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三件拍品—一個對2014中國藝術的冷靜觀察

 
重拾理性.平心面對「億元時代」
 
農曆年甫過,各家拍賣公司轄下的文物探子早已傾巢而出,業主有計畫地將眼線遍佈全球,串聯起海內外的珍奇異寶,擘劃2014新一波的春拍氣象。與此同時,市場也收到了去年2013年以來的成交報告,這份得自過去一年來的成交報告猶如指南針般地為藝術投資者提供了一值得參照的座標。
 
以中國藝術品為例,過去十大天價排行向有賴名家精品和名瓷工藝支撐場面,然2013年卻有了明顯不同。2013一年內,各古今名家來勢洶洶,包括曾梵志(1964-)、勒尚誼(1934-)、黃冑(1925-1997)、趙無極(1921-2013)、吳作人(1908-1997)、張大千(1899-1983)、齊白石(1864-1957)、唐寅(1470-1524)等精銳盡出,搶佔大幅版面。2013年十大天價中國藝術品只有三件分屬於瓷器工藝類—明(永樂)《金銅佛坐像》(圖1)、明(成化)《青花纏枝秋葵宮碗》及清(乾隆)《紫檀頂箱四大件櫃》。而為何原本的十大天價在2013年迭增出二件,乃是由於吳作人《戰地黃花份外香》、齊白石《高立千年》同以0.805億元(按,以下均指人民幣)成交。此外,張大千《紅拂女》(圖2)、唐寅《松崖別業》成交價同為0.713億元,總計十大榜單共列有十二席。
 
環視中國藝術市場,去年瓷器工藝類少見高價成交的瓷器,卻新增了古董家俬與金銅佛等過去罕見的雜項成為高端藝術品,位列十大天價,這部分或說明了文物探子的活動範圍正日漸擴增,擴大搜尋目標的結果,另一方面亦帶動了質的提昇,隨高價成交,進一步改寫了高端收藏的傳統面目。然而,就整體成交金額而言,2013年打入億元天價的拍品僅剩下四名—明(永樂)《金銅佛坐像》(1.848億成交)、曾梵志《最後的晚餐》(1.410億成交)、黃冑《歡騰的草原》(1.288億成交)、明(成化)《青花纏枝秋葵宮碗》(1.103億成交),較2012年更短少了一席名次,同年行家論斷「市場急速降溫,勉強維持億元時代基本價位」,似乎仍切合中國藝術市場2013一年中的全盤態勢。 
 
其中,關鍵字「億元時代」可說是衡量中國藝術市場枯榮的重要指標之一。回顧「億元時代」之確立,2009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首件上衝億元的拍品正是該年10月17日中貿聖佳推出的《平定西域獻俘禮圖》(圖3)以1.34億元成交,論者以為「億元時代」的到來標示著中國藝術市場邁步成熟,與國際接軌,中國藝術終得到金融貨幣大規模挹注,坐擁藝術品霎時成為另一個揚名世界的「中國夢」。
 
2009年以來,中國藝術邁入億元大關的圓夢過程中,劉益謙向被目為是最重要的推手之一(圖4)。同年9月北京保利秋拍中,劉以1.69億拍下了吳彬《十八應真圖卷》。隔年,嘉德秋拍場上,劉又以3.08億拍走宋摹王羲之草書《平安帖》,次日再加碼以1.137億拍走陳栝《情韻墨花》。結至2013年,粗估劉益謙至少在中國藝術市場已豪擲了超過20億人民幣的驚人數目,毫不誇張地說,儘管劉單只行使了一個舉牌加價的小動作,隻手起落之間都可能成為見證中國藝術市場的「代表作」,份外引人遐思。對此,劉益謙回應得直截了當—「凡是越多人爭的東西,越好!」在他看來,收藏高端藝術品正是建立在市場對美感的競逐與肯定,過程中不存在任何「撿便宜」的漏洞,讓從事藝術投資者容有稍事喘息的餘地。再者,劉益謙托出的形容詞如「爭搶」、如「橫刀奪愛」,似乎在他眼底,市場對於美感的競逐與肯定,正始於一場鬧哄哄的拍賣會,終於競爭者失敗的一聲扼腕。
 
