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明日方舟:2015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文/楊雅君

 

    人類聚落的文明發展,基於城市居住空間的規劃建設,自18世紀工業革命至21世紀當代社會,經過產業體系的經濟增長、制度變化,不僅是創造了新市場結構化的改變,還造就了資源的整合,使得社會的人力資本發生質量上普遍的關聯變動。值得注意的,還有現代都市文明所形成的大眾文化及日常生活娛興,隨之而來,由大眾文化影響人們關於文明與工業文化的思辨,實際作為則表現在存在空間的工業藝術設計物件上,以表達有關生活空間的環境概念,構成城市居住空間的生態演變發展,對於人類文明進程的呈示,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現實意義。

圖一,〈明日方舟〉全景。〈圖/記者楊雅君攝影於2015高雄貨櫃藝術節〉

 

關於2015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圖二,〈收容者〉,著重於保護生活隱私、客製化避難所。〈圖/記者楊雅君攝影於2015高雄貨櫃藝術節〉

 

    2015年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於2015年12月底至2016年中旬,選擇在高雄藝術特區-駁二鐵道園區展開,迄今已至第七屆,兩年一度的大型室外展覽,本屆以「翻轉再生,貨櫃-承載內省與希望的方舟」作策展意念,聯合台灣建築師:王啟圳(王家建築師事務所)、王喆與林祐年(十方建築設計會社)、林志峰(林志峰建築師事務所)、林伯陽、黃聖軒、何岳璟、陳世岳(境衍設計師事務所)、殷正浩、黃冠華(立上國際事務所、皇冠華建築師事務所)、黃宜清(黃宜清建築師事務所),以及國際建築師:李水仙(美)、王清林、Vuong Thanh Lam(立上空間設計有限空間)、法國的帕斯卡・侯列(Lipsky +Rollet建築師事務所)、福斯特建築師事務所合夥人(邱維煬等人)、馬克・巴特勒(巴特勒聯合有限公司),實際創作了八個具備豐富、多維度文化生態意義的擬造物件:《種子方舟》、《蟄居》、《收容者》、《方舟100》、《呷飽未》、《星核》、《夢載體》、《通聯櫃》,以二十呎標準貨櫃為元件,「微居住」、「微生產」、「微權力」為場域表達概念,透過來自台灣、英國、法國、美國、澳洲的設計團隊,一起打造環保再生性的大型貨櫃裝置,設置於港都高雄綠油油的駁二鐵道草坪上,以人類的居住與環境為探討議題,利用再生、再製、再造化的貨櫃載體,以高雄的工業環境背景相襯,關注未來人類生存狀態的複質想像。

圖三,〈星核〉,具有供應通訊、發電需求。〈圖/記者楊雅君攝影於2015高雄貨櫃藝術節〉

 

 

空間經濟與創意想像

圖四,〈方舟100〉,設計為貨櫃屋所組成的都市區域。〈圖/記者楊雅君攝影於2015高雄貨櫃藝術節〉

 

    綜觀橫跨擺放在駁二鐵道園區的八件貨櫃外觀的建築設計作品,以其創作意念、造型模態及場景配置預設,而饒富源於人文環境關懷的文化生態語彙表達功能。關於生態學,普遍而言,當代社會以文化生態學的跨域角度方法加以理解,于・斯图尔德曾經提出一個觀點:“文化生态学是研究适应的过程。社会的本质和那些不能预测的文化特性就是按照基本上的协调来受这一过程影响的, 人类则通过基本上的协调来利用特定的环境。“回歸生態學的探討層面,人類生存空間的生態影響因素,實際包括:氣候、地質、土壤、群落經濟活動等,2015高雄貨櫃藝術節,以大型工業樣式的空間物件作為人類日常生活的敘事媒介,例如:《種子方舟》貨櫃以樹木環繞建構成一聚會所,室內空間並安置一顆象徵希望的樹,樹的種子呈示著大自然三元素:陽光、空間、水,綠色概念由此反映人們與土地的相互依存。再者,關於《通聯櫃》,具實際用途,通訊貨櫃空間提供手機、通訊設備充電,此屬於人類行為與環境適應的部分,具有經濟活動供應及補充的效用。

關於八個貨櫃建築物項,實圍繞著現代人類的各個層面生活情況而創造,透過各國團隊設計製作,早年在台灣重工業建設發展、經濟起飛時期,扮演高雄經濟貿易的重要推手,全新創造的模態藝術造型,得以言說這座城市的歷史脈絡,展覽期間,邀請觀眾身歷其境地參與,例如:《呷飽未》規劃為配備完整廚具的行動廚房,便於滿足災區飲食的需求,而其外殼部分,以展開的梯田外觀配置水耕系統,能種植葉菜類作物,便於盡快復原災區的生命溫度。上述的貨櫃,其實都是因應自然生態不平衡、現代文明失序帶來的無預期災害而製,以能源供給、聚落庇護、心靈療癒、環境再生為預期效用,作為人類應變極端氣候的恢復渠道。

