男主角間作為父子傳承的劣根性,戲份雖不多,但是對於男主角的性格與人生起了很大的影響作用。

導演是枝裕和在《比海還深》電影劇本的第一頁寫道:「我們都無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大人。」阿部寬以相當用力的演技詮釋了良多這個「不成器的大人」,是的,相當用力,這是我對這部電影最大的觀察。良多這個事業失敗、賭博成性、對家庭無責任感的中年魯蛇,能夠帶出什麼社會新意?

自我代入v.s保持距離

我認為導演是枝裕和此次的探討方式,是讓觀眾「自我代入」。比起《橫山家之味》在展現一種「家庭模式」,《比海還深》不再著重於此,導演做出類似的家庭結構,並讓已步入中年的兒子突出為核心,觀眾從良多身上,看到近似自身,或是周遭親友的例子。《比海還深》從導演過去「超越現實」的結構脫離,將矛頭指向了真實的世代。

導演是枝裕和對於人性的觀察敏銳,但其表達出的視覺圖像,所謂「平淡生活」建構出來的故事,卻往往與現實有所距離。他那驚人的作品《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2004),真人真事改編,悲慘真實的圖像,導演卻是以童稚溫和的光亮、兄弟姊妹間平淡溫馨的相處細節去呈現,即使結局已經命定,但生活仍要持續。

當《比海還深》讓觀眾代入自身經驗時,我們開始陷入局裡。我們跟著良多的步伐,探索他的生活和家庭,不再是全面的感知,而是代入自身的事業、理想和永不滿意的現實生活。「在哪裡出錯了呢?我的人生。」這正是我們想從良多那狼狽卻又充滿妄想的生活中得知的,於是阿部寬以非常用力的演技,詮釋著良多的掙扎求生—做偵探並勒索當事人、故意弄髒商店的鞋以騙取優惠、假擺清高、不斷想靠賭博和彩票翻身……。

圖5 阿部寬飾演的良多在老家狹窄簡陋的浴缸裡洗澡,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窘迫。

家庭還能維繫到何時

觀眾或許沒有那麼多壞習慣,但我們都很清楚,這是人在社會化後不得不懂的現實,良多亦然。然而我們都可能對未來抱有一絲不切實際的希望,正如良多的文學夢和與前妻復合的願望。他雖然空虛寂寞,但仍有想要的生活,他那些笨拙與自以為是的舉動皆為前妻、兒子和母親所包容,情感流動的溫馨感令觀者還是對願望成真有所期待。

圖6 這一家人的關係似乎只能偶爾短暫的團聚,長期的幸福是不可企及的。

電影的結局是有點「開放式」的,導演是枝裕和留下了選擇給良多和觀眾。良多將父親留下的硯台賣給當鋪,得了30萬,看似可應他經濟之急;然而當他與前妻道別,前妻刻意強調了下次見面必須取得良多一再拖欠的15萬贍養費,良多微笑點頭,之後轉身離去。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安排,良多已有錢卻未給付,他有可能在下次信守承諾嗎?

我仍然是持悲觀的,但電影不再交代,給予一種傾向而非定論。導演是枝裕和讓阿部寬著力刻劃這個角色而放手全知的角度,在我看來是有風險的,這種代入形式或許更貼近觀眾,卻失去不少風格感。這也許能成為一部不錯的類型電影,但那特殊的「家之味」卻正在消散之中。

 