然而,2013年9月劉益謙在紐約以882.9萬美元得標蘇軾《功甫帖》(圖5)的戰果,三個月後,卻在上海博物館一紙稱「《功甫帖》為雙鉤填括,非真跡」的鑑定報告中,轉趨變調。劉益謙代表中國人出馬與全球買家鬥爭的終點並非美感的實現,「愛國行為」滑稽地變成了「土豪行為」。這一路上,劉益謙「億元教父」的挫敗與蒙塵,它反使得更多人回歸冷靜,以重新審視2013的中國藝術市場,追問—「是否在十大天價的名單之外仍有美感生存的餘地?仍可能確保藝術投資精準地實現?」便成為2013年市場上另一個排行榜外深思的課題,為打破這一頭熱的迷思,本文以下將舉出三件與蘇軾《功甫帖》相同,俱來自中國古書畫市場的例子,嘗試說明,相對於「爭」、「搶」,理性地分析與評估之於收藏的重要性。 
 
 
一、癡戀盛唐風物.宋人《明皇幸蜀圖》
 
好萊塢名導伍迪艾倫(Woody Allen)藉電影《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帶領觀眾重溫了巴黎史上三段的黃金年代,但矛盾的是,《午夜巴黎》各個才子佳人卻多患著戀舊的毛病,無不幻想逃離現實與古人面會。支持他們幻想彼時空的媒介散佈在巴黎大小角落,它可能是乙句來自海明威的箴言—「我多希望在我只愛她一個人時就死去」,抑或是畢卡索鍾情女體的一幅畫作,名人經典,成為共同見證時代的印象。或許對於收藏家來說,若他必須抉擇人與物,相信心中更加鍾情的恐怕是後者—遊梭在三段時空中,交錯出現的「藝術品」,毋用說,「藝術品」本身滿足了某種程度的「戀物癖」。
 
相對於浪漫的法國人,在中國,戀物則又與歷史感密不可分。藝術品、或者廣義的「文物」充其量不過是文人們遙想彼時的寄託。一如唐代著名收藏家張彥遠(815-907)所述—「若不為無益之事,安能悅有涯之生?」歷史感既是一股模糊的、印象式的情懷,背後的情懷之所託自然更加渺茫,不可言說;然而收藏家如張彥遠之流,卻是積極地面對「無益之事」,試圖為生命謀求出路,他們往往渴望手裏頭的收藏就是一道法門,當目光駐足之際,肆意神遊在特定的彼時空。戀物綜合文人特有的歷史感,最適當的寄託當屬一類描繪歷代故實的畫作,譬如例一所列舉的《明皇幸蜀圖》,其背後的製作、流傳,或反映了收藏文化中的某一側面。      
 
《明皇幸蜀圖》是中國繪畫裏頭富爭議的話題之一。底下包括數個不同別稱,以及傳世數件各種不同形式的畫類。「明皇幸蜀」內容取自安史之亂爆發後,長安淪陷,唐明皇倉皇南下奔赴四川的故實,是一描繪「國變」的畫作,流傳至北宋,該圖落入駙馬王詵(1036-1093)為首的文人圈,「明皇幸蜀」一方面成為士大夫間遙想唐代的重要憑藉,同時也因描繪皇帝落難的場面,屬臣民間的禁忌,擁有《明皇幸蜀圖》者多傾向迴避這一敏感的說法,從使得畫作之訂名存在數個不同別稱,如將路途中御馬忽然停下,導致明皇尷尬地勒住鞍繩這一連串動作,模糊地解釋為「摘瓜」,凡透視別稱,讀懂「明皇幸蜀」者,幾乎被視同晉身收藏家俱樂部的基本資格之一。
 
在北宋,隨「明皇幸蜀」故實聲明遠播,同時,可能也衍生了大量的版本、複製品等。其中,立軸最具代表性的或是台北故宮本,根據老一輩學者的研究,台北故宮本《明皇幸蜀圖》遊梭在歷史長河中,製作的年代有唐、北宋以及清初等三種說法,分別貫穿了中國史上人文薈萃的三個巔峰。而今日在現身市場的一本卻是一幀團扇。在團扇本《明皇幸蜀圖》的畫面中看不到盛裝打扮的唐明皇,只見零星在山路歇息的隨從與馬匹,已由緊張的國變,改為遊春、嬉春的主題,加以團扇的形式。本文認為,這應該是《明皇幸蜀圖》系列流傳至南宋的「變體」,儘管官方拍賣目錄上稱「北宋」,但是實際上應作「南宋」觀,可稱之《「後」明皇幸蜀圖》。
 
