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當藝術與企業之間的媒婆—專訪新竹物流社會企業執行長

 

一般人對於藝企合作的觀念不外乎是:企業贊助藝文目的是為了節稅,又可以提高形象價值?企業家和藝術家是兩條平行線,合作起來難度高?藝術總是相對弱勢,企業出錢才是主控者?如果你的想法還介於以上其中之一,那麼新的藝企合作將會顛覆你的思維。本文有機會專訪新竹物流社會企業執行長王俊凱,為讀者揭開企業家贊助藝文的另類思維,也提供給希望和企業合作,共創美好生活的藝術家多元的面向。

 

充滿文藝氣質的王俊凱身上找不到一點企業代表的世故,而他提供精闢關於社會企業的角度也讓未來藝企合作找到新定義。過去的企業主往往因為對於某一藝術領域有偏好,所以感性地選擇贊助對象;然而對於擁有75年歷史,被歸屬為傳統本土產業的新竹物流(前身為新竹客運)為何一腳踏進表演藝術,仔細翻開其公益計畫,其中還包括了閱讀教育推廣、國產農業支持、國外賑災…在洋洋灑灑的社會回饋工作中,與藝文的合作究竟有何特殊之處?企業對於合作單位又有哪些偏好的關鍵點?

 

新竹物流於民國90年時即與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合作,於新竹新豐辦理「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的演出,2013年持續認養了十場以上巡迴演出;2013年4月在聽到國內團體優人神鼓即將休團的消息後,又積極聯繫首先請表演團體教物流司機打鼓靜坐,之後贊助義演《金剛心》為台灣祈福。外表看似大手筆的企業贊助,王俊凱笑笑說其實這背後是經過企業精密的研究推算,其實在贊助藝文團體之前,公司內部已經將國內所有的團隊都評估分析一遍,希望找到與企業形象和宗旨貼近的藝術代表。

曾經參與建國百年活動的王俊凱,過去的經歷多為非營利性組織,企業反而是最後一個新領域,因緣際會任職的新竹物流,得到老闆的授權,成立了社會企業部門,首先第一件事就是整理企業過去的資歷,找出核心精神與特色。物流工作的基本面正如同一般人所見,是勞力密集的產業,「合作」、「戶外」恰巧是該公司的重要元素。王俊凱站在企業端的身分說,想要跟企業合作,首先必須瞭解該公司的標地符碼,正因為如此,紙風車劇團與優人神鼓都符合了戶外及合作的精神。對於外界認為的企業贊助已經具有高知名的藝文團體,是否有錦上添花之嫌?

 

      

關於政府扶植藝術團隊,其實企業不太了解其過程,但是唯一確認的是一定會有繁複的規定和政策。然而企業是相對彈性有效率的,無論是形象連結、資源整合、赴企業舉辦藝文講座或是教學,都可以量身訂做,因地制宜。新竹物流默默地其實也成立了基金會,希望做一些實驗性的公益計畫。當記者追問,這是不是所謂的「創投」,曾經就讀政大EMBA非營利管理組的王俊凱說,若要以數字精算來說,藝企合作尚未看到帶給企業實質上的經濟效益,反而是一種回饋不求回報的善意,正因為如此,藝企合作需要更多的耐心與時間醞釀。

 

時常有藝術家或是公益單位主動毛遂自薦,然而如何與企業平起平坐,相輔相成其實是有秘訣的。首先藝術家必須先問問自己,是否真的熱愛所做的一切活動,
若是沒有獲得企業的贊助是不是仍有決心執行?對於企業體來說,如何降低風險及獲取最大的利益是他們關心的事。藝企合作如同一對看對眼的情侶,
如何藉由一次次的溝通與磨合中找到共識,讓彼此理念相合,這段過程並非一蹴可幾,而藝術家漫漫的養成階段,企業家也都一一納入評量表裡。
文創新市場,企業在社會責任的契機裡找到不同以往的消費者族群,何嘗不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