圖片來源

圖1 2 3 6來自開眼電影網http://app2.atmovies.com.tw/film/fajp45294966/

圖4來自http://ppt.cc/zRDrj

圖5來自http://www.biosmonthly.com/brand_topic/7965


其他文章
  • 讀演劇人《白話》:「我們先攻下基隆!」 | 湯曄
  • 《藝術很有事》:鑿開既定視野的「藝文空間」 | 湯曄
  • 影像的謀反—質疑與介入,記憶/歷史的書寫 | 湯曄
  • 電影《火花》:夢想和現實之間搏鬥的段落 | 湯曄
  • 從《殺人一舉》到《沉默一瞬》 | 湯曄
  • 《築地市場:和食之心》—鮮味饗宴之地的職人氣質 | 湯曄
  • 無硝煙的戰爭時代,讓我們用「希特勒」結束這一回合 | 湯曄
  • 《王牌業務員》:說一個笑話,給人生 | 湯曄
  • 《熊幸福騙局》:揭開童年真相之後,我的生活 | 湯曄
  • 《大佛普拉斯》:別人人生,Seem So Real | 湯曄
  • 隱地《出版圈圈夢》:書之小傳,文學之側記 | 湯曄
  • 她們還有莫斯科可去,那我們呢?—《香港三姊妹》 | 湯曄
  • 進入記憶的黑盒子裡,《與西西玩遊戲》 | 湯曄
  • 生而為人,為一項作業—《徐自強的練習題》 | 湯曄
  • 時不我予我不休—《極道老男孩》 | 湯曄
  • 而你常會在小說中讀到這樣的故事—《菊次郎的夏天》 | 湯曄
  • 以寫書為筏,承載創作的魂魄—讀高俊宏《陀螺》 | 湯曄
  • 在「故事」與藝術家的廢墟裡—寫高俊宏談《小說》 | 湯曄
  • 獨自在佔領的道路上—讀高俊宏《諸眾》 | 湯曄
  • 台灣山海間的七位當代藝術家 | 湯曄
  • 鏡頭縫隙間的暴力:看北野武《凶暴的男人》 | 湯曄
  • 從配樂出發,抬至神格的人道主義:看大島渚的《俘虜》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3—阿姆斯特丹劇團《源泉》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2—《源泉》的電影改編 | 湯曄
  • 如旋風一般襲擊你我的心智—讀艾茵.蘭德《源泉》 | 湯曄
  • 《血與玫瑰樂隊》—形式正在摸索,但真相仍失落 | 湯曄
  • 《比海還深》─重新感受「家之味」 | 湯曄
  • 旺莫利萬計畫—重現新高棉建築 | 湯曄
  • 《幸運是我》—淺薄的社會反映與理想的過度斧鑿 | 湯曄
  • 《高海拔之戀II》—獨樹一幟的愛情故事 | 湯曄
  • 《海的彼端》—鮮為人知的台灣移民故事 | 湯曄
  • 《愛麗絲的兔子洞》─靜如展覽,動如表演 | 湯曄
  • 從《尋龍訣》小探中國奇幻類型電影 | 湯曄
  • 《無止境的旅程》─面對「學問」的應變訓練 | 湯曄
  • 《我的50呎豪華生活》─在舞台上演繹當前的居住弱勢 | 湯曄
  • 如今,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 湯曄
  • 「超級英雄」的絕地重生之路 | 湯曄
  • 《忐忑》與梁基爵的數位創作時代 | 湯曄
  • 《妮可睡不著》─無所事事的夏日消磨 | 湯曄
  •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 湯曄
  • 《殺手情歌》─驚人影像,奇異敘事 | 湯曄
  • 一流「食之器」 盡在2015台灣美食展 | 湯曄
  • 《吸血鬼家庭屍篇》,讓你笑死人惹 | 湯曄
  • 追拿逃犯,古代歐洲警察的「公路電影」 | 湯曄
  • 《該死的順序》─雪地,血跡隱沒 | 湯曄
  • 在城市的每個角落裡錄歌 | 湯曄
  • 英雄叛國,這是個公共議題 | 湯曄
  •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 湯曄
  • 《竊聽風雲3》-「港人治港」的縮影 | 湯曄
  • 《香港仔》-要什麼樣的幸福? | 湯曄
  • 不再只是校園片-《行動代號:孫中山》 | 湯曄
  • 神話退去的時代-評末路小花《電母》 | 湯曄
  • 《七個猶太小孩》演出所引發的「政治劇場」省思 | 湯曄
  • 《遺失的映象》-該被注目的國度 | 湯曄
  • That Girl in Pinafore | 湯曄
  • 李小龍的「未完成」,以及他所賦予我們的珍貴時光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完)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二) | 湯曄
  • 打開初生的策展眼光-藝流亞洲策展新秀研習報告(一) | 湯曄
  • 【香港】我看2013年進念˙二十面體《半生緣》 | 湯曄
  • 從策展角度看方圓聚《禿頭女病患》 | 湯曄
  • 故事與夢的纏繞—對2013年《如夢之夢》的幾點看法 | 湯曄
  • 以拍電影之名—評薪傳實驗劇團《雷雨2.0》 | 湯曄
  • 2013「臺前」劇場服務培訓課程&對前台工作的淺見 | 湯曄
  • 植入戲曲基因,抑或排斥戲曲元素—《大宅門.月光光》 | 湯曄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