「後」借用自現代藝術(modern art)與後現代藝術(post-modern art)間的分野,「後現代」像個自戀狂,專愛講一些「竊以為」的小事。比較二幅「明皇幸蜀」自舉世之國變到春日郊遊、嬉春的轉折,來到南宋的《「後」明皇幸蜀圖》此時已更富一種休閒玩賞的氣氛,切合都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湖風光,依附戀物而生的歷史感,也在此時籠罩上一層清甜的外衣。
 
那麼,「市場反應如何?」我們另得以從畫面下方的四枚收藏印得知,該圖顯然受大收藏家耿昭忠(1640-1686)、耿嘉祚(活動於17世紀末葉)父子二代青睞,透過這一個鈐印的動作告訴觀者—旗下不一定非得囊括入名家、大作才是位收藏家,一如本幅無姓字,卻富有意味的小品畫也可能走入視野,有別於「越多人爭,越好!」的熱鬧場面,一如《明皇幸蜀圖》,它則打造了另一條端看門道的內行通路。 
 
 二、身後事.石濤《焦山歸隱圖》
 
拍賣目錄標示,「石濤(1630-1724),《焦山歸隱圖》,來源係前輩花鳥畫家金伯勤舊藏」。這一類老一輩畫家坐擁大師作品的例子,市場上最著名的個案恐怕是張大千,手下編有《大風堂名跡》四大冊,號稱「敵國之富」。今天看來更像是大千從事社交的「文化資本」。據聞張大千曾經以偽造石濤的假畫揚名上海灘,賺到生平第一桶金。大千此舉,一方面也為市場投下炸彈,使得收藏家通常不太敢碰大千坐擁過的石濤。 
 
金伯勤(1910-1998),比之於張大千反像是一個外冷內熱的例子。在將石濤《焦山歸隱圖》交付拍賣前,市場幾乎不曉得金生前從事收藏的面目。收藏更像是溫補藝術家個人創作的養分之一,呈現了金伯勤生平的一個側面。至於,藝術家後人如何處理創作與這批生前坐擁的收藏?通常的原則是—將創作捐贈予國家,收藏再次地投入市場。近年有名的包括江兆申(1925-1996),後人將收藏通通都交給了蘇富比,一時市場出現了數件從未見識過的「生貨」。
 
石濤《焦山歸隱圖》同樣屬令眾人大開眼界的「生貨」。構圖不俗,下筆輕挑富有彈性,岸邊叢石上的皴紋末端呈針狀,露出筆尖,有別於講究「中鋒」的正統派,特具一種細筆勾勒的趣味,配合淡淡的敷彩,加以左上角的書法,精心地構成詩、書、畫三位一體的世界。而這個世界的中心所在,正是左下方舟中遙望前方的高士,石濤在題詞中說道,他將「歸隱焦麓」,於是贈畫以留念。
 
追索《焦山歸隱圖》上的題辭與諸藏印,我們知道,此圖第一位收藏者正是收受畫作的巢雲先生。巢雲歿後,《焦山歸隱圖》先後交由「孝達審定」(張之洞,1873-1909)「屺菴所藏」(屺菴,活動於清末民初)、「勤伯鑒藏圖藉書畫」、「吳興金氏珍藏」(皆為金伯勤用印)。《焦山歸隱圖》前後流轉的動線相當明晰,在藝術表現之外,大幅加強了此圖的真實性—它乃是建立在畫作背後那接連不斷的「時間」。
 
囿於傳統中國人傾向內省思辨般的感性,少見有人敢闖越「生死大限」,臆測時間的容顏,時下因眾人因《焦山歸隱圖》問世,一時乍感到新奇的現象,或許對於金伯勤等老一輩畫人來說,常言道,「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恐怕不過又是一次文物必經的輪迴。儘管《焦山歸隱圖》在拍賣場上終以流標收場,但其促成市場的轉型與新生的作用,較之十大天價排行榜,藏家身後釋出的「生貨」,本文以為,同樣也是股不應忽視的潛在力量。  
 
三,祖先與市場.趙之謙《篆書八言聯》
 
根據西方藝術史學者羅森(Jessica Rawson)研究,約在西元前10世紀時,周王室曾歷經一場不見於正史記載的「禮制革命」。羅森透過比較過商、周兩代的青銅器,她認為,篆書邁向的定型化的發展和亦和那一場「禮制革命」有關。「禮制革命」後,被用來雋刻金文的青銅器在裝飾方面變得更加光素,銘文本身的重要性取代了裝飾上的細節,成為集中使用者威望、權力的重要標記。此外,在經「禮制革命」後寫作的青銅器銘文中,常見有「子子孫孫永寶用」等文句。羅森大膽推測,如「子子孫孫永寶用」一類的獻詞,它可能來自祭祀中的頌詩,意在持續使用這件祀奉祖先的器皿。1976年以來,陝西扶風縣出土的考古資料加強了羅森的推測,當地出土有數件微氏家族使用之青銅器,其中一座「尊」已被反覆使用了數百年。
 
