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北上廣依然相信文創 中國現階段文創產業與服務輸出

文/  林珮芸

台灣的軟實力文創風吹到對岸,不過這已經是陳年往事了。現階段中國大陸對於文創經濟有更大的期待,筆者以近距離的角度整理出淺薄的觀察,希望提供讀者一個宏觀的瞭解。現階段的對岸房市蓬勃發展,房地產硬體更需要人文溫度的軟性包裝,因此一個個獨具山水的度假村,打出身心靈饗宴、一站服務全包的配套,而其中文創商品成為重要的賣點。

當台灣仍以單以個人(獨立)品牌掙扎於生存之際,北京、上海、廣州,甚至二線城市成都,已經以國家的力量投入整個文化輸出的城鎮改造,這股浪潮不可小看,背後代表的極有可能是如同韓國政府一樣的企圖心,以文化觀光為策略,帶動整個消費市場的產業升級;而台灣在這轉變中,如何善用自己的競爭力,找到絕佳戰略位置,成為無可取代的角色。

  

以鄰近上海的烏鎮戲劇節為例,該戲劇節由在地人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向宏、和戲劇界的黃磊、賴聲川、孟京輝共同發起,由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主辦。以擁有1300年歷史的烏鎮為舞臺,上演世界級精品劇碼以及年輕戲劇人的原創作品。透過戲劇與生活、小鎮與大師的相互融合與碰撞,在古色古香的環境中,進行心靈的藝術饗宴。從2013年首度舉辦開始至今僅有三年,2016年度執行了22部特邀劇目、17組青年競演激烈角逐、1900場次古鎮嘉年華街頭演出、19場次戲劇活動,不只創造高度觀光人次,培育文化搖籃,也為當地的產業帶來豐碩的經濟收入。

以特色小鎮為策略的方式受到官方認可,仿照烏鎮的文化度假村原汁原味搬到北京複製出古北水鎮,總投資逾45億元人民幣,是集觀光遊覽、休閒度假、商務會展、創意文化等旅遊業態為一體。筆者親自參觀後的體驗給予高度評價,在產品良莠不齊的背景中,以民間力量打造出結合細膩與感動元素的商業度假村,著實需要堅持的決心與細節把控。

  

 

以北京文創胡同商街南鑼鼓巷為例,該區保留了最初民間生活的痕跡,包括文化人士如齊白石的故居,加上在地中央戲劇學院的氛圍,成為一個文藝青年流連忘返的商圈;在這之中;餐飲與文創產品購買的配套成熟;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場館推波助瀾,吸引了本地人與外地觀光客的目光。它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是中國大陸唯一完整保存著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規模最大、品級最高、資源最豐富的棋盤式傳統民居區,也是最富有老北京風情的街巷。據統計,目前南鑼鼓巷日均客流量超過3萬人次,週末客流量超過5萬人次,節假日客流量超過了10萬人次。2016年4月25日零時起,南鑼鼓巷暫停接待旅遊團隊。同時,由於不堪景區客流量超載,主動取消了國家3A景區稱號。並進行改造與整修將從235家銳減至154家,目地是為了保護文化遺產與當地居民的生活。

以四川鄰近成都「安仁古鎮」為例,從唐代至今,安仁鎮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集鎮範圍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劉氏莊園。有保存民清時期的劉氏莊園群、劉湘公館等古公館27座。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民國時期的建築至今仍有居民生活其中,被譽稱為「中國博物館小鎮」,包括中國最大的民間博物館「建川博物館聚落」。

  

 

距離約一小時車程的成都市中心,則有「寬窄巷子」由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組成,全為青黛磚瓦的仿古四合院落,這裡也是成都遺留下來的較成規模的清朝古街道,與大慈寺、文殊院一起並稱為成都三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類似於北京的胡同,2003年進行改造,化身為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現成為觀光成都不可不訪的特色街區。擬古似今,新舊融合之間如何保留過去的傳統和現代的創新,延續生活感的和諧感,建設出活的博物館,在以上的案例中著實令人驚艷。