其他文章
  • 北京下一個798,西什庫31號文創園 | 林珮芸
  • 北上廣依然相信文創 中國現階段文創產業與服務輸出 | 林珮芸
  • 美術館中的商場-北京官舍的營銷策略 | 林珮芸
  • 中國的全民藝術家 齊白石 | 林珮芸
  • 跨界繪畫的勝利 2016上海佳士德秋拍 | 林珮芸
  • 北京Art China聯抉第十九屆北京藝術博覽會 | 林珮芸
  • 國際駐村的養分補充與失根斷裂 | 林珮芸
  • 《生命七步 7 Steps of Life》 | 林珮芸
  • 台灣設計專訪澳洲策展人Annie Ivanaova | 林珮芸
  • 日本墨象大師 - 松田朴傳 | 林珮芸
  • 一針一線 縫進青春韌性 台灣珠繡藝術家李政諺 | 林珮芸
  • 尼娜.蒂帕拉(Nina Dipla)作品《蘿莎》 | 林珮芸
  • 2016 Nina Dipla肢體創作工作坊計劃 | 林珮芸
  • 「女性‧社會‧主體─張李德和暨台灣女性藝術展」 | 林珮芸
  • 藝術金融 投資前的準備-關於AAA美國鑑價師協會 | 林珮芸
  • 獨立音樂在台南 P Festival 鋼琴音樂節 | 林珮芸
  • 中國正在看X來吃芭娜娜 蕭壟文化園區迷你國際展 | 林珮芸
  • 生猛台灣力 海稻米的土地故事=太陽的孩子 | 林珮芸
  • 37年老牌美國紐約國際藝術博覽會 | 林珮芸
  • 印象派大師竇加 女體的動靜(穿脫)之間 | 林珮芸
  • 繽紛、混搭、倫敦Art 15 London | 林珮芸
  • 藝術家在現場 身體行為藝術Marina | 林珮芸
  • 日常設計 走進生活的柳宗理 | 林珮芸
  • 繽紛的倫敦【Art 15 London 倫敦藝博會 | 林珮芸
  • 浮華世界的文明與枷鎖 視覺藝術周慶輝「人的莊園」 | 林珮芸
  • 策展是藝術空間的靈魂 | 林珮芸
  • 台南在地藝術家 下一輪藝廊浪淘砂 | 林珮芸
  • 評 關渡美術館 如前所述──艾雷可.薛普利個展 | 林珮芸
  • 跨越界線 藝術的「在」與「不在」 | 林珮芸
  • 《北歐南島,生活舞蹈》從挪威奧斯陸跳舞到臺南府城 | 林珮芸
  • 用藝術解決問題 專訪英國藝術家暨策展人-時代的觸角 | 林珮芸
  • 閱讀時光 書店地圖= 專訪 微電影「書店裡的影像詩 | 林珮芸
  • 博物館品牌建構-重新定義21世紀的博物館 | 林珮芸
  • 插畫旅行看世界- 專訪插畫家徐至宏(Hom) | 林珮芸
  • 古蹟光感老建築 文創熱門潮市集 【風神廟旅人市集】 | 林珮芸
  • 風起雲湧 網路世代崛起的微電影導演 | 林珮芸
  • 國家電影中心的「未來想像」 | 林珮芸
  • 京劇 X電影 X表演 台北藝穗節 三岔口 | 林珮芸
  • 用漫畫勾勒創意的世界 專訪丹麥動畫學校 Peter | 林珮芸
  • 一個包 一片天-專訪「皮康設計工作室 | 林珮芸
  • 異鄉人的電影美學 新加坡導演 林毅煒 | 林珮芸
  • 從台南海邊長成的生活藝術家 專訪台南佳里 小木作 | 林珮芸
  • 台灣修復 瑞典發光- 帶著門神去旅行 | 林珮芸
  • 韓國文創和企業沒告訴你的事 專訪頑石創意 | 林珮芸
  • 文創復興小鎮- 專訪「天空的院子」創辦人何培鈞 | 林珮芸
  • 移動閱讀以人為本-全球華人閱讀社群網 | 林珮芸
  • 大稻埕老屋改建設計工作室 | 林珮芸
  • 青年富豪新標地-「第一屆矽谷當代藝術覽會」 | 林珮芸
  • Hi, Taiwan, 愛台灣-用攝影看見台灣 | 林珮芸
  • 聽小樹唱歌 國立歷史博物館-徐冰「木林森計畫」 | 林珮芸