撰寫《篆書八言聯》的趙之謙(1829-1884)生活在流行收藏青銅器的晚清,或受到收藏與這一類出土資料的感染,趙之謙筆下很多的對聯用句都帶有這一類典禮儀式上的肅穆之氣,像把寫字用的紙當作青銅器表面,執筆慎重地刻上銘文,期待完成後繼續地被使用、被觀看。拍賣目錄上顯示,《篆書八言聯》係繼承祖傳的私人收藏。信然,它在流落市場前,想必擔綱了這一份重要的業務,屬於一份家族世代寶用的財富。而這份財富最大的價值,應來自文字內容中的二段訓示,訓示以長者的口氣,提示關於修身及養生的原則—「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寬而疾惡,嚴而原情。」觀看等同於一種祖先對子孫實施教誨的手段。
 
2013年末,子孫選擇將《篆書八言聯》聯推向市場,於香港曝光。部份說明了傳統中強調血緣關係的大家族觀念,早日漸被以名利聚合的現代社會取代,過去來自祖先的訓示,同樣也可能成為藝術投資的標的一。以藝術投資的角度解讀《篆書八言聯》自祖先到市場的轉折,不啻說明了當今藝術市場海量般的彈性,拍賣目錄猶如濾色鏡,將原本出自不同脈絡中的事物,通通籠罩上了一層適合投資的顏色,吸引買家下手。例三《篆書八言聯》的例子,經由上述對「功能」的解讀,它反過來提醒我們,傳統市場上的文物分類如瓷器、書畫、雜項等可能對投資者構成的限制。打破限制,由了解文物本身的脈絡、由透視文物本身的功能處著眼,同樣也可能產生俱超越性的眼光,獲得不凡的作品。
 
謹慎面對.2014藝術投資環境
 
回顧2013年以來的投資環境,作為全球經濟引擎的美國因頁岩氣開採以及科技業的持續創新,經濟向上成長,下調失業率,日漸走出2007年金融海嘯帶來的陰霾。進入2014年,美國聯準會因應金融海嘯啟動的QE政策,亦將隨經濟復甦,縮減構債規模,這意味著市場上流通的美元將一定程度地減少,而過去六年來大幅流通在市場上的熱錢,一方面為房地產以及藝術品等帶來了數年的榮景,然而在QE退場後,勢將面臨新一波可能泡沫化的危機,如何因應泡沫化使得蒸發的熱錢重回到民生經濟項目,縮減社會中貧富差距,乃成為今年起,各國政府必須積極面對的問題之一。
 
以中國而言,中國官方對於金融的控管向以手段粗糙、強硬為人詬病。包括2013年六月間央行無預警控制的金錢流量,使得中小企業的各家銀行面臨資金短缺,突然爆發「錢荒」;在在都反映了中國政府,對打擊熱錢,打擊投資炒作抱持的批判性立場。政府與投資者針鋒相對,各行其是的結果,無異為房地產投資以及本文關注的藝術品投資,投下了一顆不定時炸彈。
 
引文一再提及的劉益謙,作為中國藝術市場的大買家,對此感受特別深刻。劉閱畢了上海博物館的鑑定報告後認為,「上博研究員在《中國文物報》的『研究成果』雖然是以個人的名義發表的,但文章的標題、行文語氣、表達方式都符合正常學術論文的規範。……單國霖認為『安崎著錄的可能即是此墨跡』,也就是主張《功甫帖》是清初以前的倣本;而鐘銀蘭、淩利中研究員則堅持此帖是清末依據石刻拓本『雙鉤填墨』的觀點。這兩種觀點的不同是顯而易見的……可見在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內部對此也存在不同的學術主張……。」
 
重點在,作為國家級的上海博物館,為何放手下研究員將矛頭對準民間的藝術投資行為,聯手予劉益謙為購買《功甫帖》花費的882.9萬美元,砸下重擊?對於操控上海博物館背後的國家機器來說,這無異於一種管控多過自由放任的威權心態。閱讀「鑑定報告」之際,我們不能排除,有關方面意藉劉益謙「殺雞儆猴」,期待藝術投資者放緩腳步,謹慎投資,因應下一波可能在2014年到來的貨幣緊縮。這,正是中國政府聯合劉益謙給藝術市場上的重要的一課。
           