十年前,筆者走訪對岸,聽到最多的詬病是徒有硬體缺乏軟體,新式改建的庭園風格千篇一律;然而十年後,融入大量的體驗和文化元素,透過硬體與軟體的合作,以旅遊為目地,空間故事為主軸,帶入大量的人物與文化的知識,無形中提升了旅行的價值。「消費提升」絕對是關鍵的要素,當人們不再追求空泛的形式,內容反成為重要的IP (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財產權)。從單一的文創產品到整條商街、商圈、城鎮、觀光景區,看重的不只是藝術表現,而是更大規模的產業與服務輸出。特色小鎮、體驗式觀光、深度旅遊、探索之旅,無論名字為何,都代表了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態度。或許我們也該深思,如何以微小博大,將更大的精神價值傳遞,帶來不止金錢的收益,還有思想的影響力。


其他文章
  • 北京下一個798,西什庫31號文創園 | 林珮芸
  • 北上廣依然相信文創 中國現階段文創產業與服務輸出 | 林珮芸
  • 美術館中的商場-北京官舍的營銷策略 | 林珮芸
  • 中國的全民藝術家 齊白石 | 林珮芸
  • 跨界繪畫的勝利 2016上海佳士德秋拍 | 林珮芸
  • 北京Art China聯抉第十九屆北京藝術博覽會 | 林珮芸
  • 國際駐村的養分補充與失根斷裂 | 林珮芸
  • 《生命七步 7 Steps of Life》 | 林珮芸
  • 台灣設計專訪澳洲策展人Annie Ivanaova | 林珮芸
  • 日本墨象大師 - 松田朴傳 | 林珮芸
  • 一針一線 縫進青春韌性 台灣珠繡藝術家李政諺 | 林珮芸
  • 尼娜.蒂帕拉(Nina Dipla)作品《蘿莎》 | 林珮芸
  • 2016 Nina Dipla肢體創作工作坊計劃 | 林珮芸
  • 「女性‧社會‧主體─張李德和暨台灣女性藝術展」 | 林珮芸
  • 藝術金融 投資前的準備-關於AAA美國鑑價師協會 | 林珮芸
  • 獨立音樂在台南 P Festival 鋼琴音樂節 | 林珮芸
  • 中國正在看X來吃芭娜娜 蕭壟文化園區迷你國際展 | 林珮芸
  • 生猛台灣力 海稻米的土地故事=太陽的孩子 | 林珮芸
  • 37年老牌美國紐約國際藝術博覽會 | 林珮芸
  • 印象派大師竇加 女體的動靜(穿脫)之間 | 林珮芸
  • 繽紛、混搭、倫敦Art 15 London | 林珮芸
  • 藝術家在現場 身體行為藝術Marina | 林珮芸
  • 日常設計 走進生活的柳宗理 | 林珮芸
  • 繽紛的倫敦【Art 15 London 倫敦藝博會 | 林珮芸
  • 浮華世界的文明與枷鎖 視覺藝術周慶輝「人的莊園」 | 林珮芸
  • 策展是藝術空間的靈魂 | 林珮芸
  • 台南在地藝術家 下一輪藝廊浪淘砂 | 林珮芸
  • 評 關渡美術館 如前所述──艾雷可.薛普利個展 | 林珮芸
  • 跨越界線 藝術的「在」與「不在」 | 林珮芸
  • 《北歐南島,生活舞蹈》從挪威奧斯陸跳舞到臺南府城 | 林珮芸
  • 用藝術解決問題 專訪英國藝術家暨策展人-時代的觸角 | 林珮芸
  • 閱讀時光 書店地圖= 專訪 微電影「書店裡的影像詩 | 林珮芸
  • 博物館品牌建構-重新定義21世紀的博物館 | 林珮芸
  • 插畫旅行看世界- 專訪插畫家徐至宏(Hom) | 林珮芸
  • 古蹟光感老建築 文創熱門潮市集 【風神廟旅人市集】 | 林珮芸
  • 風起雲湧 網路世代崛起的微電影導演 | 林珮芸
  • 國家電影中心的「未來想像」 | 林珮芸
  • 京劇 X電影 X表演 台北藝穗節 三岔口 | 林珮芸
  • 用漫畫勾勒創意的世界 專訪丹麥動畫學校 Peter | 林珮芸
  • 一個包 一片天-專訪「皮康設計工作室 | 林珮芸
  • 異鄉人的電影美學 新加坡導演 林毅煒 | 林珮芸
  • 從台南海邊長成的生活藝術家 專訪台南佳里 小木作 | 林珮芸
  • 台灣修復 瑞典發光- 帶著門神去旅行 | 林珮芸
  • 韓國文創和企業沒告訴你的事 專訪頑石創意 | 林珮芸