 

 

 

城市居住與生活概念

2015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既以「方舟」作為隱喻的想像符號,在表述的意象上便與人類生存環境息息相關,而八個貨櫃造物也以再生、救助、供給為設計之初的功能取向。然而,現代人類多以都市這一場域空間為社會生活的時空假設,空間的生產演示著人類曾經的生活文明邏輯,而利用、再製是人們透過環境生態資源經營個我生活前景的手段,人類的實際生活方式包括:習俗、禮儀、人工物質製品,工業的生產模式同時影響著景觀生態的發展,影響人類原來居住的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本、社會資本。

 

而在駁二鐵道園區,八個貨櫃作為一類關於人類生活的嶄新空間生產與場所組織物類,在工業發達的高雄實具備含有歷史文明意義的感知敘事作用,由自然災害救援供給,提升為以藝術的真實為創造成品:希望之舟的象徵符號想像,充滿了關於人類存有環境的辯證與思索,同樣為人類的生存創造未來的選擇指標。

圖五,三元素:〈種子方舟〉,「陽光」、「種子」、「水」,反映人類與土地的依存關係。〈圖/記者楊雅君攝影於2015高雄貨櫃藝術節〉


其他文章
  • 〈漢文傳統的藝術發生場:台南國際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當代藝術的文本圖像歷史:新竹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嚴靖傑《未來漂流》個展 | 雅君
  • 「成為一個地方」胡朝聰個展 | 雅君
  • 『誘返青田』,書畫光年-于右任紀念館暨書法展 | 雅君
  • 審美場域的現代發生-2017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攝影新美學:2017台灣攝影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李豐懋教授關於《山海經圖鑑》的神話記憶 | 雅君
  • 審美、社會、藝術史的當代創造:2017 Formo | 雅君
  • 現代事物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 雅君
  • 經驗之詢度-《她說:國際女性藝術特展》 | 雅君
  • 日本國寶級動漫大師手稿特展 | 雅君
  • 時尚經典的文化符碼-“BAGISM包•当代”展 | 雅君
  • 圖式符號之境界場域:馬丁韋爾默《畫=盒》個展 | 雅君
  • 現代藝術代表:《賈科梅蒂回顧展》 | 雅君
  • 城市會展與當代藝術:2016福爾摩沙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近現代藝術之陳列場:上海龍美術館綜合展 | 雅君
  • 當代人的生活聚場:上海西岸《音樂共和》藝術節 | 雅君
  • 空間的思維描述-《伯納德・屈米建築:概念與符號》 | 雅君
  • 文化政策:《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修訂面面觀 | 雅君
  • 閒言碎語 張奕滿 | 雅君
  • 自滬上探索亞洲設計之變 | 雅君
  • 設計者之用心:40POSTER─賴岳興海報創作個展 | 雅君
  • 明日方舟:2015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 雅君
  • 法國里昂燈光節閃耀中國:上海虹橋光影裝置藝術 | 雅君
  • 光之道-李賢文水墨行旅個展 | 雅君
  • 風景自然及文明鏡界:2015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物質・慾望・自我:王富娘《話慾・畫意》個展 | 雅君
  • 純台味的藝術創作:台灣輕鬆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淋雨?大型互動裝置《雨屋》亞洲首展 | 雅君
  • 當代視閾的維度: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 | 雅君
  • 圖像殿堂:《大師的微笑》歐洲版畫作品展 | 雅君
  • 影像風景:高雄市電影館之城市記敘 | 雅君
  • 上海話劇藝術打造的國際化劇場表演風格 | 雅君
  • 海派風華-上海電影博物館影像札記 | 雅君
  • 感真世界-《東方表現的龐均》亞洲巡迴展 | 雅君
  • 創作跨界的觀想對話:傅慶豊《臉譜》個展專訪 | 雅君
  • 〈福爾摩沙藝博會引領的藝術收藏時尚〉 | 雅君
  • 〈從2015文博會看台灣的創意經濟〉 | 雅君
  • 雲門劇場開幕:一個藝文環境的體驗 | 雅君
  • 美感與日用:陶瓷彩釉鶯歌燒 | 雅君
  • 當代尋蹤:上海外灘美術館寫紀 | 雅君
  • 李俊賢季後賽系列:〈港都好男兒〉專題報導 | 雅君
  • 全球華人藝術網-全方位的經營平台 | 雅君
  • 台北大稻埕的公共藝術空間 | 雅君
  • 散步路上,生活週遭的空間景觀 | 雅君
  • 發現・產業・藝術:解讀2014高雄藝博 | 雅君
  • 文創年代-參訪松山文創園區 | 雅君
  • 藝術拍賣-多維的藝術消費平台 | 雅君
  • 吳炫三狂墨黃山水墨個展:視覺的揚放與空間的境界 | 雅君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