對此,本文分別藉由對《明皇幸蜀圖》、《焦山歸隱圖》、《篆書八言聯》等三件作品嘗試以理性的角度細加分辨,陸續提供了幾項觀點,呼應趨向謹慎投資的市場環境,結論中複述如次—一、在名家精品外,尋求富意味的小品,打造個人收藏品味。二、正視促進市場轉型的潛在因素,從事前瞻性的投資。三、在既定的市場規則之外尋求突破,持續謀求投資的新著力點。  
 
 
------------------------------------------------------------------------------------------------------------------
(圖說)劉益謙,帶領中國藝術品進入「億元時代」的重要推手
 

其他文章
  • 製作風雅—重訪文徵明《茶事圖》 | 曹志宇
  • 大溪季遊—札記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開春特展 | 曹志宇
  • 詩意與壯麗—林錦濤的繪畫世界 | 曹志宇
  • 現代性之始軔—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二 | 曹志宇
  • 古典之賡續—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展,一 | 曹志宇
  • 作為「國寶」的潔癖形象—《倪瓚像》 | 曹志宇
  • 話‧時代—記大內藝術節,「畫廊產業三部曲」特展 | 曹志宇
  • 從皇宮到美術館—奧賽美術館誕生30年祭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下)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上) | 曹志宇
  • 邂逅台灣玉—記史前館「玉見台灣」特展(上)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下)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上)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中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上 | 曹志宇
  • 美感是文化產業決勝的關鍵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下)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中)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上) | 曹志宇
  • 從《寒食》到《稻禾》—雲門舞集40年祭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2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1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2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1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下)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上) | 曹志宇
  • 消逝或走入生活?關於書店與城市的未來想像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電影工作者侯宗華(下)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影像工作者侯宗華(上)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雙個展」2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 雙個展」1 | 曹志宇
  • 匠心與仙工—先秦時的象牙工藝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2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1 | 曹志宇
  • 中國《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作為文化政策的利弊得失 | 曹志宇
  • 2016文化政策的關捩—《博物館法》 | 曹志宇
  • 探索亞洲,從「聞香」開始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上)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下) | 曹志宇
  • 台灣史前文化與台南考古遺址教育推廣 | 曹志宇
  • 裝裱如何藝術、藝術如何裝裱 | 曹志宇
  • 兩岸《服貿協議》.文化理應搶先 | 曹志宇
  • 以茶之名—記文徵明特展中的二幀「茶畫」 | 曹志宇
  • 巡境五四三.記郭振昌《順風千里》 | 曹志宇
  • 《服貿》對臺灣出版業的衝擊 | 曹志宇
  • 學運中的太陽花 | 曹志宇
  • 吾愛吾貓—記〈沈周特展〉中的一幀冊頁 | 曹志宇
  • 三件拍品—一個對2014中國藝術的冷靜觀察 | 曹志宇
  • 媒體、政治與黃色小鴨 | 曹志宇
  • 邁向金權之路?—從「大都會歌劇院」到「國家歌劇院」 | 曹志宇
  • 普安堂—台灣文資啟示錄 | 曹志宇
  • 修復師、文資法規與文化環境 | 曹志宇
  • 期待一座「以人為本」的城市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下)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上) | 曹志宇
  • 從《飲食男女》到《總鋪師》—小記 第五十屆金馬獎 | 曹志宇
  • 13年秋拍.「紐約」、「香港」雙城記聞 | 曹志宇
  • 紅塵暱語.林株楠的《魚系列》 | 曹志宇
  • 蘇軾《功甫帖》與藝術市場 | 曹志宇
  • 埃及動盪V.S.中國崛起—文物交易通道隱然成形 | 曹志宇
  • 當代周末與藝文產業 | 曹志宇
  • 品味の流轉—記《江戶時代所見中國繪畫展》 | 曹志宇
  • 「暗殺熱」—第八藝術的政治表達 | 曹志宇
  • 絕命政治力—李可染《韶山》 | 曹志宇
  • 《彩筆情辭》的感官新世界 | 曹志宇
  • 祝允明法書鑑藏的當代視野 | 曹志宇
  • 細讀大師—記《毫端萬象—祝允明書法特展》 | 曹志宇
  • 金錢與消費—關於藝術的另類思考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下)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上)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下)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上)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下)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上)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下)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上)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下)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上)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下)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上)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藏文化中的戀物情結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下)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上)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下)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上)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下)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上)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下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上) | 曹志宇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