  • 文創復興小鎮- 專訪「天空的院子」創辦人何培鈞 | 林珮芸
  • 移動閱讀以人為本-全球華人閱讀社群網 | 林珮芸
  • 大稻埕老屋改建設計工作室 | 林珮芸
  • 青年富豪新標地-「第一屆矽谷當代藝術覽會」 | 林珮芸
  • Hi, Taiwan, 愛台灣-用攝影看見台灣 | 林珮芸
  • 聽小樹唱歌 國立歷史博物館-徐冰「木林森計畫」 | 林珮芸
  • 出版業的暗夜微光 手工書孵育者「芬號500」 | 林珮芸
  • 2013台北美術獎首獎,黃博志【500棵檸檬樹】 | 林珮芸
  • 看見台灣的顏色-學學台灣文化色彩網站 | 林珮芸
  • 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大展覽 | 林珮芸
  • 亞馬遜書店跨足藝術拍賣市場 | 林珮芸
  • 時間雕刻者-歲月/照堂 1959-2013 | 林珮芸
  • 從粉絲到藏家 林宗範另類的藝術經營之路 | 林珮芸
  • 電子書背後的無限商機 | 林珮芸
  • 藝文空間的經營與管理-以老屋改建為案例(下) | 林珮芸
  • 世紀末焦慮 用寫作找到安心的路-專訪作家何致和 | 林珮芸
  • 來自紐約的傳奇舞蹈大師 Eliot Feld | 林珮芸
  • 不一樣的旅行-花蓮文化創意園區 藝文空間案例 | 林珮芸
  • 藝文空間的經營與管理-以宇禾空間設計 老屋改建為案 | 林珮芸
  • 以朱銘美術館做為台灣發展文創產業的典範 | 林珮芸
  • 喬治布希總統圖書館-小而美的總統紀念館 | 林珮芸
  • 文創與產業之間的距離-專訪普拉爵執行長薛良凱 | 林珮芸
  • 博物館是門好生意 專訪林志峰 | 林珮芸
  • 臺灣舞孃,臺灣的故事 | 林珮芸
  • 超越價值的藝術-專訪安德昇拍賣創辦人林珊旭 | 林珮芸
  • 設計師同學會-專訪品展發行創辦人林飛比 | 林珮芸
  • 當藝術與企業之間的媒婆—專訪新竹物流社會企業執行長 | 林珮芸
  • 不妥協的史詩策展--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年大展 | 林珮芸
  • 閱讀經濟學—電子書你看了沒? | 林珮芸
  • 相信.想像-2013杜拜藝博會Art Dubai | 林珮芸
  • 一桌二椅的神話 | 林珮芸
  • 橫越地圖的世紀詠嘆調-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杜納德•金 | 林珮芸
  • 一隻法國來的貓-漫畫家高大衛專訪 | 林珮芸
  • 2012關渡藝術節簡單的舞蹈美學 | 林珮芸
  • 將藝術收藏視為生活品味-日本森林美術館 | 林珮芸
  • 台灣的京都—北投老旅館文創新概念 | 林珮芸
  • 居家,決定人生的價值—專訪日本建築師高橋修一 | 林珮芸
  • 讓風穿透建築的藝術家--日本建築師柳澤孝彥 | 林珮芸
  • 《臺灣舞孃》下一個太陽劇團? | 林珮芸
  • 真跡真的重要嗎?偽畫成為拍賣市場的娛樂話題 | 林珮芸
  • 極地教我的事—視覺藝術家崔廣宇與攝影家星野道夫 | 林珮芸
  • 獨立設計師運動新浪潮- Indie Designer Movement | 林珮芸
  • 乘著科技旅行,但需要真實感動-Google Art Project | 林珮芸
  • 2012國際劇場藝術節—英國楊維克劇團【卡夫卡的猴子】 | 林珮芸
  • 婚姻中的默契與幽默--韓國愛情輕喜劇《離婚》《不離婚》 | 林珮芸
  • 透支的,還是永續的文化空間? | 林珮芸
  • 劇場版「蝸牛食堂」美味上菜—萬華劇團《幸福的味》 | 林珮芸
  • 文學劇場【明天的這裡會有黎明嗎?】 舞蹈空間舞團 藝術總監–平珩專訪 | 林珮芸
  • 2012年全球藝術盛事—倫敦奧運藝術節 | 林珮芸
  • 創意寶盒-全球最大手工藝品市集 | 林珮芸
  • 龍騰福躍‧用藝術洗滌心靈與生活 | 林珮芸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