  • 出版業的暗夜微光 手工書孵育者「芬號500」 | 林珮芸
  • 2013台北美術獎首獎,黃博志【500棵檸檬樹】 | 林珮芸
  • 看見台灣的顏色-學學台灣文化色彩網站 | 林珮芸
  • 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大展覽 | 林珮芸
  • 亞馬遜書店跨足藝術拍賣市場 | 林珮芸
  • 時間雕刻者-歲月/照堂 1959-2013 | 林珮芸
  • 從粉絲到藏家 林宗範另類的藝術經營之路 | 林珮芸
  • 電子書背後的無限商機 | 林珮芸
  • 藝文空間的經營與管理-以老屋改建為案例(下) | 林珮芸
  • 世紀末焦慮 用寫作找到安心的路-專訪作家何致和 | 林珮芸
  • 來自紐約的傳奇舞蹈大師 Eliot Feld | 林珮芸
  • 不一樣的旅行-花蓮文化創意園區 藝文空間案例 | 林珮芸
  • 藝文空間的經營與管理-以宇禾空間設計 老屋改建為案 | 林珮芸
  • 以朱銘美術館做為台灣發展文創產業的典範 | 林珮芸
  • 喬治布希總統圖書館-小而美的總統紀念館 | 林珮芸
  • 文創與產業之間的距離-專訪普拉爵執行長薛良凱 | 林珮芸
  • 博物館是門好生意 專訪林志峰 | 林珮芸
  • 臺灣舞孃,臺灣的故事 | 林珮芸
  • 超越價值的藝術-專訪安德昇拍賣創辦人林珊旭 | 林珮芸
  • 設計師同學會-專訪品展發行創辦人林飛比 | 林珮芸
  • 當藝術與企業之間的媒婆—專訪新竹物流社會企業執行長 | 林珮芸
  • 不妥協的史詩策展--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年大展 | 林珮芸
  • 閱讀經濟學—電子書你看了沒? | 林珮芸
  • 相信.想像-2013杜拜藝博會Art Dubai | 林珮芸
  • 一桌二椅的神話 | 林珮芸
  • 橫越地圖的世紀詠嘆調-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杜納德•金 | 林珮芸
  • 一隻法國來的貓-漫畫家高大衛專訪 | 林珮芸
  • 2012關渡藝術節簡單的舞蹈美學 | 林珮芸
  • 將藝術收藏視為生活品味-日本森林美術館 | 林珮芸
  • 台灣的京都—北投老旅館文創新概念 | 林珮芸
  • 居家,決定人生的價值—專訪日本建築師高橋修一 | 林珮芸
  • 讓風穿透建築的藝術家--日本建築師柳澤孝彥 | 林珮芸
  • 《臺灣舞孃》下一個太陽劇團? | 林珮芸
  • 真跡真的重要嗎?偽畫成為拍賣市場的娛樂話題 | 林珮芸
  • 極地教我的事—視覺藝術家崔廣宇與攝影家星野道夫 | 林珮芸
  • 獨立設計師運動新浪潮- Indie Designer Movement | 林珮芸
  • 乘著科技旅行,但需要真實感動-Google Art Project | 林珮芸
  • 2012國際劇場藝術節—英國楊維克劇團【卡夫卡的猴子】 | 林珮芸
  • 婚姻中的默契與幽默--韓國愛情輕喜劇《離婚》《不離婚》 | 林珮芸
  • 透支的,還是永續的文化空間? | 林珮芸
  • 劇場版「蝸牛食堂」美味上菜—萬華劇團《幸福的味》 | 林珮芸
  • 文學劇場【明天的這裡會有黎明嗎?】 舞蹈空間舞團 藝術總監–平珩專訪 | 林珮芸
  • 2012年全球藝術盛事—倫敦奧運藝術節 | 林珮芸
  • 創意寶盒-全球最大手工藝品市集 | 林珮芸
  • 龍騰福躍‧用藝術洗滌心靈與生活 | 林珮芸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